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人们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都由于迅速发展的移动终端设备和互联网技术而发生着改变,人们的生活已逐渐进入到信息微循环、微文化传播和微交往的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由于微文化传播的出现而得到了空间拓展,具有生活性、融合性、感染性、人文性和时代性的微文化传播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发展要求相吻合,将更大的发展平台提供给了高校思政教育。本文从高校思政教育微载体的含义入手,分析研究构建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微载体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
唐倬 《公关世界》2022,(20):34-3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丰富内涵和独特特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资源、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底蕴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高校需要在规范课堂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传播载体打造等方面推动二者深度融合,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3.
王静文 《现代妇女》2014,(2):68-68,83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实现的物质前提和基础。文化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重要形式之一,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和加强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需要。本文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内涵和功能出发,分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索其建设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4.
新常态下信息化高速发展,微生活引领这时代的发展。高校学生生活行为、思想多元化,大学生生活的无序、碎片思维下的信息获取及传播和对虚拟生活中的社交依赖及放纵成为显著特征,与此同时对原有的高翔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带来很大的挑战。面对挑战,高校工作者应该深入探究,全面分析构建一条有利于学生健康、全面、协调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开展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5.
管理载体是目前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载体,但处于如今多元化的时代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出现了许多问题,所以需要通过利用管理载体来巩固高校中的文化传播阵地,并且在这一基础上引领当代大学生们的思想潮流,这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重要途径。要是想在当今时代下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的话,那么首先就需要对管理载体的主体自觉性与主导能力进行强化,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凭借方式。现如今数学技术发展迅速,使得新媒体在人们生活中普遍应用,同时也改变着大学生的方方面面。新媒体信息的传播也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不断发展与创新,实现了教育科学化、现代化,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更加完善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载体。本文就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以及校园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进行了分析,从而进一步总结出了加强高校文化建设,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途径。正确认识高校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能够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8.
伴随现代科技信息技术手段的快速发展,以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型媒体对人们的学习及生活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观念受到新媒体所带来的各种影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受到了严峻挑战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观念,用与时俱进的、科学先进的文化思想抢占高校新媒体的宣传阵地,对高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环境与学习方式.近几年来,随着现代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博客、微博孕育而成,并在多个行业、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也逐渐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载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本文主要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加以阐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  相似文献   

10.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信息社会中,以网络作为新载体、新工具、新途径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开放性、便捷性、多样性、互动性等一系列新的特征,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现有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表现出滞后性,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缺少相应的计划和组织工作,新媒体的发展使学生的诉求变得更加多样化。对此,辅导员应该强化基本素质、提高信息技术、融洽师生关系,充分利用网络载体,创新网络教育方式,切实做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1.
微媒体开放性、互动性、参与性的特点,非常契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深入研究微媒体之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契机以及手段,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积极构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清微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本质和走向,则会令我们更加适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会更加圆满地完成这项工作。对于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充分把握微媒体在舆论宣传上的优势,不断丰富创新教育的载体,掌控舆论宣传这一强有力的平台,将其引入日常教育实践,以丰富形象的教育形式,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在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运用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相应地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该问题的方向性把握不准,系统运用不平衡,创新性反应不灵等等。针对这些问题,高校要在运用文化载体时把握原则,从注重理论完善、载体之间协调发展和创新等方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运用。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要提升教育的效果,可以将其和文化自信进行结合,这对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也具有积极影响,可以缓解大学生缺乏文化自信的问题。基于此,分析了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高校大学生宿舍不仅为学生学习和生活提供场所,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地,以宿舍为载体,在宿舍管理中渗透思政教育,可以扩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影响力和有效性。本文立足于高校宿舍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针对现状阐述新时期下如何对其创新。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时代,网络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载体之一,随着互联网络信息技术以及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短视频等新兴文化日渐兴起,其信息内容多元化、传播碎片化、泛娱乐化、信息茧房化等特点日益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生活态度,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当前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数字技术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娱乐方式以及思维方式,同时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新媒体和传统德育方式如何有机地结合,德育内容怎样才能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具有吸引力,如何更好的利用新媒体为大学生德育服务,是当前高校德育面临的问题之一。因此,充分发挥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资源互补的优势,努力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创新新媒体的教育手段与载体;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规律,优化德育内容等是提高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德育实效性的根本前提和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尤阳 《公关世界》2022,(24):145-147
融媒体是新时代的产物,通过媒体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相互融通从而形成一种新兴的媒体形态。融媒体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具有传播互动性强、传播资源整合性高以及传播内容多元化的特点。在高校借助融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为了顺应媒体发展的趋势、强化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同时也为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多元化的教育平台。但是,在融媒体的运用中会遇到教育主体观念桎梏、教育客体理性思维不足以及教育载体不完善的困境。所以,高校要借助融媒体的优势不断优化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18.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绵延至今,中华文化引人赞叹,中华文化使人深思。中华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都是深远的,中华传统文化从人民群众中发现,又影响人们。中国传统文化应当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中、行为中、还有思想中。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应与传统文化相结合。高校的政治教育如果能够融合优秀的传统文化,就能够提升高校政治教育的质量,同时也能够提高高校学生的政治素养。本文对传统文化和高校政治教育融合的途径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9.
"微文化"是网络信息时代所独具有一种时代文化,它具有关注个体,追求快速、便捷,信息公开、共享,共同参与等特征.相比"传统文化"、"大文化","微文化"更具有亲和性、现实性和灵活性,更能迎合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对高校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学习及思想政治教育影响越来越大,打造良好的校园"微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自身教育和校园管理与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网络文化令其教育场所、人际交往等方式发生极大转变,因此,高校应加大对网络思想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传播、价值观塑造等特点的关注力度,从而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思想文化的辅助下与现代社会发展相匹配.基于此,本文将主要站在传播学视角,针对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的相关建设展开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