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浮生六记》有诸多英译本,雪莉·布莱克的译本与其他译本相比在译文标题、译文内容和注释方法上的不同。借助生态翻译学理论对其进行探究,发现雪莉·布莱克译本对文章内容的大量删减是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适应,即译者对于翻译生态环境中翻译生态和翻译环境的选择和适应。同时指出,不仅翻译生态环境影响译者的行为,译者也对翻译生态环境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翻译现象的研究应该放入翻译生态环境中进行多方考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本文以目的论为依据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选用翻译方法的目的性,认为翻译方法或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来决定。在异化归化翻译策略的指导下,译者可以选择对原文异化或归化。本文主要从目的论的角度来探讨一下有关异化与归化翻译策略选择的问题,说明目的论是如何对译者选择翻译策略起作用的,以及所选的策略又是如何进一步影响译文效果的。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了两位译者选择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从而产生了不同的译本。  相似文献   

3.
村上春树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日本当代作家,其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目前对其译本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挪威的森林》和《且听风吟》这两部作品上,关于《国境以南,太阳以西》译本比较研究则寥寥无几。本文以原译文对照考证为主要手段,试对林少华、赖明珠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两位译者的不同翻译策略对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对许地山的经典散文《落花生》的三个英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张培基译本、刘示聪译本)进行了赏析比较,旨在说明翻译目的论在翻译过程中产生的作用和影响。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目的是一切翻译行为所应遵循的最高准则。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基于各自不同的翻译目的,使得三个英译本体现出不同的语言处理方法及翻译策略的选取,进而呈现出不同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5.
邓玉羽 《现代交际》2011,(10):51+50-51,50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是一部有关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红楼梦》的翻译对任何译者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本文借鉴前人对两个译本(大卫霍克斯和杨宪益、戴乃迭译本)翻译策略、翻译效果的研究,通过分析两个译本对《红楼梦》文化内容的翻译,进一步对比分析和探讨了两个译本中对文化内容翻译,意在发掘更多影响译者对文化内容翻译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从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出发,以《月亮与六便士》傅惟慈译本为研究对象,发现傅惟慈译本产生时,翻译文学在汉语文学中正处于中心位置;在该情形下,译者往往打破译入语的语言规范,采用异化式译法,力求革新,以丰富本土文学。结合译文中的实例,进一步从词汇、句法、篇章三个层面对傅惟慈采用的异化翻译策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一种全新的翻译分析维度——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通过对扬宪益夫妇的译本和大卫·霍克斯的译本两部公认的经典译本比较,分析翻译如何以译者为中心、从译者的主体性出发和多维度适应与选择来产生译文,并概括阐述生态翻译学对文学翻译评析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麦家作品《解密》中的习语及其在米欧敏英译本中的翻译,探讨译者在处理原文习语时所用的翻译方法。基于前人的研究,结合《解密》文本中涉及的习语类别,此处将习语分为成语、惯用语、谚语和歇后语四类,借助语料库工具AntConc检索出原文习语及其在译本中的对应翻译,通过分析归纳,整理出译者米欧敏在翻译原文习语时用到的具体翻译策略,为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关联理论对李煜的《虞美人》三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关联理论在诗歌翻译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关联理论认为交际就是明示——推理的过程,而翻译就是双重明示——推理的过程,寻找最佳关联是翻译的原则和标准。翻译中译者应兼顾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荷塘月色》的三种译本,从音系、词汇、和句法标记三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不同译者翻译风格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本文借助乔治﹒斯坦纳提出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以《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为研究对象,从信任,入侵,吸纳与补偿四方面分析林语堂的译者主体性在其《浮生六记》英译本中的发挥,从而说明翻译活动中译者主体性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京华烟云》两个译本为范本从选择文本、解读原文、决定翻译方法及决定表达方式和应用翻译技巧四个方面,分析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进而揭示了发挥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译者的民族身份意识和职责以不同方式在译本中得以表征。杨宪益作为我国文学翻译领域的著名翻译家,其民族身份意识的形成来源于他的教育和时代背景;而其民族身份职责则体现在他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鲁迅作品在杨宪益译作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译者的民族身份也在鲁迅作品中得以表征。这包括对鲁迅作品翻译源文本的选择、译者的民族文化态度在译文中的体现及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承载并反映文化,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文化负载词汇是语言与文化的结晶。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历来是翻译界的难题,由于中西文化巨大差异,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译者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红楼梦》两个英译本译者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 ,在传递不同背景的文化信息方面各自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通过该文学作品中的例子,本文将以彼得·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及语义翻译理论为指导,具体分析两译本并准确理解原文的思想主旨,灵活、变通地采用翻译方法,使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能够保留源语文化特色并促进源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5.
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导致了大量文化负载词的产生,向译者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翻译转换理论定位于词汇和语句,用现代语言学视角对翻译问题进行诠释,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践性。基于卡特福德提出的翻译转换理论,以《京华烟云》英文原版及译本为语料,定位于其中的文化负载词,从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两大方面对各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主体间性理论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翻译过程中的主、客体之间二元对立的关系,构建出了翻译活动中多个认知主体间的平等对话关系,为翻译的主体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选取《远大前程》的两个译本作对比,通过具体的语言层面的分析,揭示在翻译过程中作者与译者,以及译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表明翻译过程是各个主体之间的交流过程,每个主体都不容忽视,且相互依存和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17.
《带灯》通过"带灯"这一女性形象在综合治理办公室的工作,展现了农村基层的种种问题。该作品富有浓郁的陕西区域色彩,在翻译上很容易出现文化误读和误译。2017年,由罗鹏翻译的《带灯》英译本出版,经过文本对比阅读,发现罗译本确实存在一些误译。从关联理论视角,从语言、文化及态度层面描述、分析《带灯》英译本,发现大部分误译是译者对源语语言及文化不够了解及粗心大意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文化离散与翻译结合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话题。通过文本翻译,离散译者肩负着在异域文化中传播家园文化的历史重任,而他们文化身份与他们采用的翻译策略及译本的最后形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文化离散的视角着手,通过对辜鸿铭《论语》英译本中《学而》篇的分析研究,本文旨在探讨离散译者特殊的文化身份对其翻译策略及译本最终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新闻报道大多带有本国文化和意识色彩。新闻翻译中译者的立场很重要。本文结合同一新闻的不同翻译报道,分析了译者立场对新闻翻译的影响,提出了翻译策略,以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达到预期的新闻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0.
《黄昏》是茅盾先生一篇重要的写景散文。散文近似诗歌,情景并茂,以对大海的描写传递作者深厚而复杂的情感。本文以功能翻译派的重要理论—目的论为理论框架,选取郝启成和凯瑟琳.博勒的译本作为语料,试探讨译者是如何选择翻译策略来服务于翻译目的,从而影响译文的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