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欧亨利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他在全世界都享有盛名,是美国短篇小说的创始人。在欧亨利的作品中,《警察与赞美诗》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部创作于二十世纪的小说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欧亨利在小说中对于情节的构造非常的引人入胜,同时其所表达的深刻内涵也让人回味无穷。欧亨利在创作这部作品的过程中,运用了多种协作技术表现手法,在语言上,他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对于事件进行变形处理,通过这种手法来表现出当时社会中下层人民生活的状态,对当时的社会关系进行了生动的描绘,揭示出了当时社会的混乱与黑白颠倒。本文对这位伟大的小说家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当时社会环境对其写作风格的影响。本文以《警察与赞美诗》这一经典代表作为例,对于欧亨利的协作风格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从其题材的选取及语言特点等方面赏析了其写作风格。希望通过对欧亨利的写作风格的欣赏,可以对我们的写作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我们写作的过程中对其写作风格予以借鉴。  相似文献   

2.
马秀芳 《现代妇女》2014,(8):351-351
解构主义代表人物德里将其解构主义引入翻译理论,其激进的反传统观念如否定原文文本终极意义的存在,消解原作者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的权威性、废除作者与译者、原文与译文之分,宣称译者是创造主体无疑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巨大的冲击,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传统翻译理论对一些基本问题的固有认识。然而,在承认解构主义给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解构主义在自身的局限性及其给翻译研究带来的消极影响和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3.
温泉 《现代交际》2014,(10):76-76
后现代文学作品的思想影响到了我们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后现代作品中人类与生态世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还是因为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使生态世界披上了科学的面纱,后现代文学作品也更加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葛南  张传宏 《现代交际》2013,(12):57-57
本文以一个新的角度入手,对美国后现代文学作品中田园语言的“戏仿”进行研究得出结论,美国后现代文学作品中田园语言中的“戏仿”现象蕴藏着一股强大的艺术张力和艺术生命力。本论文的研究旨在帮助文学研究人员更好地把握美国文学发展趋势,尤其是对生态批评视角下的美国后现代文学作品的研究,使研究人员和读者对美国后现代文学进行更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解构主义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作者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反战主题思想,在整部作品当中,虚构的真实,荒诞的严肃,混乱的有序这几组对立的元素运用让文章的主题意义凸显的更加深刻,从而也形成了作者独特的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6.
凯鲁亚克在《在路上》这部小说中淋漓尽致地实现了他"自发式散文"的写作主张,表现出狂野的形式与典型的美国文化风格。本文从人物的主体解构、情节的非线性和消解崇高三个方面探讨《在路上》呈现的后现代审美特征,以加深对该作品及后现代文学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卡森·麦卡勒斯的《伤心咖啡馆之歌》作为二十世纪重要的美国文学作品,在国内外被多次解读过,早期其研究重点都交织于心理学,伦理学方面,到二十世纪中后期才逐步有学者分析这部短篇小说的叙事魅力。这部作品的多重视角混淆给文本意义的阐释带来了多维度的参考,本文旨在通过对文本视角的分析,从叙事视角层面解读文本的多层含义。  相似文献   

8.
《终局》是塞缪尔·贝克特继《等待戈多》之后创作的又一部戏剧力作。虽然这部作品初演时曾备受冷遇,但贝克特戏剧所具有的丰富内涵没有因为出演时的冷遇而消解,相反这部戏剧得到了广泛好评。已有研究多从戏剧的节奏、现代戏剧风格、解构主义等视角对这部作品进行了评析,但未能论及作品中的伦理观,本文拟分析这部作品如何体现贝克特的存在主义伦理观。  相似文献   

9.
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对社会的批判非常犀利,作者通过利用各种抒情手段挑起人们的内心波动,然后根据当时的现实状况,采取激励手段,让人们能够奋发向前,鼓起勇气继续战斗,让人们内心充满了斗志。不过作品中需要进行抒情的情节或者人物描写,则是批判型作品中的独到之处,在对其进行翻译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将其原汁原味地还原,才能够在亢奋的斗争气氛中有所缓和,作品通过这一处细腻的情感描写更显特色。本文从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特点开始分析,并讨论了对作品中抒情手法如何进行翻译,列举出两种极其有效的翻译方式。  相似文献   

10.
在如今新影视传媒文化氛围中,商业性质的影视剧文化快速崛起,让人们深切感受到了极其猛烈的文化传媒界、出版界所带来的"文艺"之风。尽管某些将原著改编后的影视作品能够迅速风靡全球,受到世人的热捧与追随。但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到一些将作品改编后给整个社会所带来的负面效益,如恶搞文学作品、任意篡改名著内涵等,令原本作品中的深层次内涵价值遭到破坏,这些现象的产生根源及结果值得我们深思。本文就以《红高粱》影视剧的改编为例,探究将传统文学作品改编成为电影、电视剧的过程,并从中总结出有关现代商业影视剧突出原著艺术表现力等相关结论内容,以期为研究原著改编优劣课题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1.
高静丽 《现代妇女》2014,(1):189-189
张小娴作为20世纪90年代香港最受欢迎的言情小说家,以其简单动人的都市爱情故事打动了我们。本篇论文通过对女作家张小娴作品的具体内容、人物形象、独具特色的艺术手法和作品风格进行了深层的解读。  相似文献   

12.
说话是人类最自然的活动,这种活动自觉不自觉地会遵循一定的规则,以保证对话顺利进行,实现双方暂时共有的目标。但是违反会话合作原则的对话也在每天发生着。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利用这些非常规的对话来凸显人物的某些性格和特点,或者把它作为一种写作技巧;悬念、倒叙、夹叙夹议、反语、隐喻、夸张等写作手法无不体现了对会话原则的挑战。小说《围城》中的人物对话和叙事话语很多地方都体现了对会话原则的违背,对这些现象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把握人物性格和作品内涵,对于该小说的翻译研究也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法国文学巨匠巴尔扎克的作品充满了批判现实主义色彩,以写实为基调,成为19世纪法国社会的一面镜子。他善于在特定环境下塑造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富有个性化的人物;再通过人物再现的写作手法,折射社会,堪称现实主义写作风格的代表作家之一。他所描绘的现实世界,并非是生活的复制品,而是基于小说家敏锐的观察力,用小说写作手法呈现"真实"的世界。可以说,他是一位创造现实的现实主义作家。  相似文献   

14.
梵高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作为一名著名的画家,他为人们带来了无数的具有震撼力的艺术作品。在众多艺术作品当中,最突出的艺术特征就是在绘画中带给人们的色彩力量与视觉冲击。色彩本身能够影响着人们的情感,会给人们带来激动、紧张、感动、兴奋等情绪的影响。所以在绘画中,色彩的冲击力是非常大的,而梵高的作品中正是运用了色彩力量与象征意义,来向人们展示一种独特的画风。下面笔者首先会对梵高绘画中色彩艺术的成因进行简单分析,并对梵高绘画作品中的色彩艺术和象征意义进行具体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于洪涛 《职业》2011,(6):100-101
在20世纪的作家中,卡夫卡的作品可以说是最个人化的。他的写作缘于精神上的焦虑不安,缘于缠绕他一生的挥之不去的“恐惧”。“我的本质是.恐惧。”他的这句话,既告诉了我们他写作的原因,也揭晓了隐藏在他内心深处的忧郁性格的成因。“恐惧”使他的写作不以正面、正常的形态呈现,而是以分裂的,变形、夸张的手法穿越真实和梦幻、滑稽和痛苦,洞穿人类的生存状况,抵达真理的彼岸。  相似文献   

16.
土族作为西北高原上的坚韧不拔、勇于开拓民族,许多特有的精神文化现象,以其特有色彩融入了文学作品中。时至今日,重新审视土族文化在文化作品之中的表现,探索其背后的精神本质,有助于帮助进一步了解土族的民族特色。本文试从土族文化在如“花儿”等民间文学形式之中,以及现代土族文学作品之中的表现,全面反映着土族民族社会变迁过程和土族人们精神变化历程。  相似文献   

17.
2007年11月18日,是米老鼠79岁生日。一部动画形象风靡近80年,为迪斯尼公司带来具大的商业价值,这不得不令我们审视。这只老鼠在人们视觉中一直未老,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我们从营销和品牌的角度去解读它,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王朔作为一位优秀的作家,创作了许多著名的作品,也拥有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本文从"我"这个叙述视角出发,展开论述,并且以作品《动物凶猛》为例,深入探究王朔作品中叙述技巧,揭示其耐人寻味的叙述艺术。  相似文献   

19.
林芙美子是日本昭和时期颇受瞩目的女性作家,以昭和三年(1928年)连载的《放浪记》登上文坛,她生命后期的长篇小说《浮云》被誉为其文学作品的集大成者。林芙美子的文学作品中蕴含着她的自身经历,并通过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向我们展示出来,倍受大众的欢迎。学术界对其作品的研究层出不穷,尤其是对于作品中女性的研究见仁见智,研究视角亦是多种多样。本文是通过在"雪子命运中的‘光明’与‘黑暗’"这一先行研究未曾涉及的视角入手,来分析《浮云》中女主人公幸田雪子的命运。研究方法为文本分析,即对小说中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深入剖析,以此发现雪子命运的辗转变化和她在黑暗命运中寻求光明所做的努力,探究作者林芙美子透过黑暗表象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20.
<正>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前后,盛于60-70年代,加西亚·马尔克斯等人获诺贝尔文学奖后达到巅峰。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作家在吸收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与思想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创新,创作出大量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学作品。陕西作家贾平凹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地域特色与这种写作方式相结合,创作出一系列优秀的作品。本文以传统文化为视角分析了《废都》中的魔幻意象表达,探讨我国传统文化资源的魔幻现实主义本土化表达路径。一、贾平凹与《废都》拉美魔幻现实主义进入中国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