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爱玲作为战火纷飞时代一名异类作家,其作品与当时革命文学创作不同,着重展现社会地层人物的心理状态和"传奇"故事。作者习惯用日常琐碎小事的描写来反映女性生存境地的艰难,并通过男性形象的畸形化来衬托女性悲剧的本源。《金锁记》与《怨女》是作者对同义素材进行不同创作的两部小说,虽然两部作品写作手法不同、艺术技巧不同,然而小说主人公七巧和银娣的悲剧命运却又异曲同工,本文主要对《金锁记》《怨女》进行分析,从而分析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女性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2.
龚玥 《现代交际》2014,(4):85-85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为20世纪最著名的心理学家。法国作家扬·盖菲雷克的小说《野蛮的婚礼》曾荣获法国龚古尔文学奖,以其细腻的心理描写著称。本文利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俄狄浦斯情结",对这部小说的主人公进行深刻的剖析,有助于我们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路历程和情感矛盾。  相似文献   

3.
19世纪英国作家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与中国现代作家庐隐的《象牙戒指》,皆为爱情与婚姻题材的女性小说。解析两部小说中女主人公的情感经历及其在19世纪的英国和"五四"时期的中国这两种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不同的婚恋选择,进而从两位女主人公的婚恋方式、婚恋目的、婚恋责任等方面探求作品中蕴含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4.
小说《飘》,主要是以美国内战为背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郝思嘉,具有强烈的反叛精神。她是颠覆传统女性价值观的代言人,在她身上,集中了众多女性的优秀品质,从多角度表达了她对女权思想的理解。小说中的主人公追求事业、金钱和爱情,对于男权社会,有着不满和反抗。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探究主人公女性意识的成因,为激励女性追求独立和自由,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塑造郝思嘉这一典型的形象,为女性们带来希望和信心。  相似文献   

5.
《帕斯库亚尔·杜阿尔特一家》《最蓝的眼睛》《个人的体验》三部小说中主人公所处的国家不同、身份不同、成长经历不同,却在精神层面均表现出迷茫并渴望追求自由的特点。本论文将从主人公生活的家庭背景、社会背景以及时代环境三个方面分析主人公迷茫的生活状态的成因,本论文认为三部小说的主人公尽管付出代价不同,但在精神层面上均获得了自由。  相似文献   

6.
个性:"木瓜"与"烈火"苏雪林曾在各式不同体裁(自传、散文、小说)的文字中这样概括自己:"这只感觉迟钝的木瓜"。自传体小说《棘心》中对主人公醒秋又这样描述:"有时她对外界的刺激反应非常迟钝,真像只木瓜,有时则反应非  相似文献   

7.
小说《浮现》讲述的是无名女主人公回到久别的故乡寻找失踪的父亲的故事。通过女主人公的所见所感,鲜明地展示出了对女性与自然的生存状态的思考和关注,提出了在男性世界中女性和自然都是被征服的受害者,是被排除在男权中心之外的"他者"。  相似文献   

8.
美国作家丹尼尔·伍德瑞尔的小说《冬天的骨头》以女性的视角,生动形象地揭示了美国底层社会的蛮荒与韧性。小说以女主人公芮寻找父亲为主线,揭示了在男权社会下的女性主义意识下的"爱与自由"的主题,塑造了一个坚强独立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9.
作为小说的创作者,作者本人在创作小说时也深受小说的影响。在这一篇文章中,我们将从2个角度进行分析精神治疗对作者的影响:作者生活的宽慰和从作者和小说中女主人公的角度来讨论幻想补偿的满意程度。  相似文献   

10.
《雨王亨德森》是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的重要小说。小说作者亨德森生活二战后的美国社会,受到当时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他迷茫焦躁、心灵空虚、行为异常。机缘巧合,主人公踏上了前往非洲原始大陆的旅程,通过在原生态非洲部落的所见所闻,亨德森的心灵既受到了自然美景的洗涤,又被当地淳朴的民风所净化感染。本文着重从生态批评角度分析非洲大陆对于小说主人公心灵的洗涤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小说是美国作家F.Scott Fitzgerald的主要作品。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使用了很多种写作技巧,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作者在进行人物刻画时多次运用颜色词语。所以要想清楚了解该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就要了解色彩描写对于该作品中各个人物刻画的作用。本文结合小说内容,重点分析作者对男女主人公的色彩描写,谈一谈《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色彩描写在刻画人物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品《雪国》是一部具有象征意味的小说。小说中驹子和叶子两个女性形象的外在美和内在品质使主人公岛村经历了一个由"肉"到"灵",从"有限"到"无限"的心灵净化过程。片尾的银河和大火更是使这种净化达到了极致,使坐吃山空、无所事事的岛村对美、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心灵得到净化,生命由之升华。  相似文献   

13.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德国文豪歌德"狂飙突进"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在当时甚至掀起了"维特热"的浪潮。小说主人公维特生性灵动,才华横溢,却苦恋一生,最终饮弹自尽。采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中的人格系统理论对维特这一形象进行分析,不难发现,造成维特悲剧人生的幕后推手正是封建社会制度的压迫以及其三重人格由平衡走向失衡。  相似文献   

14.
美国长篇小说《红字》讲述了一段发生在17世纪北美殖民时期的爱情悲剧。本文试图通过对小说两位主人公的信仰和命运的分析,从而去了解小说作者霍桑的道德观和宗教观。  相似文献   

15.
《一个人的遭遇》是20世纪俄罗斯伟大小说家肖洛霍夫的代表作品,小说对法西斯发动的侵略战争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控诉,文中主人公索科洛夫的个人悲惨遭遇,其实也是千百万苏联人民的遭遇,这部小说一经问世就产生很大的反响,引起同样受到战争残酷迫害读者的共鸣,前苏联评论界给予这部小说极高的评价,把它誉为"长篇史诗式"的短篇小说。本文试图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对小说《一个人的遭遇》进行简要分析,从而去进一步了解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俄罗斯民族性格,目的是进一步去铭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痛苦,缅怀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贡献的人们。  相似文献   

16.
小说《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的代表作,这部小说以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的人生轨迹为叙事线索,寓意"有奋斗才会获得成功"的哲理,激励人们敢于挑战命运,做生活的勇士;表达明确的"爱憎分明"的处事态度,警示人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玄机,做向善之人;对比向善和作恶的结局,褒扬智慧和正义的个性品质,抨击丑恶的社会现实,感召人们回到欢笑和仁爱的生活中。  相似文献   

17.
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阿拉比》以精湛的语言与情节揭示主人公的追梦之旅,以及在幻想与现实差距下他梦想的破灭.本文将以主人公面临的幻想与现实差距为基础来分析它的叙事策略,从而更加深刻地揭示人物形象特点以及小说主题.  相似文献   

18.
叶小玲 《现代妇女》2010,(10):79-80
通过小说中主人公英芝的畸形生存景象,以及这些凡俗人生在现实中回归的分析,说明这些人物的悲剧性结局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日本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横光利一彻底坚持了新感觉主义,为日本既成文坛注入了一股新风,和川端康成一同拉开了日本昭和文学的序幕。横光利一在初期文学作品中存在一种通过"性欲"或者"性心理"来把握主人公人性和作品主旨的倾向。因此,本文以小说《太阳》为例,通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也称心理分析研究法)来分析解读横光利一的初期文学作品,探究产生这种倾向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功能加忠诚"原则是由诺德在目的论框架下,为了进一步完善该理论提出的补充性原则,并以此对译者进行合理限制,避免译者远离作者,远离作品中的主人公。本文以《简·爱》为素材,对比祝庆英和宋兆霖的译本,并选取简·爱在舅母家、在学校时和与爱人罗切斯特的爱情这三个最能体现主人公性格和个性的场景,从"功能加忠诚"的角度对译文进行解析,来挖掘出谁更接近真实的简·爱,将小说作者的真正意图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