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多党制是摩洛哥政治最重要的特色之一。自独立以来,摩洛哥王室集团与进行政治参与的政党之间的关系总体稳定,且政党在维护摩洛哥民主形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与摩洛哥多年来高效的政党治理有很大关系。本文通过对摩洛哥三个历史阶段进行考察,得出了以下结论:摩洛哥政党治理的模式具有"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四个路径"的鲜明特点:一个核心是维护摩洛哥君主立宪制的政权稳定;两个基本点是实现"权力共享"与"民主形象"构建;四个路径为"分而治之"、军事威逼、政治多元化、笼络与平衡。摩洛哥政党治理做到了分权与集权相结合,政权与王权相结合,君权与民权相结合。这种治理模式既维护了摩洛哥王国的政权稳定和社会发展,又促进了摩洛哥的渐进式改革,还有效地处理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报告曾指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强调信仰对国家和民族的重大意义。大学生作为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更应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个整体,政治维度是其最显著的部分。因此,本文以政治维度为着眼点,探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知、认同以及践行状况,从而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对策,以期促进大学生更好地构建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3.
受改革开放后"宗教热"的影响,大学生出现信仰宗教现象,并且呈现逐年增多的态势。当代大学生有什么样的信仰,以及信仰的程度,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成才成功,而且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的兴亡成败。因此,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就显得极其重要。结合马克思主义社会观的相关知识,探寻这种宗教现象的起因,并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特别是要教育广大青年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宗教现象,引导他们坚持共产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4.
"革命"毫无疑问是过去两年多埃及政治生活和政治话语的关键词. 2011年的"1·23革命",埃及人推翻了穆巴拉克政权专制、腐败的统治.2011年2月至2012年6月间,埃及人高举着"再次革命"的大旗,同过渡阶段掌权的最高军事委员会的恋权与固权行为作斗争.2012年6月,穆斯林兄弟会背景的穆尔西以微弱优势赢得总统大选,随后他提出"继续革命"的口号,试图将他领导的政党和政府塑造成"1·23革命"的代言人和"革命"目标的执行者.而反对派则从穆尔西执政一开始就以拒绝合作的姿态不断挑战穆尔西政权的执行力.双方都以捍卫"1·23革命"成就为由,支持和鼓动街头政治.  相似文献   

5.
2009年,以色列、伊朗和阿富汗等中东国家相继举行大选。以色列"利库德集团"时隔四年重执权柄,伊朗保守派竞选连任成功,阿富汗普什图族则再掌政权。中东大选表现出社会政治发展的转型性和国家安全的现实威胁性两大共性特征,而不同的历史文化又使其表现出政治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和政治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等个性特征。一系列大选将对"巴以和平进程"、"伊朗核问题"和"阿富汗重建"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梦"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和创新。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帮助、引导大学生将"中国梦"内化为坚定信念乃至信仰,并使其在内化于心的基础上践之于行,从而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是一个实践命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仅要明确融入工作的基本原则,而且应探索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2008年12月15日,泰国议会选举44岁的民主党主席阿披实·维乍集瓦为泰国新总理。至此,持续数月之久的泰国政坛乱局告一段落。这场内乱始于同年8月,是目前泰国的两大政治集团“他信集团”与“人民民主联盟”(以下简称“民盟”)为了争取泰国政权进行的新一轮政治斗争,然而斗争的结果却是第三方民主党赢得了组阁的机遇。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戏剧化的结果?左右泰国政局走势的关键力量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8.
意识形态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对于苏联——这个在经济落后国度里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显得尤为重要。 也正因如此,在苏联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苏联政治发展的停滞以及苏联的解体和苏共政权的垮台过程中,意识形态都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具体而言,意识形态扮演了充满矛盾的三重角色——它既是苏联的成就者,还是苏联政治发展的阻滞者以及苏联的终结者。  相似文献   

9.
杨磊云 《职业》2013,(30):65-66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信仰教育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对于青年学生来讲,信仰教育是以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合理的价值观并要求始终坚守积极、合理价值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本文主要对青年学生信仰认识的现状、影响、产生原因以及解决途径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经过曹操及司马氏一族的苦心经营及公国建制奠定的基础,曹丕、司马炎登基时机成熟,按照九锡殊礼、百官劝谏、揖让虚礼的禅让模式最终称帝,实现了政权的和平过渡。魏晋禅让制拉开了这一时期禅让政治的序幕,同时产生了众多社会问题,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理解海湾国家的安全关切是解决地区冲突的关键。海湾地区冲突的原因既不是逊尼派与什叶派之间的相互敌对,也不是石油市场中的意识形态竞争,而在于相关国家的政权不安全感。"阿拉伯之春"发生后,海湾君主制国家的合法性话语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安全因素转变为政权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并成为获取民众支持及构建国家新的政治基础和框架的重要工具。出于安全需求,卡塔尔、沙特和阿联酋三国领导人都采取了保卫国家、巩固政权、强化自身领导地位等一系列措施。有意与该地区保持有效接触的外部大国需要认识到海湾地区国家政权不安全感的重要影响,并推动建立泛海湾合作的地区框架,提供有助于管理安全问题的地区机制以减少地区国家的不安全感。  相似文献   

12.
赵海方 《现代妇女》2014,(9):312-312
佛教对泰国的政治现代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从佛教价值观的核心理念、佛教僧侣的主要政治功能及佛教对国家的整合作用三方面来论述,认为泰国政治体制形态的变化必须依赖其生存的土壤。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政治过程理论,从政治机会、组织能力、框架化过程等角度探讨突尼斯"定叛"主义运动的兴起、发展及影响。突尼斯"定叛"主义运动的发展经历了两个过程:2011年突尼斯政权更迭后,政治精英的分歧与骤然开放的政治环境为"定叛"主义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机会,致使本土原有的"定叛"主义资源得以重组,"伊斯兰教法支持者"组织等"定叛"主义组织先后建立,并通过宗教话语实现了小幅动员;2013年后,尽管突尼斯政治精英的分歧逐渐弥合,国家监管力度增强,但"伊斯兰教法支持者"组织通过与"伊斯兰国"组织、"基地"组织两大国际"定叛"组织建立联动网络,增强了组织能力,通过革命话语的框架化方式引起激进"革命"青年的共鸣,实现了运动的扩张。  相似文献   

14.
价值观趋于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极具个性的"95后"大学生的思想呈现出缺少精神追求、信仰缺失的现象。如何正确面对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值得进一步分析探讨,同时应该围绕以德树人的基本原则,积极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工作。  相似文献   

15.
穆巴拉克政权垮台已三个多月。埃及先后建立过渡政府,修改宪法,确定议会和总统选举时间表,试图进行政治重建,基本上避免了政治失控。  相似文献   

16.
高光键 《现代妇女》2014,(10):80-81
政府政治合法性是每一个政权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古代,为了保证政权的合法性,出现了很多类似“挟天子令诸侯”的事件。当然,在当今的民主社会,古代的君权思想已经成为了过去式,民主才是当今世界的主流。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具体的探讨当今政府政治合法性的具体内涵,并根据政治合法性的内涵提出几点提升政府政治合法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黑社会最大的危害性在于:他们通过各种各手段向政界渗透,获取政治上的庇护甚至直接得到政治权力,这严重破坏了社会体系的正常运行,甚至影响政权的稳定。不久前,沈阳市警方摧毁一个黑社会性质组织,该市嘉阳集团董事长刘涌,纠集大批打手,购买私藏枪枝弹药,暴敛钱财,滥杀无辜。不可思议的是,这样一个作恶多端的犯罪分子,竟然是沈阳市人大代表。  相似文献   

18.
凡是有人类的地方就会有政治,政治是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才日渐成熟的,它是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进程,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本文从政治的定义,以及对政治的理解出发,来讨论政治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9.
随着佛教地狱观念与中国本土冥界观念的不断融合,其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我国民间特色的地狱信仰文化,清代山西蒲县东岳庙"地狱变"和地府建筑就为其典型代表,体现了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的佛教地狱思想。基于这一信仰,清代该地方官员与民众不断对庙宇进行修缮和举行圣诞祭祀等活动,由此发展成为当地民众生活文化习俗的一部分,即为具有临汾地区特色的地狱信仰文化,其在区域文化中发挥了伦理教化和娱乐狂欢的社会功能。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通过整理碑刻与县志来探讨清代临汾地区的地狱信仰文化,以此来阐述这一时期该地区的地狱信仰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  相似文献   

20.
作为"强国一代"的青年,其人心向背成为党稳定执政基础的关键之一。通过对青年的调研发现,在道路取向方面,青年认同与担忧并存;在理论取向方面,意识形态淡化且思想多元化发展;在制度取向上,青年将权力合法性视为现实的必然结果,形成一种功利化评价,注重实际获得而非口号;在文化取向上,青年更加认同强国家形象,但对核心价值、信仰等方面呈现了较低的关注度;在自我政治角色上,政治参与感较低,表现了一定程度的政治"无意义"和"低效能"感。从整体看,新时代的青年政治态度呈现出"臣民—参与型"政治文化类型,无政治阶层广泛存在,但青年的政治参与和表达意愿更为积极和强烈。由于在场空间中缺乏必要的渠道和路径,缺场空间的广泛参与成为主要方式,但因缺乏引导和监管,非理性化参与和表达引发诸多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