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我国刑法第389条规定,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是行贿罪。但对于如何界定“不正当利益”,长期以来理论界争论不定,实践中也标准不一。司法实践在办理行贿案件中趋向于保守,往往只对为谋取非法利益的案件才认定为谋取不正当利益。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对行贿罪的打击,从整体上也对受贿罪的遏制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各国对受贿罪行为方式的规定不尽相同,但本质上都是受贿人接受了请托人以利用受贿人的权力或影响力为意图而向受贿人给付或承诺的财物或财产性利益及其他不正当利益。对各种类受贿行为能否认定为受贿罪的行为方式.应该把握住类受贿行为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新京报》消息说,近日,北京市纪委表示,今年北京将把与领导干部经济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也最可能滋生腐败的主要方面纳入监管范围,加强五项重点清理纠正工作,其中包括领导干部本人谋取预期的不正当利益或以各种方式为配偶、子女和其他亲友谋取不正当利益.  相似文献   

4.
徐凤全 《职业》2011,(2):110-111
一、共同受贿犯罪的含义受贿罪的主体是比较特殊,即行为人除具备犯罪主体的基本构成要素之外,还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这一特定身份。国家工作人员这一特殊身份是受贿罪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非国家工作人员由于不具备这种特定的法律身份,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2000,(12)
编辑同志:  李某原为某局局长,临近退休前单位盖办公楼,他把工程包给了一个体工程队,并和工头约定,待他退休后,工程队按工程总造价 10%付给他回扣。李退休后,工头按约给了他 15万元回扣。请问对李可否按受贿罪论处 ?鸿 云鸿云同志:  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而非法收受或者索取他人财物的行为。构成该罪,行为人必须具有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另外行为人还必须具有非法收受或者索取他人财物贿赂的行为。所谓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自己职务上主管、经管、…  相似文献   

6.
自杀行为是行为人认识到死亡结果,希望或放任结果发生并具有自愿性的行为。对于自杀行为违法性的认定不能基于硬家长主义的刑法观,也不能认定其处于"法外空间",而应基于自主决定权,即符合主客观要件的自杀行为阻却违法,对于司法实践中符合构成要件的参与自杀案件应通过限缩解释进行出罪化处理,真正实现罪责刑相适应,发挥自主决定权的绝对价值。  相似文献   

7.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规定的用人单位因"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解雇行为属于无过失性辞退,这体现了合同法情势变更原则。然而,劳动法上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认定和适用具有特殊性,应包括不可抗力、重大经济理由及部分用人单位决策引起的合同不能继续履行的情况。"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认定路径可以民法中的情势变更认定四要件为基础,同时考虑劳动关系的特殊性,结合参考具体情形的标准构建。  相似文献   

8.
抢劫罪是我国刑法中严重的侵犯财产犯罪。司法实践中由于有些案件性质的特殊性和刑法规定的缺陷,导致对该类犯罪罪与非罪的争议。本文从几起特殊的抢劫案件出发,对我国抢劫罪的构成要件进行了探讨,认为应该从案件的社会危害性、非法占有意志性和行为的暴力性来正确的认定犯罪,充分体现罪行相适原则。  相似文献   

9.
原因自由行为,又称"原因中的自由行为",指具有辨别和控制能力的行为人,故意或过失使自己一时陷入无责任能力或限定责任能力状态,并在这种状态下实施了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目前学术界对其可罚性依据存在着多种观点,本文简要就学术界的各种观点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从行为构造上来说,包含两个运作过程:一是,行为人索取或收受贿赂过程;二是,行为人利用影响力过程…允诺行为。而联系两者的就是就是本罪所侵犯的法益:职务行为的不可收买性。将两个运作过程都看做是客观方面的构成要件.既可以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又避免主观归罪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相似文献   

11.
王先龙 《现代交际》2010,(9):106-106,105
内幕信息是内幕交易的核心和逻辑起点,是认定内幕交易的决定性因素,同时内幕信息的界定对内幕人范围、内幕行为的确定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非公开性、重大性、相关性、确切性四个方面探讨内幕信息的构成要件。  相似文献   

12.
刘洁 《现代妇女》2014,(5):136-136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出台,既完善了我国的反腐败法律体系,也推进了我国立法的国际化,但自本罪入罪以来,其功能并未被有效发挥。囿于本罪司法实践性不强,本文建议增设与本罪对应的行贿罪、明确"关系密切人"的范围、增设对国家工作人员帮助行为的刑法规制、量化本罪的量刑标准,以期加强本罪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马莹莹 《现代交际》2010,(6):108-108,107
与刑事违法性特征中的违法性概念不同,违法性是大陆法系犯罪构成中客观构成要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指行为为法律所不允许,即行为从法律方面看具有不能容许的性质。关于它与客观构成要件的关系,存在着不同的学说,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对违法性的本质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张苗苗 《现代妇女》2014,(5):146-146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商业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的规定第四条第三项规定:医疗机构中的医务人员,利用开处方的职务便利,以各种名义非法收受药品、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等医药产品销售方财物,为医药产品销售方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条的规定,以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定罪处罚。  相似文献   

15.
《婚姻家庭研究》2000,(4):30-30
此次修改《婚姻法》争议较大的问题之一是关于要不要增加无效婚姻的规定。无效婚姻是指因欠缺婚姻成立要件而不具有法律效力的违法婚姻,即男女双方的结合由于不符合法律规定的结婚条件或违反了关于结婚程序的规定,因而一开始就不具备婚姻的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16.
韩璀珺 《现代妇女》2014,(6):120-120
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修正案(七)》第13条规定,在第388条后增设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作为第388条之一,自修正案公布实施后,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加入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反腐败刑事法律的建设,弥补了法律上的漏洞。在新增了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之后,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该罪的司法认定往往存在与其他传统受贿罪相混淆的现象,为此,笔者拟对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司法认定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7.
利益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严肃的哲学问题.利益问题关涉人的生存和发展,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转型.作为需要主体与需要对象之间的一种对立统一关系,利益由主体、客体和中介三个要素构成.利益的基本特性可以概括为主体性、客观性和社会性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程琳 《现代交际》2012,(11):26-27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的不断改革和开放,金融犯罪日渐增多,贷款诈骗罪就是近年来多发的一种犯罪.对于贷款诈骗罪我国《刑法》第1 93条对其做了相关规定.由此规定贷款诈骗罪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对于单位实施贷款诈骗行为,最高人民法院座谈会纪要中对其做了相关的规定:“对于单位十分明显地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签订、履行借款合同诈骗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符合刑法第224条规定的合同诈骗罪构成要件的,应当以合同诈骗罪定罪处罚”.对于这一点笔者存有疑义,通过严密的分析后,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假离婚现象层出不穷,骗取购房资格和拆迁款、躲避债务等都成其诱因,一些人将离婚作为谋利的工具,影响了社会公平和司法效率。在假离婚效力认定的问题上,存在两种观点,其一认为仅以履行形式要件认定假离婚有效,其二认为应对离婚合意进行实质性审查而认定无效,但司法实务仍然以符合形式要件认定假离婚有效。从可操作性和婚姻自由的角度出发,对比两种观点,认为应以符合形式要件认定假离婚有效。公权力不应过度干预私人社会,实质性审查需耗费大量的司法资源且难以操作,解决假离婚问题在于实现更合理的资源配置,而不在于弥补婚姻制度的缺陷。  相似文献   

20.
贪污受贿犯罪从古至今都是困扰当权统治者的现实问题之一,贪污受贿罪不仅危害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极大地危害了政权统治。本文从我国贪污受贿罪刑罚的演变入手,通过对我国贪污受贿罪的刑罚演变进行研究以及对《刑法修正案(九)》关于贪污受贿罪的刑罚规定的修改方面表明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综合分析研究得出笔者对于完善我国贪污受贿罪刑罚体系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