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借贷,即在互联网上完成贷款申请各项步骤的借贷方式,包括了解各类贷款的申请条件,准备申请材料,一直到递交贷款申请。众多网络借贷平台业务迎合了部分大学生的需求,但大学生本身并不具备足够的承担风险的能力,大学生网络平台借贷存在诸多问题和隐患。本文对网贷平台的现状和大学生消费、借贷行为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大学生借贷存在的风险及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和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当前,在互联网金融的诱惑之下,大学生网络借贷现象普遍,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正常生活。例如P2P网络借贷是近年来网络金融界最为流行的一种大学生借贷方式。本文对大学生校园网络借贷现象进行分析与探讨,以研究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以山西驻高校新区6所高校本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收集有效数据,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网络贷款情况及学生对于网络贷款的认知程度。学生对于网络贷款的选择盲目性有所下降,但是仍然存在因不理性消费而依赖借贷满足消费需求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应从学校、家庭、社会层面共同协作,加强教育引导措施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随着网络金融的快速发展,一些P2P网络借贷平台不断也逐步向高校蔓延,各种不良网络贷款平台用虚假宣传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等手段诱惑学生过度消费。这些申请便利、手续简单、放款迅速的网络贷款平台,在给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却也有可能让他们陷入难以自拔的"高利贷"的陷阱。如何理性地看待大学生网贷问题,不仅关系着大学生和其家庭的未来,更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创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明确创业的微观影响机制对推动我国创业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5年数据,本文考察了行动者的风险态度、借贷参与和创业活动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在考虑借贷参与的条件下,个体风险态度对其创业活动有着积极影响,并在城镇地区具有显著作用.(2)是否获得借贷、借贷渠道与借贷用途对创业活动也有显著影响:生产经营用途的借贷,无论来自正规渠道还是非正规渠道,均显著正向影响个体创业活动;个体获得非正规渠道的消费用途借贷则与其创业活动显著负相关.通过分析风险态度、借贷参与和个体创业活动的关系,本文为理解个体创业活动提供了经验证据,进一步从风险态度和借贷参与的角度探讨了激励个体创业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经济的发展,互联网金融方兴未艾,网络借贷应运而生。但是这种网络借贷平台存在诸多隐患,大学生盲目地超前消费、不良网贷平台非法经营等现象不仅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生活,也给学校的和谐稳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高校应采取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健全网络监管机制等措施,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7.
移动消费平台即在移动互联网购买商品或服务并实现支付的平台的总称,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大学生消费群体是移动消费平台发展不可忽视的关键群体。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生活费水平与其在移动消费平台消费意愿无相关,移动消费平台的便捷性、安全性、信息展示度、服务质量与大学生消费意愿显著正相关,移动消费平台的消费成本与大学生消费意愿显著负相关,消费平台开发大学生垂直服务具有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消费现状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采用分层抽样法选取扬州四所高校457名大学生,利用自编的“大学生消费状况问卷”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消费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消费的各个方面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且呈现以下特点:独生子女的消费层次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以生存消费为主,且消费结构呈现多样化。针对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问题,高校要重视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引导,进行合理的消费教育:家长要区分孩子消费行为的合理性;大学生自身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理念很大程度上将引领社会未来的消费行为和消费理念。本文通过对西安外国语大学学生消费情况的调查,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分析并发现大学生消费行为和理念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关建议,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有利于未来良好消费风气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上海科学生活》2001,(7):78-79
许多人都熟悉一个故事:一位中国老妇人,一辈子省吃俭用,存钱砌房,等她终于建好新居时,一天也没能住上,便“驾鹤西游”了;而一位美国妇人,年轻时向银行借贷买了别墅,等老时终于还清贷款和利息,带着满足向她的“天主”报到。这个越传越广的故事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发现,借贷买房的美国妇人更理智。于是,不少人开始走进银行,借贷“消费明天”。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的,因为借贷的基本条件是“金融信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迅猛发展,网络金融借贷服务开始在高校校园内兴起。2016年下半年,互联网借贷平台"借贷宝"涉及161名女大学生的10G大小的"裸条"裸照及视频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伴随着校园网络借贷而随之而来的"裸贷"、自杀等乱相不断出现冲击这人们的道德底线。笔者通过对"裸贷"现象的分析,剖析"裸贷"现象背后的原因,提出预防"裸贷"现象的对策,完善校园信贷法律法规,为规范校园文化健康发展提出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大学生构成了消费市场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同时,当代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未来消费的主力和消费潮流的引导者。本文试图通过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的分析,提出相应的策略,以帮助当代大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消费行为与消费心理解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学生的消费是社会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流行时尚的影响下,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往往产生彼此间的相互影响,并形成特有的群体消费心理特征。本文试图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的分析,提出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教育,以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消费观念。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消费两极分化趋势的晕轮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中的消费方式正在形成一种“晕轮效应”。大学生正陷入由高收入家庭大学生引导的消费陷阱。虚荣心强的大学生错误地把消费作为经济状况的尺子,为了显示其经济地位的优越性,并获得与这种经济地位相适应的文化认同,盲目地去追求高消费。这对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发展极为不利。  相似文献   

15.
“90后”大学生消费特点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消费逐渐成为社会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以"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走进了大学校园,成为被社会广泛关注的消费群体,同时也形成了他们特有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方式。本文通过对"90后"大学生的消费情况进行调查,结合相关心理学知识对影响其消费特点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借鉴消费社会学分层理论,在全球化视野、中国社会转型和阶层结构定型的大背景下,观察和分析家庭经济状况阶层化对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影响。根据调查问卷数据,运用统计方法,经研究发现大学生消费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父母提供的,其家庭经济状况分层化;大学生文化消费水平、文化消费观念与其家庭经济状况有显著的相关性,且呈现分层化。作为家庭消费的延伸,大学生消费分层是社会分层的缩影,家庭消费教育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主义所引发的奢侈消费、攀比消费、炫耀消费和畸形消费对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必须对大学生加强教育、积极引导,使其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相似文献   

18.
消费主义思潮源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它主要崇尚符号消费、攀比消费、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以个人消费水平来衡量幸福程度和人生价值。在"双十一"网购狂欢节中,大学生群体展现出了惊人的购买力。而隐于这一现象背后的,正是消费主义思潮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渗透和流行。这也就导致了大学生群体在"双十一"网购狂欢节中,充分展现出符号消费、攀比消费、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的心理和行为。而消费主义思潮在大学生群体中得以渗透和流行的原因,主要归结于大学生群体具有特殊的心理机制以及大众传媒对消费主义思潮的热烈传播。  相似文献   

19.
王娟  陈紫玉 《公关世界》2022,(19):76-78
在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存在冲动消费、攀比消费和盲目跟风消费这类不健康的消费思想对其身心健康发展形成一定的威胁,造成这类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周围大环境的影响以及自身主体思想发生偏差。面对部分大学生存在问题的消费方式和消费心理需要消费者自身以及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需要观,平衡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地位,阻止其不正确行为的继续发展,从而构建文明理性的消费观。  相似文献   

20.
当前大学生处于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他们的思想也在受着社会的影响,在消费的理念和生活的观念等方面都呈现出多样性,所以虽然大部分大学生的消费都比较理性,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在消费中存在畸形的消费倾向,这对学生未来的消费规划和价值观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对大学生畸形消费心理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