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孙冠奇 《公关世界》2023,(6):132-134
为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取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I合的方法,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200名某院校在校大学生进行手机依赖和孤独感情况调查。使用MPA赖程度进行评估,再通过UCLA量表对学生的孤独感做进一步研究,最后通过相关和回归分析手机依赖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在分维度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低效性以及总分上与孤独感呈现显著的正向相关。孤独感能够显著地正向预测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低效性以及总得分。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人际信任量表(ITS)和孤独感量表(第三版)对45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以了解大当代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和孤独感水平,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较高,孤独感水平较低;在人际信任水平上,性别差异不显著;在孤独感水平上,男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女大学生;当代大学生人际信任和孤独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现状,探讨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及其因子与孤独感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人际信任量表和孤独感量表(UCLA)对23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大学生的孤独感水平较高,人际信任水平较好;2、大学生孤独感和人际信任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孤独感与人际信任怀疑性因子呈正相关,与权威信任、对他人的承诺信任和对他人的行为信任呈显著负相关;3、大学生人际信任对孤独感具有预测作用,人际信任各因子中怀疑性因子对孤独感预测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的关系。方法:采用MPAI和UCLA对分层随机抽样获得的192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存在显著相关。结论:在校大学生手机成瘾比例较高,孤独感是影响大学生手机成瘾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探讨大学生的孤独感与自我概念、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采用孤独感量表(UCLA)、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NXZWGN)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对吉林省某高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孤独感与自我概念和社会支持在性别和生源地方面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关系;(2)大学生的孤独感与自我概念、社会支持呈显著的负相关;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和自我概念呈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学生孤独与自尊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尊量表和UCLA孤独感自评量表对500名大学生的自尊和孤独进行了测量,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自尊水平在性别表现为差异不显著,孤独感在性别表现为显著性差异;自尊水平在生源地表现为差异性显著,大学生孤独感在生源地表现为差异不显著;自尊水平与孤独感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31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考察了大学生社会支持与手机成瘾的关系,并检验了孤独感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大学生手机成瘾无性别、年级、专业差异;2.大学生社会支持与手机成瘾呈负相关,孤独感与手机成瘾呈正相关;3.大学生的孤独感在社会支持和手机成瘾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孤独感现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网络成瘾损伤量表(IAII)和孤独量表(UCLA),对分层整群抽样法随机抽取的吉林某高校的334名有效被试进行施测。结果:网络成瘾人群占总体的25.6%;农村学生网络成瘾及其四个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城镇和大城市学生(P值均<0.05);孤独感与网络成瘾及其四个维度有显著相关(P值均<0.01)。结论: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较为严重。农村学生相比城镇和大城市的学生更易网络成瘾,有更强烈的戒断反应。大学生有较为普遍的孤独感受。孤独感和网络成瘾的关系很密切。  相似文献   

9.
李海迪  王冲 《现代妇女》2014,(11):457-457
本研究自编手机依赖调查问卷,并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社会支持量表,对牡丹江师范学院的大一、大二、大三学生的手机依赖状况及人格特质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被试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并不高,精神质和神经质与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显著相关,内外倾与手机依赖程度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
孙蓓 《现代交际》2012,(1):210-211
依据现有的手机依赖文献,根据陈英和教授提出的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概念结构,对大学生和研究生通过网上调查回收了150份数据,对数据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手机依赖问卷由四个因素组成,它们是社会功能、强迫性、神经性、依赖性;这四个因素与构想模型拟合较好,经过检验该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  相似文献   

11.
为了调查大学生社会支持水平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采用症状自评量表与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湖南多所高等院校的261名大学生施测。结果发现大学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和较高的社会支持水平,大学生的症状自评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得分与各项因子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负相关,差异显著。说明个体的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其心理健康状况也就越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抑郁的间的关系,探讨孤独感在社会支持和抑郁间的中介效应。方法:以天津市某高校1244名大一新生为对象。用抑郁状态问卷、孤独感量表和领悟性社会支持问卷进行测试。结果:社会支持与孤独感、抑郁的间的相关显著,孤独感可以作为中介变量部分中介家庭外支持和家庭内支持和抑郁间的关系。结论:可以通过调节个人感觉到的社会支持和或改变孤独体验来减少个体抑郁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反刍思维量表(Ruminative Response scale,RRS)、心理弹性量表(CD—RISC),选取河南省某所高校共175名大学生,探讨反刍思维和心理弹性与大学生睡眠质量关系。结果显示:大学生具有的反刍思维水平越高,其睡眠质量较差。即反刍思维正向预测大学生睡眠质量,心理弹性负向预测大学生的睡眠质量。心理弹性在其中起着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有了自己崇拜的偶像。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探究大学生的偶像崇拜现状、偶像崇拜与孤独感和社会适应的关系。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了来自甘肃、湖南、四川等地的大学生关于偶像崇拜的资料,对收集的数据运用SPSS 23.0进行统计分析。形成如下结论,首先,相较于男大学生,女大学生偶像的非理性崇拜水平更高。且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偶像的类别上具有显著差异。其次,相较于非独生子女而言,独生子女对于偶像的非理性崇拜水平更高,孤独感水平也更高。其次,相较于非理性崇拜的大学生而言,理性崇拜的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水平更高。再次,非理性偶像崇拜水平与社会适应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社会适应与孤独感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最后,社会适应在偶像崇拜和孤独感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张颖  刘幸娟  孙阳  沈毅 《现代交际》2014,(3):233-234
为探讨大学生自我和谐与容纳他人程度的现状及两者之间的关系,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和《容纳他人量表》(Acceptance of Others)对17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大学生的自我和谐状况与其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因子和容纳他人程度总分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自我刻板性因子和自我灵活性因子与容纳他人程度均不存在相关;2.大学生自我和谐、容纳他人程度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3.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及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与年级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大学生自我和谐情况和容纳他人程度相关显著,自我和谐程度越高,容纳他人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孤独感在高校时常存在,这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孤独感具有新的特点。实证研究表明:大学生孤独感的性别、年级、专业差异显著;社会支持的性别、年级差异显著;大学生孤独感与网络失望与痛苦表露,不满与愤怒表露呈显著正相关,和兴趣与快乐表露呈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与大学生网络不满与愤怒表露呈显著负相关,与兴趣与快乐表露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网络不满与愤怒表露和孤独感关系的部分中介效应显著,对大学生网络兴趣与快乐表露和孤独感关系的完全中介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000名大学生用情绪管理量表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大学生情绪管理的五个维度与心理健康的9个因子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多元回归分析后发现: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且呈较强的相关,理智调控情绪能力、控制消极发泄能力、控制消极暗示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回归效应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成人依恋与社交焦虑的关系,以及人际信任是否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采用修订版成人依恋问卷、人际信任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对沈阳某所大学的45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成人依恋中的亲近依赖维度负向预测其社交焦虑感,成人依恋中的依恋焦虑维度正向预测社交焦虑感,人际信任在成人依恋与社交焦虑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表明大学生依恋中亲近依赖感越强,人际信任感越强,社交焦虑感越低。大学生依恋中的依恋焦虑感越强,人际信任感越低,社交焦虑感越强。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手机依赖成为高校大学生需要普遍面对的问题。本论文以嘉兴地区高校大学生为例,针对大学生的学习行为,调查了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基本情况及其对学习行为的影响现状,了解手机依赖对大学生学习行为产生的影响,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手机依赖(也称手机成瘾)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萌生的新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有心理学家预测,手机成瘾在接下来的五年内将成为最大的问题之一,近些年国内外学者对手机成瘾的关注和研究也日益增多.现有研究普遍认为,手机依赖会对青少年身心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引起个体的孤独感、疏离感、抑郁、焦虑、退缩、社交障碍、人格障碍等心理与行为的不适,其中现实的孤独感是手机过度使用者感受到的负面影响.在研究手机成瘾的影响因素方面,国内外研究多从人口统计学变量、人格、自尊、孤独、控制感等方面进行探讨.本文述评了国内外对手机成瘾的外部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