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博  门万杰 《现代妇女》2013,(10):69-69
教育部针对当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启动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这一计划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综合性人才,特别是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引导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思想保障。本文将主要探讨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自2010年国家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以来,政府、高校、企业都在积极响应配合,各行各业都在以其特有的方式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这些应用型技术人才将知识、能力转化为生产力,成为自主创业的主流大军。在"卓越计划"下,高校和企业是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创业能力培养的基础,设置选择合适培养策略则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出发点,在分析国内高等工程教育现状和“3+1”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从人才培养新机制、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标准等方面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构建科学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而调查发现,大学生择业盲从,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情况相当普遍,这无疑增加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盲目和挫折。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还是以专业学科为体系,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尚未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个人发展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导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严重缺位。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到来的新形势下,面对激烈的职业竞争,高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培养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就业能力。对大学生进行全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构建科学合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相似文献   

5.
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是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选择:它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应有之义,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诉求,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和最优发展,有效促进心理特征与个体职业的双向选择。指导内容主要表现为:依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积极开展职业心理咨询,科学开展职业心理测评工作,以教育发展性为指向,开展持续动态的职业心理辅导。  相似文献   

6.
李彩霞 《职业时空》2013,(5):82-83,86
德州学院紧紧围绕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打造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卓越工程师摇篮这一目标,积极探索并建设多学科交叉的能源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在人才培养质量、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7.
通过欣赏数学之美培养高职生人文素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骆晓一 《职业时空》2010,6(6):89-90
高职教育旨在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加强美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渠道。数学本身具有形式美、协调美等特征,以欣赏数学美为载体,对高职生进行素质教育,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就业竞争压力和大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发展的强烈需求,职业发展教育,特别是职业测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咨询等有助于大学生认识自我、探索自身职业发展方向的工具、方法和途径,日益受到大学生的重视与青睐.面对大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作为高校学生就业工作者有责任承担起职业发展教育的重任,积极开展职业咨询服务,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9.
应用型本科人才作为现阶段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在当前的国家发展状况下,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在一定程度上适应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需求,更是符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人才机制发展需要的。基于这种发展现状,将"工匠精神"培养纳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中,有助于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通过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相关内容进行阐述,对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纳入"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提出有效的研究与实践路径,全面推进我国素质教育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0.
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和完善,对现代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就业择业都有重要的影响,也是一直以来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和职业引导方面的重要举措。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缺乏充分的认识。通过分析职业生涯规划对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作用,希望能引起大学生群体的关注,认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相似文献   

11.
针对十二五人才发展战略着力培养卓越工程师人才,应用型服装专业高校教育应以学科建设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兴趣和手段,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和校企合作,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2.
江芹 《公关世界》2023,(1):122-124
大学生的就业和职业生涯规划发展关系紧密,科学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的成功就业。[1]本文通过对2021级新生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现状调查研究,为课程的改革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培养提供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3.
应用型高校注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着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学生应用能力在大学生步入社会后常以个人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等方式表现。当前大学生职业素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包括职业道德、交往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这些非技能性职业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真正提升学生应用能力,是当前应用型高校的重要任务。通过对应用型高效学生职业素养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剖析应用型高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14.
职业锚理论为深入改变我国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中存在的观念滞后、规划过晚等不合理现状提供了理论依据。分析我国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探讨职业锚理论在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中的应用途径。通过推动职业能力测试、提供个性化职业指导等方式,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有效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帮助学生明确职业规划,提高高校就业指导教育水平和成效。  相似文献   

15.
方雅静 《职业》2008,(4):66-67
伴随着就业竞争压力和大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发展的强烈需求,职业发展教育,特别是职业测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咨询等有助于大学生认识自我、探索自身职业发展方向的工具、方法和途径,日益受到大学生的重视与青睐。面对大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作为高校学生就业工作者有责任承担起职业发展教育的重任,积极开展职业咨询服务,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但是,我们也应客观地认识到,在职业咨询工作的开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16.
詹倩  耿显亚 《现代妇女》2014,(12):176-176
本文介绍了安徽理工大学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的一系列课程体系改革措施和成果,提出为适应“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和标;隹需对当前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全面重组的改革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职业生涯规划是伴随着就业问题而产生的,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帮助大学生明确职业目标,提升职业能力,实现事业发展。然而,高校一定程度上存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大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的错位,弱化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功能作用。为此,高校亟需通过理念再巩固、指导再强化、资源再整合、机制再优化增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帮助他们实现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18.
浅议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铃艳 《职业》2012,(14):40-41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技工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技工院校在注重学生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应全面系统地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在新生入学时就进行有关职业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并将之纳入学生培养的重要环节,贯穿于整个中高职教育的全过程。本文从树立职业理想、提高职业素养、正确选择职业、加强职业适应期指导等方面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  相似文献   

19.
系统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面对竞争激烈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指导,显得尤为重要.运用系统论方法,在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坚持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开放性原则,通过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加强职业测评与职业咨询辅导,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等途径,促进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张晓斌 《职业》2017,(15):48-49
为了全面贯彻《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精神,紧密围绕高素质人才培养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技工教育,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技能型人才支撑,我们要始终坚持以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抓手,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本文围绕职业综合能力培养途径进行探索,提出要始终坚持能力本位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发挥校企双主体作用,围绕核心任务,关注学生成长各个阶段,把握三个重要环节,切实加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