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自由的权利.而新闻自由权是公民行使宪法所保障的言论自由权的重要形式:记者作为公民,必然享有这一权利。但是,新闻自由并不是指记者的新闻自由.新闻记者把寻求、获取、传播信息作为自己的职业,是为了使广大公民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言论、出版、新闻自由等权利。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微博用户的激增,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网络队伍,但伴随而来的是更多网络言论侵犯公众人物名誉权的问题.在面对网络的言论自由与网络名誉权的权衡时,我国法律制度的缺失,使得这一现状无法有效遏制,因此,相关部门必须认识到对于公众人物网络名誉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也应当认识到在加强网络名誉权立法时应当注意到的问题,以更好地引导网络用户正确行使网络言论自由权.  相似文献   

3.
微博已经成为一种风靡全球的网络生活方式.微博在为公民充分行使言论自由权发挥重要的同时,也把公民名誉权的保护推到了风口浪尖.文中围绕“国内微博第一案”的名誉权诉讼案件的审结,展开对微博环境下公民名誉权与言论自由之间关系的思考与探析.文章主要以该案引出的在微博环境下公民名誉权与言论自由两种基本权利的碰撞与调和为主线,分析了两种基本权利产生冲突的原因、表现形式以及探讨出在微博环境下要实现两种基本权利的平衡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网络言论作为公民言论的一种新的表达形式,具有交流便捷、促进信息透明化,促进自由、追求真理,深化民主,打击腐败等特征,逐渐成为我国公民日常生活中言论自由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笔者将从基本概念入手,分析利弊,立足我国网络言论自由发展现状以及我国在网络言论自由中法律规制的缺陷,从而对完善我国相关的法律政策,规范网络言论自由,构建网络言论自由制度体系,提高国民素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不断普及和发展,已广泛融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抖音App为用户提供娱乐消遣、展现自我的平台的同时,也对用户能否正确使用言论自由权提出了挑战。运用数据分析法、例证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手段探讨得出抖音用户在行使言论自由权时呈现随意化、低俗化等问题,进而建议只有打通用户、短视频平台和政府部门这三个主体的共通关系,加强监管,才能营造积极正面的网络舆论场。  相似文献   

6.
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但纳税人拥有哪些权利,却没几个人能说得出.权利和义务从来都是一对孪生姐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公民没有权利的行使,只能履行义务,那么必然在每天的工作和生活当中缺乏主人翁意识,缺乏积极主动的推动力,公平和正义也就无从谈起;那么如果只享有权利而不履行义务,即享有特权,人人都等靠别人的义务履行的成果,那么就会在社会上形成懒惰之风,缺乏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权利和义务作为一个矛盾的对立面,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缺失任何一方,都必将造成天平的塌落,社会也就不均衡.  相似文献   

7.
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但纳税人拥有哪些权利,却没几个人能说得出。权利和义务从来都是一对孪生姐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公民没有权利的行使,只能履行义务,那么必然在每天的工作和生活当中缺乏主人翁意识,缺乏积极主动的推动力,公平和正义也就无从谈起;那么如果只享有权利而不履行义务,即享有特权,人人都等靠别人的义务履行的成果,那么就会在社会上形成懒惰之风,缺乏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权利和义务作为一个矛盾的对立面,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缺失任何一方,都必将造成天平的塌落,社会也就不均衡。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  相似文献   

8.
韩强 《现代交际》2012,(3):21-22
网络知情权是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实施后,网络知情权权益保障有了法律依据。本文首先从我国网民网络知情权的行使现状出发,分析了公民行使网络知情权所带来的积极与消极影响,提出了保障公民正确行使网络知情权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政治参与既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也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伴随着深化改革和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明显提高、参政热情高涨。统一战线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为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政治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在新时期,巩固统一战线,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衡量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尺度。  相似文献   

10.
赖喆 《现代妇女》2014,(8):98-98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宪法劳动关系主体及其权利、义务是研究公民劳动权问题的前提。通过分析宪法规范与变迁过程,可以发现宪法劳动关系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公民择业自主性提高,国家从劳动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宪法劳动关系中国家的主体地位在弱化但没有消失,宪法劳动关系仍只存在于国家与公民之间。  相似文献   

11.
环境权作为第三代人权,它的产生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草原天路收费"事件发生伊始便引发全社会关注,这其中反映出公民环境权利意识的提高,也折射出地方政府环境权意识的不足,如政府权力滥用下的公民环境公众参与权受侵害、政府环境责任监督缺位。因此建议立法机关对环境权予以法律明确,提高行政机关环境权意识,培养公民环境公众参与权,以更加先进的权利保障支持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新时期互联网络的广泛应用和飞速发展.人们的行为表现及其言论可以通过网络迅速的传播至全社会.实现了拥有网络就可以参与社会讨论的话语方式,与此同时,也催生了一些不利于社会稳定的新闻舆论,公安机关在此背景下如何正确和有效的行使其执法机关的作用,如何应对这些负面新闻舆论,成为公安机关在现行机制下需要应对的新课题。本文从网络涉警舆情的现状出发,初步阐述和提出了网络涉警舆情存在的问题及公安机关因循的处理机制。  相似文献   

13.
"博客"漫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博客的言论自由并非无限制博客以及互联网的言论自由与印刷媒体的言说权利一样,不可能毫无限制。据报道,新加坡2005年10月7日对两名在博客中发表种族煽动性言论的年轻男子判刑。这两名青年被指控在2005年4-6月分别发表了有种族性言论的网络日记,并在网民之间引发了激烈争论。美  相似文献   

14.
陈勇军 《社会学》2007,(2):31-36
转型期的弱势群体,主要是由于社会权利和义务关系结构的重新调整而形成的,自由和平等权是其权利表达的道义理据和法律理据,生存权、就业权、政治参与权、受教育权是其权利表达的内容。权利表达的途径可以分为直接表达途径和间接表达途径。当前权利表达的制度性安排有诸多缺陷,必须从观念层面进行突破,操作层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5.
孙颖 《现代交际》2014,(7):50-51
每一个党员和要求入党的大学生都要认真领会党员义务和权利的内涵,把握其精神实质,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规范自己的言行,自觉维护党的利益,从而保证党的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行宪法确认了公民的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在近年来发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以及中国人权事业进展系列报告中,中国政府为保障言论自由和公民表达权的实现设定若干目标并取得若干进步,使得宪法上的基本权利得以充分实现。  相似文献   

17.
行政法是保护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一种法律,其核心内容是行政权。作为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它们的设定原本是为了促进行政法的有效行使,维护社会秩序,但是在实际行使的过程中,常出现合理性与合法性背道而驰的情况,不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本文从目前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合法性与合理性原则行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及原因及有效行使这两种原则的意义,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以来,我国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为民众的生活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极大地满足了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也逐渐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经济、政治、文化等重要领域。公民通过网络参政议政的方式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这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互联网在积极推动公民政治参与,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冲击政治秩序,极端态度和言论等问题,亟待规范和关注。  相似文献   

19.
李佳 《现代妇女》2014,(4):109-110
在当今社会,网络是一个极大的信息平台,每天发布的信息数以万计,更新速度也相当快,它作为现实社会的延伸,它具有其他媒介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在网络传播中,网友发表言论很多都是匿名的,有些信息的真实性不能保证,也不一定是当事人真实面貌的反映。在网络空间中,很多网友言语不雅或者措辞激烈只是为了表现自己,让自己在网络空间得到关注,并没有侵害别人名誉的恶意,但如果这样的行为会被认定是侵权的话,将会极大限制网络的发展。但有些网友长时间、持续不断地重复发布恶意信息会对当事人名誉产生侵害,造成了恶劣的影响。网络不同于现实社会,但它也不能脱离了现实社会,不能让网络成为法律的灰色地带,使得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等合法权利在网络世界得不到很好的保障,更好地规制网络中的言论自由对于公民权利的保障具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董程程 《现代妇女》2014,(5):147-147,135
权利与债权是民法关注与研究的重点。为了更清楚地展现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权利的相互关系为标准,将权利分为原权利与救济权,分别探讨债权与原权利、债权与救济权的关系,以此来揭示权利与债权之间的逻辑关系。即行为人违反法定或约定的义务,导致救济权的产生,救济权在民事领域中的表述,即债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