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2.
东南亚华文文学透视——余光中、骆明、庄钟庆访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亚华文文学在世界华文文学中占有重要位置,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本文从东南亚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传统、东南亚华文文学活动与创作、国内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现状三个方面对这一文学现象进行了探索,希望能给研究者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庄鼎水是菲华社会的知名活动家 ,是推动当代菲华新文学发展的重要人士 ,也是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工作的有力支持者。他对东南亚华文文学的特点、价值及作用发表了不少有益的见解 ,并且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充分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4.
东南亚的华文文学渊源于中国。她的萌芽是随着中国向东南亚地区移民开始的。作为一种白话文学的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广泛诞生,是在中国发生了震憾世界的“五四”运动之后。在华文文学的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由侨民文学到本土文学的发展过程。出现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两种创作思潮合流,而以现实主义为主潮的发展趋势。进入80年代以来,文坛不同程度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文学进入了成熟期。当前的状况是喜忧参半,繁荣与困境同在。  相似文献   

5.
6.
郁达夫的抗战思想对战时东南亚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抗战思想从题材方面引导东南亚作家利用自己的优势揭示侵略者的罪行;在文体方面倡导通过大众文化——诗歌和戏剧,激发大众的抗战热情;在语言方面倡导使用白话文,充分调动各个阶层的抗战动力。这大大激发了战时东南亚国家同胞的爱国之情,从文学方面为抗战奉献一己之力。  相似文献   

7.
以王润华、黄锦树等人为代表的后殖民论述认为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发展受到了中国文学/文化的殖民,因而必须去中国性.通过分析他们的有关言论,及对应东南亚华文文学与中国性关系的梳理,可证明他们的后殖民论述的荒谬性.  相似文献   

8.
从文化视角去研究重庆抗战文学,是一个很有前途和意义的学术路子.其理论前提有二:一是辨清文化与文学的关系,并从人类社会的整体层面去建构文化的一套概念系统,使之与文学和诸学科既相区别又有联系;二是处理好重庆抗战文学的区域性与全国性定位问题,主张在全国性意义上去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前期文学的现代传播秩序中,学校、社团、报刊出版和知识阶层是其基本要素。学校是文学传播的讯息生产地和集散地,并且承担着生产知识阶层的任务;社团是文学传播的现代控制系统,制定和规范着文学现代传播的潜规则;报刊出版是文学的现代传播媒介,是现代传播秩序的主导力量;知识阶层是文学的现代传播主体,既是文学传播的起点,也是终点。这四个要素之间又相互联系甚至交叉融合:学校与知识阶层之间是互动的,知识阶层是在学校中生产的,而学校又靠知识阶层来支撑;文学社团与报刊出版也是紧密联系的;报刊出版主要以学校和知识阶层为市场,文学在以报刊出版为媒介的传播过程中被商业化,最终在以学校师生和其他知识阶层为主体的消费群体中实现其文学价值。因此,在学校、社团、报刊出版和知识阶层之众声喧哗中建构了文学的现代传播秩序。  相似文献   

10.
“五四“劳工文学是中国工业文学的初澜。从人道主义到劳工神圣,到平民主义,到社会主义,是“五四”时期劳工文学思潮发展的脉络;从普泛的人,到劳工,到底层工人,再到作为阶级的工人,是这一时期劳工形象的变迁线索。初始期的锐气与多元思潮的复合并存构成了“五四”劳工文学的总体风貌。  相似文献   

11.
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重庆专门成立了陪都纪念五四筹备委员会,以便顺利完成五四纪念的筹备和开展工作。陪都纪念五四筹备委员会通过五四纪念大会、火炬游行、游艺活动等方式,动员青年参与抗战建国。重庆各界形成一股纪念五四运动的舆论热潮,通过追忆五四,明确抗战紧迫性,强调青年的时代重任和使命等话语进行精神动员。在五四纪念日中,民众尤其是青年学生积极开展募捐、慰劳、宣传等抗战服务工作,不仅支援了前线将士的抗战,也赢得了国际友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华侨尤其是东南亚华侨对中国抗日战争的积极支援,是中国抗战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东南亚华侨支援中国抗战有其深刻的原因,主要包括东南亚华侨所固有的爱国精神、东南亚华侨援助中国革命的历史渊源、大量华侨组织的建立和积极倡导、日本的政治经济野心对东南亚华侨的威胁、国民党和共产党对东南亚华侨的宣传政策等。  相似文献   

13.
五四运动之前,中国的翻译活动虽有所发展,但翻译文学仍处于中国文化多元系统的边缘位置;五四运动之后,翻译文学跃居中心位置。文章试用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结合中国当时的文化语境,分析中国翻译文学在五四运动前后地位的转变及其原因,兼论五四时期中国翻译文学的作用与影响。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文学在文学思想、语言发展和形式库方面需要翻译文学来为其提供新的思想和文学话语。  相似文献   

14.
五四运动既是一场伟大的爱国民主运动,又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90年来的五四运动研究大致分为4个时期:起步时期(1949年以前)、发展时期(建国初的十七年)、繁荣时期(文革结束至90年代中期)和拓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期间,学界就五四运动的各个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学术成果丰富,而且学术争鸣之热烈也为中国近代史研究课题中所少见。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五四运动研究从单纯的政治运动、文化运动的视角转向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宏观考察,开辟了五四运动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5.
从“双线文学”理论出发,五四先驱的文学革新主张已受到了古代“基层”通俗小说的成功经验的启迪。古代通俗小说首先以“言文合一”的语体特色,为五四先驱提供了作家应该“怎么写”的有益借鉴。其次是推动五四文坛树立了以小说为文学正宗之一的新观念,从而使小说成了改良人生的利器。最后在创作的思想寄托等问题上,也给了五四先驱以作家应该“写什么”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五四"以来,中国文学的雅俗研究尽管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雅俗的区分仍然显得混乱.传统雅俗研究中的困惑与矛盾,根源于单一的思维方式与理论指导.在意识形态理论中,往往将雅俗进行简单的二元对立,容易忽视二者之间互相转化的运动关系.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当作一种生产、一种动态的活动,能在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层面、从生产(艺术创作)--消费(艺术接受)的动态循环过程来对雅俗问题进行研究.在新的时期,以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理论为主、其他理论为补充的多角度综合研究,将成为中国文学雅俗研究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7.
"娜拉"形象出自挪威现实主义戏剧大师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1918年,《玩偶之家》登上了中国舞台,一时间,"娜拉"成为了中国"五四"时期妇女解放的精神楷模,对中国"五四"文学中叛逆女性形象有着原形意义。立足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语境,通过对"五四"时期中国文学作品中叛逆女性形象的代表类型的分析与比较,再次探究与思考了这一经典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8.
"语文"运动系指晚清至五四期间的切音字运动、简字运动、白话文运动、世界语运动以及国语运动等一系列语言变革活动.工具主义、进化主义和世界主义是这场语文变革的三大动力.在这场语文运动之中,一方面,语文运动家以工具主义、进化主义和世界主义为理论号召,实现了中国语文的现代性转变;另一方面,由这三大理论原则演绎的工具理性、进步原则和世界视野本身又成为了中国语文现代性的内在素质.这些因素在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历史进程中,又与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成分化合分解,共同推动了中国语文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论五四时期浙江报刊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时期迎来了浙江报刊的第二个出版高潮.五四时期的浙江报刊具有如下特征:相当数量的报刊是反帝反封建与开启民智的进步报刊;少数进步报刊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学生报刊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专业性报刊增加迅速;有相当一部分报刊存在时间很短;地域上的不平衡现象比较突出.  相似文献   

20.
191 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 ,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分别论述了五四运动对实用主义在中国的移植 ,以及五四运动对近代中国的科学教育、新学制、教育改革等方面所产生的重要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