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闻 《职业》2014,(4):38-38
苏轼,北宋时期大才子,他学识渊博,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之一。因其号“东坡居士”,后人称苏东坡。苏轼是宋仁宗时的进士,宋哲宗时的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因其性情豪放刚直,又恃才傲物,在官场大起大落,这也成就了他对人生的更深思考,迸发了更加辉煌的才情。  相似文献   

2.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这样说: "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世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他具有一个天才所具有的深厚和广博,苏东坡像一阵清风一样度过了一生,虽饱经忧患,却始终不失其赤子之心."各类语文教材都把苏轼作品作为重要篇目,因此,感悟苏轼人生,对赏读教学苏轼作品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苏东坡的文章著名、书法著名、食谱也很著名。到底这位11世纪的诗人,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名菜?这位1000年前就练瑜珈的生活大家,又怎样养生?东坡肉、东坡鱼、东坡酒、东坡墨……在十一世纪的中国,苏东坡是一个名牌。凡是他触过的东西:一张纸、一个砚台、一家酒楼、一个凉亭,都变成了众人争睹、争购、收藏的对象。连苏东坡的帽子形式,一时间都成了“流行时装”,而被仿制的制造商称为”子瞻帽”(苏东坡,字子瞻)。  相似文献   

4.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命途多舛,既是苛待,也是成全,这要看你如何应对。日常生活中,生命或是不堪重负、日趋萎缩,或是曲意奉承、面目全非,二者都使人丧失了自己的性灵,变成精神上的阉人。  相似文献   

5.
肖婷婷 《现代交际》2011,(11):80-80
本文试通过分析苏轼作品中的审美意象来看其自身性格的一些特点。苏轼的个性鲜明、独一无二,通过对东坡与酒、东坡与月的分析,看出他精神世界的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6.
正文学家余光中说:旅行,我不喜欢跟着李白,因为他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我也不喜欢跟着杜甫,因为他太苦哈哈,恐怕太严肃;而苏东坡就很好,他很有趣,我们可以做很好的朋友。我觉得我不仅可以跟苏东坡做很好的朋友,还可以做很好的饭友。在苏东坡的人生中,除了诗词之外,最爱的莫过于吃,任凭宦海沉浮,拥有美食,就等于拥有了全世界,即使是灰暗的岁月,亦能闪烁着幸福之光。  相似文献   

7.
苏轼(1036~1101年)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为官多年不得志,屡屡被贬。宋哲宗元祜八年(1093年)被贬定州(今河北定州市)任知州。他在定州任上虽短短八个月,却留下了大批文化遗产。苏轼未到定州,悲凉秋风已起。这年,他已58岁,年近花甲。在经受了乌台诗案的惊悸、黄州苦雨的浇灌后,这株挺拔之松依然劲健。然而,最为严酷的打击即将来临。这年八月初,苏轼的第二任妻子王夫人去世了。苏轼“泪尽目干”,处于痛苦之中。九月,更大的恶浪席卷而来,关心和重用他的高太后撒手西去,哲宗亲政。此前,苏轼给哲宗小皇帝当老师断续已八年之久,这位刚刚18岁的皇帝肯定烦透了苏轼。  相似文献   

8.
和陶诗,是指苏轼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于扬州、惠州、儋州等地时,以相同的韵律追和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诗,"和陶诗"代表苏轼晚年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的转变,苏轼的诗学思想也是在乌台诗案之后才开始表现出来的。相比于早期的豪放旷达,在政治上受挫以后的苏轼思想变得不再激烈而是平和,和陶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这种平淡的风格正是苏轼晚年诗歌所体现的诗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职业时空》2005,(5):56-57
苏东坡的文章著名、书法著名、食谱也很著名. 到底这位11世纪的诗人,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名菜? 这位1000年前就练瑜珈的生活大家,又怎样养生? 东坡肉、东坡鱼、东坡酒、东坡墨……在十一世纪的中国,苏东坡是一个名牌.  相似文献   

10.
正北宋第一大V苏轼是个"斜杠青年",段子手/吃货/技术宅/兼职词人。在那一帮当官的文人中,他也是"情商洼地"。元祐元年,丞相司马光去世,葬礼那天正赶上朝廷百官参加太庙大典。大典完毕,苏轼跟同事一起去吊唁司马光,却让程颐拦在灵堂外了。程颐,就是和哥哥程颢发展理学的那位,主张"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他是葬礼的大张罗,指着苏轼说,孔子说了,子哭则不歌,你们这帮人刚刚在太庙大  相似文献   

11.
苏东坡(1037—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祖籍河北栾城县,生于四川眉山。一生为官多遭贬谪。人们都知道,元事占八年(1098年)他被贬定州知州时,教农民种水稻,并创作了《插秧歌》,后发展成地方剧种“定州秧歌”。苏东坡为何有如此农耕情结呢?这要从他的人生经历说起。  相似文献   

12.
薛姗 《现代妇女》2014,(5):321-322
苏轼的一生虽然多次受到排斥打击,仕途屡遭贬逐,历经许多坎坷,时时处于人生的逆境,但他并未因此对苦难麻木不仁,也没有因此否定人生,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道、佛思想有机的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3.
吴越 《中外书摘》2008,(10):66-68
《水浒传》中说:高俅本来是苏东坡的“小史”,是苏东坡推荐给小王都尉,小王都尉又推荐给端王的。端王登基做了皇帝,高俅因此发迹。言中之意,似乎高俅迫害林冲等人,都是苏轼的罪过。其实,苏东坡把高俅介绍给小王都尉,实有其事,而高俅迫害林冲,则是空穴来风。高俅其人,并不像《水浒传》中写的那样坏,至少不是“六贼”之一。  相似文献   

14.
苏轼是伟大的文学家。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评论苏轼说:“他一向被推为宋代最伟大的文人,在散文、诗、词各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苏轼在世时已经文名满天下。李绍《重刊苏文忠公全集序》云:“其为文章,才落笔,四海已传颂。下至闾巷田里,外及夷狄,莫不知名。其盛盖当时所未有。”  相似文献   

15.
成汇 《老年世界》2011,(23):41-41
苏东坡与芡实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到老年仍身体健壮、才思敏捷。他著有《东坡养生集》一书,其中的一条养生之道就是吃芡实,吃法颇为奇异:时不时取刚煮熟的芡实一粒,放入口中,缓缓含嚼,直至津液满口,再鼓漱几遍,徐徐咽下。  相似文献   

16.
正苏东坡受到皇帝赏识时,他的书法华丽且得意。因为他是一个才子,才子总是很得意的。苏东坡原来是翰林大学士,后来因为政治原因,朋友都避得远远的。当时他的朋友马梦得,不怕被牵连,帮苏轼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个女性。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这是她作为一个生活在旧中国的女性的人生感言。她英年早逝,在不到10年的写作生涯中留下了近百万字的作品。她留给后世无数闪光的文字,也留下了无数个谜。正是"何人绘得萧红影,望断青天一缕霞。"  相似文献   

18.
杜甫的一生可以说是颠沛流离的,生活的困窘、仕途的坎坷让他饱受人间的苦寒与世态炎凉,而在诗歌创作中杜甫也喜欢选用浮萍、转蓬、扁舟等颇具象征性的意象,其中,杜甫对"舟"更是有其特殊的情愫。这一叶扁舟是杜甫逃避失意人生的所在;是他漂泊羁旅生涯中的工具;更是他最终的归宿。  相似文献   

19.
苏轼的天真     
古往今来,在生命中永葆一份天真的人不多,苏轼是其中一位。苏轼初贬黄州,与朋友出去游玩。有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那就是"挟弹击江水"。这种游戏,不知是拿弹弓将石子打到江水里,看谁打得远,还是类似于我们儿时玩的"打水漂",拿一块小瓦片或者石头斜着投入水中,瓦片或石头贴着水面上一跳一跳地过去,激起一串串浪花。不管是哪一种,作为一个年过45岁、华发早生的中年人,在仕途备受挫折的境遇下能玩这  相似文献   

20.
怪谜巧猜     
翔宇 《当代老年》2014,(5):55-55
苏东坡出任杭州通判时,有一年大雪,他和好友陈述古同游西湖,欣赏雪景。当时,西湖人踪稀少。陈述古一时兴起,出一怪谜,想难难苏东坡。他说:“‘雪径人踪灭’,请猜一首七言唐诗中一句的上半句。”东坡听了暗暗吃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