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研究中以英语翻译为核心,分析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的转换,提出有效的翻译技巧,使源语言作品符合中文表达方式,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并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2.
作为福克纳著名短篇小说之一,《干旱的九月》备受关注。本文主要分析小说中第三人称外聚焦在叙述过程中的独特作用,进而说明叙事视角对于叙事主题的凸显。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工作中问题视角和优势视角是两个不同的思维模式,对问题都有不同的切入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却在社会工作的发展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接下来,笔者将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分别运用这两种分析案例的思维模式来浅析二者的区别,使读者能够把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在以后的运用中合理有效地结合或者选择,使社会工作的运行更加便捷、有效。  相似文献   

4.
问题视角下的传统模式 问题视角也称缺权视角,它以问题为核心,对服务对象进行帮助时,强调将关注点聚焦在服务对象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上。即在对服务对象所遭遇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界定问题,然后根据问题的属性制订一系列帮助和改变服务对象的计划。  相似文献   

5.
《我想知道为什么》是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的具有代表性的一部短篇小说。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描写了一个孩子眼中的世界,揭示出天真的孩子在接触社会和成人世界的幻灭感。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解读这部作品的叙述手法阐释作者如何运用这些技巧来反射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叙事视角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叙事学和文体学研究的焦点,也是推进小说形式与技巧发展的动力。因此,对叙事视角的发展历程的探究对叙事视角的理论发展和小说研究的进步都有很大帮助。叙事视角研究从十九世纪末以前开始,主要侧重理论方面和叙事视角对作品的影响与作用方面的研究,对叙事视角研究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综述的较少。因此本文将对不同时期叙事视角的发展变化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7.
阿瓦德<深谷幽城>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整个拉丁美洲.本文由申丹的叙事视角:零视角、内视角、第一人称外视角和第三人称外视角,阐释了小说多元化的叙事视角.  相似文献   

8.
在本文中我们着重分析在单视角和多视角的绘画作品中,视觉的方式和动觉的方式如何参与我们的审美运动。在单视角的绘画中:1.在景深度很小、凸现外在形式的作品中,视觉的方式和动觉的方式在我们的艺术审美中共同起作用,以视觉的方式为主。2.在写实绘画的一些类型中,主体通过透视形变,明暗变化,空间位置和向背诸因素引导我们的视线在空间中游移,由于主要是眼睛肌肉参与了视觉审美运动,所以在审美过程中动觉方式是主要方式。5.在抽象绘画中,视觉方式和动觉方式参与视觉审美运动,以动觉的方式为主。在多视角的绘画作品中,观者眼睛参与审美活动时,先前的视觉经验会使眼睛的运动有了预见性,而先前视觉经验对运动的判断又是处于同一阶段的运动形态,所以,当目光游移到运动两个阶段的交界处时,发现了相异的现象,产生了矛盾。这种心理上和视觉上的巨大落差把视觉运动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空巢老人数量越来越庞大,对空巢老人的服务也在逐渐增多,在活动时,社工用不同的理论进行实践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老人的需求。本文从优势视角出发,以YS社区"长者故事会"项目为例,通过发掘老人的优势使老人提升自信,获得自我认同;运用优势评估发现老人的改变,评估活动的服务效果,同时,探讨"优势视角"在空巢老人小组工作中是否有效。  相似文献   

10.
诗歌中的抒情视角是我们把握作者感情,品味诗歌意蕴的一把金钥匙,不同的抒情视角,带给我们的是不同的审美体验。为使学生容易接受、深入理解,并且学以致用,教师可以运用学生熟知的经典诗词循循善诱。  相似文献   

11.
赵东喆 《公关世界》2023,(6):135-137
本文主要探讨了在高校思政工作中运用能力视角将学生的特殊事件视为整合资源和发展能力的特别机会,在此基础上进行抗逆力路径建构,其中包括信念体系的重塑、组织模式的丰富和沟通过程的延展,从而在这一过程中完成抗逆力的评估和培育。通过直面过往抗争的经历,经由抗逆力的评估和激发,在认知和操作两个层面完成当下情境中的行动,从而在嵌入的社会支持网络中提升学生能力,整合学生周边可用资源,达到潜能的激发和自我的超越。同时,实现了由问题认知角度聚焦向问题解决策略探索的转化,为思政工作精细化、差异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伴随改革开放,社会的不断进步,当代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权利不断提升,女性思想解放、独立,但随之而来的“剩女”现象在国内已经被各方广泛关注,这种现象所带来的窘境不可忽视.本文主要运用社会工作领域中的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当前我国“剩女”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相似文献   

13.
在后扶阶段,影响我国少数民族搬迁移民儿童社会融合的主要因素已经由政府政策、资金等外部宏观因素转变为家庭、学校及社区等微观因素。研究少数民族移民儿童社会融合的关注点要由聚焦于政策、制度等宏观领域转至家庭、学校等微观场域,研究视角也理应由聚焦制度排斥的问题视角转向关注社会融入的优势视角。由此,根据优势视角理论及布朗芬·布伦纳的个体发展模型,在正视移民儿童社会融入问题和困难的前提下,剖析促进搬迁移民少数民族儿童社会融入的动力机制,挖掘移民儿童所具有的内外优势与资源,构建促进其社会融入的社会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14.
《玛格丽特小镇》是现代美国作家加布瑞埃拉·泽文的成名作,讲诉了一个奇妙而又温暖的爱情故事。国内外一般对其讨论都是侧重于它的故事内容和叙事格局。本文试图从叙事学的角度去研究《玛格丽特小镇》在内视角下的第一人称主人公回顾性视角,选择性全知视角的作用,和视角切换所产生的戏剧化效果。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处于该时期青少年的正确自我评价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本文首先讨论青少年自我评价的概念和影响因素,随后引入社会工作优势视角理论,从而介入青少年自我评价中,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实践和研究提供相应借鉴.  相似文献   

16.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于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长篇小说,所讲述的内容围绕着"人生是围城,婚姻是围城"而展开。《围城》的创作是从男人的视角看待婚姻和社会,以男性视角对女性形象进行审视的。本论文运用案例分析方法、对比分析方法,从性别视域针对《围城》展开研究,以女性视域和男性对女性的偏见为切入点,探讨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精神世界及生活状态,重审《围城》中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女性主义思潮日渐高涨,尤其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女性主义作品可谓蓬勃发展。《钢琴教师》作为女性主义反抗男权社会压制的代表作品,从全新的女性视角出发,塑造了多面又扭曲的女性形象,展示了家长制乃至整个父权社会的病态体制对于女性人格的压制与摧残。本文以荣格的原型理论为依据,分析该作品中女性人格形成的独特心理学根源与作者创作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陈海滨 《职业》2017,(26):91-93
情境是职教课堂的基本元素,教学应基于情境.本文从实现工学情境的有效融合进行有效的情境采集,实现多元情境的相互交织;以情境为媒介,实现中职课堂教学的意义再造这几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了让课堂笼罩在情境中这一中职课堂教学的应然视角.  相似文献   

19.
解剖是在医学或生物学研究中,用特制的刀、剪把人体或动植物体剖开。通过解剖能更好的、更准确的理解人体和动植物,这样可以在原基础上探究、发展。在此借鉴医学剖析的概念来分析舞蹈艺术的创作过程,更好的、更清楚地理解舞蹈、研究舞蹈,可以在原基础上发展、探究。编导正像作品的"医生"一样,要会给自己的创作看病治疗,我们可以把一部完整的作品分为选材、结构和编舞。这些就像我们的五脏六腑都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关联的,也是无可质疑的。但是2个作品如何组合成第三个作品,或者如何拆开A作品中的结构来连接B作品中的主题和动作。这样会出现C作品吗?这就是我要探究的如何在舞蹈编舞中运用解剖分析的手法进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戴望舒出生于江南地域,年少时受过吴越文化的熏陶,因此其诗歌作品大多受到江南民俗文化的影响,富有江南地域文化的特色。本文基于地域文化视角,选取江南地区的民俗物象、田园物象、水物象这三个特有的江南物象探析戴望舒诗歌世界的文化根基,并结合戴望舒的诗作分析戴望舒诗性文化构建的过程,深层次探析戴望舒诗歌诗性文化的组成要素,分析其诗歌独特而浓郁的江南文化底蕴,进而探析戴望舒自身最独特的文化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