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自由的权利.而新闻自由权是公民行使宪法所保障的言论自由权的重要形式:记者作为公民,必然享有这一权利。但是,新闻自由并不是指记者的新闻自由.新闻记者把寻求、获取、传播信息作为自己的职业,是为了使广大公民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言论、出版、新闻自由等权利。  相似文献   

2.
言论自由权是宪法赋予我们每个人的权利,网络的出现为言论自由的实现提供了新的环境,丰富了言论自由权的内涵,可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何正确运用自由权,恰当地行使权利成为了每个公民都应当关注的问题。权利和义务是两个关系很密切的话题,公民在行使权利的时候,也一定要遵守相应的义务,自由的边界是他人的自由。通过对网络环境中公民言论自由权行使现状的探究,可以更好地认识言论自由权的边界,认识到出现的问题背后的深层因素,这样就可以保证言论自由权被正确合理地行使。  相似文献   

3.
2004年是中国法治建设稳步推进、渐入佳境的一年,法治亮点频频闪现,立法初显权利保障和权力制约的基本理念,司法改革则向以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方向迈进,依法行政成为政府工作改革的主旋律。第四次修宪:开启法治进程新篇章2004年中国的法治进程是以《宪法》的修改为序曲的。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并高票通过了第四次《宪法》修正案。在本次《宪法》修正案中,从法治的角度讲,最大的亮点莫过于“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与“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人权和私有财产权在《宪法》文本中得到了庄严的宣示。“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4.
网络言论作为公民言论的一种新的表达形式,具有交流便捷、促进信息透明化,促进自由、追求真理,深化民主,打击腐败等特征,逐渐成为我国公民日常生活中言论自由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笔者将从基本概念入手,分析利弊,立足我国网络言论自由发展现状以及我国在网络言论自由中法律规制的缺陷,从而对完善我国相关的法律政策,规范网络言论自由,构建网络言论自由制度体系,提高国民素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5.
微博已经成为一种风靡全球的网络生活方式.微博在为公民充分行使言论自由权发挥重要的同时,也把公民名誉权的保护推到了风口浪尖.文中围绕“国内微博第一案”的名誉权诉讼案件的审结,展开对微博环境下公民名誉权与言论自由之间关系的思考与探析.文章主要以该案引出的在微博环境下公民名誉权与言论自由两种基本权利的碰撞与调和为主线,分析了两种基本权利产生冲突的原因、表现形式以及探讨出在微博环境下要实现两种基本权利的平衡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6.
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姓名权不仅是民法的一项重要权利,也是一项重要的宪法权利。姓名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是否能够被行政权力所干涉仍然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结合赵C案对姓名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上的性质、特点、地位进行分析,意图对姓名权的模糊概念作出进一步定义,使行政机关明晰其权力和责任,使公民的姓名权得到真正保护。  相似文献   

7.
赖喆 《现代妇女》2014,(8):98-98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宪法劳动关系主体及其权利、义务是研究公民劳动权问题的前提。通过分析宪法规范与变迁过程,可以发现宪法劳动关系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公民择业自主性提高,国家从劳动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宪法劳动关系中国家的主体地位在弱化但没有消失,宪法劳动关系仍只存在于国家与公民之间。  相似文献   

8.
表达自由是指公民个体或者群体、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通过言语、文字、图画、动作、穿着等传播载体表达个人观点和态度的个人自由,在我国具体表现为言论与出版自由、集会与结社自由、游行与示威自由等。作为公民最基本的人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做出明确规定予以肯定。然而,由于当前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的决定作用,我国表达自由的现状与宪法规划的理想愿景相差甚远。本文针对此种现状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以期让表达自由能够在从理想走进现实的漫漫长路上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9.
一、"12·4"法制宣传日的由来?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1年4月26日转发的《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规划》中确定:将我国现行宪法实施日即12月4日,作为每年一次的全国法制宣传日。通过开展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在全体公民中普及宪法等法律知识,使广大公民了解宪法、掌握宪法,增强宪法观念,树立宪法权威。  相似文献   

10.
一.“12·4”法制宣传日的由来?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1年4月26日转发的《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规划》中确定:将我国现行宪法实施日即12月4日,作为每年一次的全国法制宣传日。通过开展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在全体公民中普及宪法等法律知识,使广大公民了解宪法、掌握宪法,增强宪法观念,树立宪法权威。  相似文献   

11.
一、国外公民行政知情权的比较分析 瑞典是一个十分重视出版自由、表达自由和信息自由的国家。是通过指定信息公开制度来保障公民行政知情权的发源地,是世界上最早通过确立新闻出版自由和政府文件公开制度来间接保障公民行政知情权的国家。不同于制定单一宪法法典的模式的国家,瑞典宪法由四部宪法性法律组成:  相似文献   

12.
在网上有这样一个帖子:中国必须开展一场平等权利运动和农民权利保护活动。为什么要开展平等权利运动?原因是现实的中国仍然存在着许多权利不平等的现实,如城乡不平等、官民不平等,等等。平等权利运动的宗旨是,敦促全社会关心农民的状况,从根本上争取农民的宪法权利和公民待遇,保护农民利益,改善政府治理。这个帖子进而倡导制定一部《平等权利法》,以便在法律上保证农民和其他各个阶层普通公民的基本利益。平等权利本来是基本人权,可一幕幕令人难以想象、触目惊心的现实,一次又一次地冲击和拷问现行制度的良心:一个在柳州打工4年的农村女孩…  相似文献   

13.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宪法的核心和最高价值。从法理上讲,人权是应然的权利,其现实可能性存在于现实法律制度的进步之中,把应然权利写入宪法,意味着中国人民的个体命运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并被纳入了一种法治体系,而这一过程,正是政治文明的发展过程。人权入宪,标志着我国宪政理念的进步和升华,是我们的国家、民族和人民自信心的表现,必将极大促进我国民主宪政和政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4.
我国宪法中关于私有财产保护条款不断完善,这无疑是在保护人权道路上的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宪法在私有财产权保护方面也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本文从私有财产权产生的理论基础出发,着眼于私有财产权保护的宪政价值.结合各国私有财产权保护的立宪实践,对我国私有财产权宪法保护机制的完善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浅谈沉默权     
随着“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被写入我国宪法,注重和加强人权保障已成为大势所趋.在刑事诉讼中沉默权是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的一项重要制度.本文将从沉默权的产生和发展,沉默权的利与弊,以及关于我国是否应当建立沉默权制度以及建立什么样的沉默权制度几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土耳其1982年宪法实施以后,在外部压力和内部动力的共同推动下进行了多次修改。2002年正义与发展党上台后,提出了多个宪法修正案,其中既有成功经验,亦有失败教训,甚至还围绕总统选举问题出现了宪法危机。2007年议会选举后,正义与发展党制定一部新宪法的承诺虽未实现,但于2010年9月完成了对1982年宪法最大规模的修改。2011年10月,议会宪法协调委员会开始工作,土耳其宪法政治从修宪阶段进入制宪阶段。议会宪法协调委员会、政党和公民社会组织是考察土耳其制宪进程的三个重要维度。在新的制宪进程中,出现了各种思想、立场以及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间的冲突和碰撞;新宪法能否出台取决于土耳其国内各种力量之间的谈判、议价与妥协。  相似文献   

17.
新宪法明文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自此,公民的私有财产(包括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真正取得了"宪法地位"。  相似文献   

18.
“女人回家”问题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来,又有人重提“女人回家”问题。《社会学研究》编辑部要求我就这个问题发表点意见,我本不想说什么,但几经考虑,还是决定谈三个问题。 第一,我认为,所谓“女人回家”问题根本就是一个不容讨论的问题——这也是我不想参加这个讨论的原因。女人回家不回家(或说就业不就业)应当由她们自己决定,这是女性的基本人权之一。宪法规定,公民有工作的权利,女人是公民,女人就有工作的权利。如果“女人回家”是对政府决策者发出的关于制定新政策的呼吁,那么,这就等于在呼吁决策人去做违反宪法的事,只要这些决策者还有一点点理性,他们就不会理睬这一呼吁,因此这一呼吁显得荒唐;如果“女人回家”是对女人本身的呼吁,事情还比较靠谱,但是呼吁归呼吁,被呼吁者有响应的权利,也有不响应的权利,所以结果和没有呼吁差不了很多。  相似文献   

19.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发挥着调整国家政治权利与个人基本权利作用,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一国法律之基础。但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由于我国宪法没有直接效力,导致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难以得到保障。鉴于此,对我国宪法能否司法化进行探讨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重要的外交形态,人权外交在国际政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充当着发达国家(尤其是美欧)外交战略的重要标的。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以及技术的扩散,全球公民社会的形成,民众之于普世人权价值的体认得彰日显,国际政治中的人权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就着力探索国际政治中的人权,并结合美国人权外交的现实案例进行简述,力求达到管窥蠡测之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