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人际信任量表(ITS)和孤独感量表(第三版)对45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以了解大当代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和孤独感水平,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较高,孤独感水平较低;在人际信任水平上,性别差异不显著;在孤独感水平上,男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女大学生;当代大学生人际信任和孤独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现状,探讨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及其因子与孤独感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人际信任量表和孤独感量表(UCLA)对23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大学生的孤独感水平较高,人际信任水平较好;2、大学生孤独感和人际信任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孤独感与人际信任怀疑性因子呈正相关,与权威信任、对他人的承诺信任和对他人的行为信任呈显著负相关;3、大学生人际信任对孤独感具有预测作用,人际信任各因子中怀疑性因子对孤独感预测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3.
"现在的人是越来越现实了",这个话是常常要听到的。是褒是贬,耐人寻味,有点苦涩有点酸楚,又有些许的安慰。也许是说生活日益缺乏想象,人际变得非常实在;也许是说做人越发的理性,谋事更加的物质。人,确实也真是很现实的了。前不久就有"千余女大学生竞聘公交乘务员"、"千余女大学生竟当‘船娘'"等等新闻,并引发了热议。有人哀叹如今大学生已经掉价贬值;有人生气说这是人才浪费;有人为大学生能够这么明智和理性感到宽慰;  相似文献   

4.
郝明亮 《现代交际》2010,(5):203-204
通过对高师不同专业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的测量,了解各年级的人际信任度,分析人际信任形成的原因、影响因素及各变量对人际信任水平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1.师范大学学生的总体人际信任水平较量表的理论平均数偏高;2.不同专业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表现出显著性差异;3.大学生专业、家庭背景、家庭情况的人际信任水平不存在显著性差异。4.家庭背景与家庭情况变量在人际信任变量上存在着显著的交互作用,而专业与家庭背景变量在人际信任变量上存在着显著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5.
与中学相比,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实质性的变化。习惯于接受高中"少而细"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接受大学"多而精"的知识,在时间安排和思维方式也有不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在促进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旨在从大学生学习适应现状着手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  相似文献   

6.
人际关系在和谐社会非常重要,对于大学生来说,在这样开放的社会里,人际交往中会遇到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会产生一定的人际关系冲突,从而带来一些消极的情绪.本文就大学生产生人际冲突之后,对心理和生活的影响进行分析,总结了大学生人际冲突的应对方式,供一些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交往中进行参考.  相似文献   

7.
高校学生宿舍成为引发人际冲突频发的特殊"场域",探讨宿舍人际冲突影响因素对于规避宿舍恶性事件具有重要意义。对50名本科生深入访谈发现,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深受来自"场域"的外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个体差异性、价值认知差异等主观因素影响,生活习惯、人际沟通等成员在宿舍"场域"中生成的交互因素也对冲突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社会性发展迟滞的大学生在认知方面表现出辩证思维不够成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内容简单化、人际认识自我中心化、对自我缺乏思考与规划倾向;在情感方面表现出对社会矛盾性,对他人不懂得关心、感恩,对自己表现出低自尊的特点;在行为方面表现出独立性差、生活自理能力不足,社会适应困难、不敢担当、自我控制能力弱等特点。过度保护、纵容的家庭教养方式以及社会媒体的不良舆论导向、道德滑坡、学校教育的缺陷等,在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迟滞中起了重要影响。为了促进大学生的社会性良好发展,必须借助全社会的力量,从社会的文化观念、社会大环境、学校、家庭等多方面入手进行教育和引导。  相似文献   

9.
王磊 《现代交际》2011,(6):188-189
本研究选取了115名民族院校大学生,以问卷的形式对民族院校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信任圈从里到外依次为父母、兄弟姐妹;朋友;亲戚;工作伙伴;同乡;陌生人;(2)相比较以往研究,大学生对朋友的信任程度高于亲戚,这可能与时代发展变化有关;(5)培养人际信任的关键是增加接触频率,加强彼此的了解,同时增加一些情感分享和交流。  相似文献   

10.
以探讨宿舍人际关系与自杀态度的关系为目的,为大学生自杀预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自杀态度问卷、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调查问卷的方法,对7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对安乐死的态度上,经济水平富裕的家庭显著高于生活费学费不愁、生活费和学费发愁的家庭;男生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显著高于女生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t=0.987,P=0.004);大学生对自杀行为的认识与宿舍人际区域差异(r=-0.233,P=0.40)成显著负相关;对自杀者的态度与宿舍人际情感融洽(r=0.231,P=0.42)成显著正相关。从中得出结论:家庭经济水平高的学生对自杀更持有否定态度,男生与女生相比对自杀行为更持有否定态度,大学生的宿舍人际区域差异越重,对自杀行为的认识越肯定;宿舍人际情感越融洽,对自杀者的态度越否定。  相似文献   

11.
求职信息渠道与大学生就业信心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上海交通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为研究样本(N=627),采用系统随机抽样和入户面访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集中探讨大学生获取求职信息的渠道(人际传播/互联网/传统媒体/组织传播)、求职渠道的满足需求程度、如何影响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信心和对总体就业形势的信心。研究发现,人际传播渠道和互联网若能满足大学生的求职信息需求.将增强他们对自身的就业信心。而传统媒体满足信息需求,将增强他们对宏观就业形势的信心。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共情能力与人际信任的相关性研究,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与友谊质量。基于共情能力与人际信任的内涵特征,以问卷调查为研究方法,对某高校大学生的共情能力与人际之间信任关系开展研究,发现大学生共情能力、人际信任与友谊质量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并且大学生共情能力极大地作用于人际信任对友谊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成人依恋与社交焦虑的关系,以及人际信任是否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采用修订版成人依恋问卷、人际信任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对沈阳某所大学的45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成人依恋中的亲近依赖维度负向预测其社交焦虑感,成人依恋中的依恋焦虑维度正向预测社交焦虑感,人际信任在成人依恋与社交焦虑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表明大学生依恋中亲近依赖感越强,人际信任感越强,社交焦虑感越低。大学生依恋中的依恋焦虑感越强,人际信任感越低,社交焦虑感越强。  相似文献   

14.
对于转专业大学生来说,进入一个全新的专业体系,学习、生活、人际等方面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适应问题。本研究以A校2017—2019年转入L专业的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将转专业学生分为理工类、社科类、大农类三类,通过网络问卷发放,从学习适应性和人际适应性两方面探究不同学科背景转专业学生转入L专业后的适应情况,以期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藏族和维吾尔族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和人际信任之间的相关关系,本研究采用Fenigstein,Scheierbuss编制的《社交焦虑量表》(IAS)和Rotter编制的《人际信任量表》(ITS)对西北民族大学205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藏族和维吾尔族大学生社交焦虑和人际信任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1163名青年男性服刑人员社会支持、人际信任和应对方式的测试,探讨主客观因素对应对方式影响。结果表明:青年男性服刑人员与大、中学生在社会支持、人际信任和应对方式测试中得分差异显著;高社会支持的服刑人员更多地采用解决问题和求助的应对方式,而较少自责;人际信任水平高的服刑人员更多地采用自责、幻想、退避及合理化。  相似文献   

17.
家庭治疗是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流派,其将家庭作为一个整体,从系统、动态的视角看待家庭成员的心理问题,主要通过改变家庭成员围绕症状所展现出来的交往方式,从而达到治疗症状的一种治疗理论和治疗方式。探究运用家庭治疗理念解决大学生寝室人际矛盾的方法,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依次介绍了大学生寝室矛盾的案例、对案例的定性分析、问题关键点;家庭治疗理念和技术的具体运用、解决思路和实施办法,最后介绍了高校解决大学生寝室矛盾的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探寻分别来自农村和城市的女大学生的父母教育方式,为女大学生的成才和发展提供心理依据。我们从西南大学抽取500名女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其进行测量,对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显示:在女大学生的家庭教养中,城市比农村表现出更多的父母情感温暖和理解、母亲过度干涉保护以及母亲的偏爱。  相似文献   

19.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对高校培养优秀少数民族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现下民族大学生在校园适应过程中,极易产生思想矛盾和困惑,对完成学业能力和实现人生理想的信念不足。因此,高校应该深入分析个人经济状况、学习调适能力、民族团结程度、人际交流技能、职业决策能力等影响民族大学生校园适应的因素,并构建集价值认同体系、资源整合体系、生涯导航体系为一体的的长效调适机制。  相似文献   

20.
杜景丽 《现代交际》2010,(6):175-176
大学生群体中的人际冲突现象对学生成长成才以及高校的学生培养和管理工作形成了严峻挑战。性别、城乡背景、学科、独生与否的差异是影响人际冲突的重要因素,正确把握这些大学生之间的人际冲突在这些方面的不同,有利于针对不同特点的大学生采取不同措施加以引导,有效化解冲突,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