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但本质上是自然人。而人无论实施何种行为都是由其大脑控制的。世界上没有两个人完全相同,其行为也相应地会有或多或少的差异,因此,笔者认为犯罪行为与犯罪分子自身的心理和生理的特殊性存在紧密的联系。具体表现为:犯罪分子心理和生理的特殊性是其实施犯罪行为的部分原因,而其犯罪行为是其心理和生理的特殊性的外在表现。本文旨在从生理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通过联系相关理论方法分析其内在联系,寻求预防、惩罚犯罪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一、犯罪心理矫治概述 犯罪心理的含义,有学者给出的定义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和”。而对于犯罪心理矫治,理论界对其内涵及适用范围存在不同的理解,分为广义、狭义和准广义几种不同定义。狭义的犯罪心理矫治则指应用精神病学和临床心理学的知识、方法、技术对有心理问题或心理异常者进行治疗,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解除心理矛盾,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广义的犯罪心理矫治是指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监狱里采取的各项改造措施(管理、教育、劳动、生活卫生等)对罪犯的改善作用与积极影响,它是监狱心理学及犯罪学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3.
顾梦桃 《现代妇女》2014,(6):145-145
加强犯罪心理学研究为治理犯罪提供理论价值基础,在治理犯罪以及刑事一体化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近些年来,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与成果,但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弊端。本文首先阐述了犯罪心理学研究在治理犯罪及其刑事一体化的作用,然后对我国犯罪心理学的发展及其存在的弊端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定位等若干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率持续上升,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未成年人已成为违法犯罪的高发群体。出于为四川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立法提供实证依据的研究需要,对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四川某县未成年人犯罪实例进行数据调查、典型案例采样与分析和重点访谈调研,积极探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动机,剖析解读未成年人犯罪动因,多种渠道发力降低未成年人的犯罪率,防止未成年人走上犯罪的道路,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一直持续引起学界与社会的广泛关注。基于"日常生活理论"对犯罪行为进行定义,提出从犯罪动机、犯罪适合对象、犯罪监管方式三个方面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防范,可以得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防范不能单方面关注法律、法规、制度的设立或家庭监管,应当从法律、法规、制度与家庭监管进行互动入手,从而在两大方面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交叉防范,以此达到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遏制与监管目的。  相似文献   

6.
徐也可 《职业》2011,(Z1):133-134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及网络的应用不断向各行各业深入,基于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的犯罪行为也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在我国,计算机犯罪的主要形式有利用互联网发布和传播淫秽暴力等不良信息、盗取金融系统财资、非法诈骗他人财产、造谣诽谤、侵害国家利益、泄密窃密危害国家部门安全等。近年来,我国针对计算机犯罪的各种法律法规也陆续出台并不断完善,对防治计算机犯罪、促进我国计算机技术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近年未成年犯罪问题十分严重,引起了各界广泛关注。对正在服刑的犯罪未成年人的调查发现,导致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主要原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和自身四个方面。当前服刑在押的犯罪未成年人存在的典型心理状态有防御心理、烦恼情绪、悔罪向上心理、幼稚心理和情感冷漠,另有少数人存有敌对仇恨心理,这些心理问题可能会成为他们重返社会时的重大障碍。应该通过提供心理援助,提供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建构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灭制度,落实刑满释放后的社会帮助工作等帮助其克服心理问题,走上积极的人生。  相似文献   

8.
赵芳芳 《现代交际》2011,(12):37-37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犯罪行为却有增无减,并出现了新的特征和趋势。这些违法行为不仅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而且阻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对犯罪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现如今,犯罪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其中留守青少年的犯罪率更是不断上升。本文着重主关注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状况,根据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案例,运用法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分析犯罪成因,描绘犯罪行为特征,并提出一系列具有可行性的预防措施,给予留守青少年更多的人文关怀,希望矫正他们的错误心理,清扫心里的阴霾,从根本上阻却犯罪的发生,降低犯罪率,维护社会稳定,进而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郑嫦 《现代妇女》2014,(7):50-50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普遍的社会问题,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首先将具体定义青少年犯罪,并描述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主要趋势包括其年龄特征,犯罪动机,以及犯罪特点等。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复杂化多样化的,本文将重点从家庭因素入手,分析其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成云 《现代妇女》2013,(11):70-70
未成年人犯罪指年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违反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应予以刑罚处罚的犯罪行为.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度最高的问题之一。任何现象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和条件,未成年人犯罪也有其原因,包括自身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社会原因等。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应采取家庭预防、学校预防、社会预防以及司法预防等多种预防方法,以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  相似文献   

12.
依据犯罪行为与犯罪心理及影响,对犯罪心理痕迹进行分析,以充分发掘犯罪现场犯罪信息源中的犯罪信息,这对开展刑事案件侦查工作,分析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活动以及“刻画”犯罪人均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特征是构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体系的重要基石.文章从认知、需求、情感、意志和动机五个主要心理要素展开,具体分析了这个特殊群体的典型心理特征,试图从中归结出具有普遍规律性的特质,以促进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专项矫治和防范.  相似文献   

14.
于忠辉  潘月游 《现代交际》2013,(10):234-234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犯罪次数整体上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并且涉及到的犯罪领域也在不断扩大。而导致大学生出现犯罪现象的原因逐渐地呈现出智能化、规律化、多元化以及团伙化的趋势,大学生的犯罪已经变成我国教育事业以及社会方面都无法逃避的重大问题。因此,文章将大学生的犯罪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对大学生犯罪的现状以及犯罪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高校思政教育的角度出发,对预防大学生犯罪的教育方式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犯罪心理是可以认识的,心理学的成就为犯罪心理学提供了科学性前提,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犯罪心理学奠定了科学性基础,犯罪心理学具有科学的学科理论体系,实践是检验犯罪心理学科学性的唯一标准。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青少年对社会的进步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与此同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可谓是指数式的增长,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然而,在这种社会发展现状下,青少年利用网络进行犯罪已经日益突出,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和影响。于此,本文在法律层次上研究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成因、特点、犯罪领域,从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前期征兆进行社会分析,消除青少年网络犯罪,重在预防与控制,为社会的法制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个严重且复杂的社会现象,其原因是多重的,但心理问题是青少年犯罪的起点,青少年犯罪从心理角度而言,主要产生于不平衡心理、逆反性心理和孤独及空虚心理,本文拟对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及概述,综合了较为全面的青少年犯罪心理及其成因。希望对进一步深入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在青少年犯罪的防治工作中,从某种意义上来看,预防是比矫治更为重要的方面。而预防如果能以预测为前提,就一定能使预防工作有的放矢,具有更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犯罪学研究告诉我们:绝大部分犯罪青少年的犯罪行为是他以前不良行为的延续和发展,即犯罪行为是不良行为的衍生物,或是和以前的行为方式有密切关系。另外这些人所处的客观外界的消极因素早已转化为他们的心理内容,形成了犯罪心理,这些犯罪心理往往通过不良的交往结构,在特殊的社会情势与客观环境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我国现阶段大学生犯罪所具有的诸如犯罪类型的多样性、犯罪的高智能性、犯罪时间上的规律性、犯罪的团伙性、女大学生犯罪的严重性、犯罪的突发性、犯罪的凶残性等特点,并对大学生犯罪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这对预防和抑制大学生犯罪,促进大学生的成人与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农村青少年的犯罪行为令人触目惊心,犯罪原因是多方面的家庭管教的不力、农村学校的不良环境以及社会因素的负面影响.预防与减少农村青少年的犯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重视农村青少年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