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宗教生活"是世俗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不仅在通俗文学中有着极为深广的展现,同时其所蕴含的社会一般信仰也赖于通俗文学予以传播、抟合与催化。明代中后期"神魔小说"的兴盛特别是其商业化编刊,是与当时社会一般宗教生活对通俗文学的深层需求紧密相关的。雇佣写手邓志谟编创、建阳书坊翠庆堂刊刻的三部神魔小说,正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相似文献   

2.
<呼啸山庄>中的人物约瑟夫(Joseph),是英国19世纪著名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笔下维多利亚时期宗教形象的缩影.通过对这一人物形象的细察,可以读出作者艾米莉·勃朗特不满当时社会现实的宗教反叛思想.文章从作者对这一人物命名的用意,凭借不同叙述者的多维视角对这一人物的叙述和刻画,以及运用文学方言构建其个性等层面,对作者塑造约瑟夫这一人物的意图进行剖析,揭示小说作者创作这一人物的真正意图,即对宗教制度的厌倦与批判.  相似文献   

3.
明代前期,一直是程朱理学一统天下。至明代中期弘治、正德年间,王阳明重揭宋代陆九渊的心学旗帜,把孔孟思想体系简明化与世俗化,很快风靡全国。心学北传之后,北方王学的传播者颇多。"茌邑三先生"是北方王学之山东王学的代表人物,他们作为明代理学家王守仁的再传弟子,在弘扬传统理学的基础上,吸收了阳明心学,提出了许多具有时代特征的有关"心"学的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4.
《金瓶梅词话》借宋写明 ,重点当然是明。由于众所周知的政治原因和艺术的需要 ,作者除使用80多个明代真实历史人物外 ,还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将明代正德、嘉靖时期约 2 0 0个左右的真实历史人物稍加变化 ,隐含到作品中去 ,以表明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样的人物是可以破解出来的。  相似文献   

5.
从《三言》、《二拍》看王学左派思潮对晚明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带来哲学上王学左派的兴起与文学上市民文学的繁荣,王学左派对人欲的肯定渗透进晚明文学尤其是三言二怕中,但冯、凌二作者在对人欲的张扬时更注重小说的警世与劝谕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连孝行故事是中国古代佛教文学最常见的题材之一。若从在地化传播视角分析,其突出表现有三:一者宗教仪式方面,与之有密切关系的盂兰盆会、中元节,是从并行不悖到混融互用;二者人物谱系方面,是从单一家庭结构到家族的扩大化;三者文艺形态方面,是从宗教讲唱到戏艺展演。  相似文献   

7.
明代中期,诗画融通更为深入和明显。文艺趣味的"俗"化,不仅在小说等通俗文学中表现明显,且在诗画中也有反映。作为此期吴中诗画创作的重要代表唐寅等人的诗画,从题材到形式都呈现出"俗"的特征。究其具体原因,主要有作者的平民化、市民化和诗画流通环节的商品化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在由官方、民间、宗教三大群体组成的科技文献作者群体中,明代仍延续着官方为主的传统.官方科技文献作者群体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而科技研究仍以传统的实用学科为主.他们在知识与资料积累、创作条件、作品传播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也带有相应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明代通俗文学繁荣兴盛,民歌小调更是风靡一时,成为明代通俗文学的一枝奇葩,受到当时文人学士的极大重视。《挂枝儿》、《山歌》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编辑的两部民歌集,他还对其中的200多首进行了评注,本文对这些评注进行了仔细研究,分别从它们的功能以及其中透露出的编辑者的思想观念等方面入手,得出了一些粗浅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在明代拟话本小说中,“三言”无疑具有独特性。以往的研究大多从思想主题、作者、本事考证、传播影响等进行分析。但从疾病与治疗角度分析“三言”中的涉道作品是一个新的突破口。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有其特殊的文化土壤生发条件,这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强烈的生命意识、长寿的思想,使作品构建了一个对精神和肉体疾病均有治疗作用的世界。小说劝诫世人抛却物欲、隔断迷情,达到清洗心灵、修炼心性的作用;用道术来达到对社会的救济,完成对身体疾病的治疗;借助梦境实现对心灵痛点的治愈。同时作品通过叙事,使疾病与治疗对小说情节的生成与拓展、人物塑造、创作主旨、环境的烘托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此意义上讲,“三言”是不可多得的范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