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乡宁方言的形容词重叠式结构形式多样,语义丰富。本文归纳了乡宁方言形容词重叠式的10种结构,分别是:AA式、ABB式、AABB式、ABAB式、ABAC式、A里AB式、AXX式、AXYY式、XAXA式和AXXY式,并进行了语义分析和与语法结构分析。其中AXYY式、XAXA式和AXXY式这三种结构,口语色彩浓厚,地域特色鲜明。  相似文献   

2.
惯用语作为一种结构较为灵活的习语词组,在汉日语言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汉日惯用语均可通过棱柱形模式进行认知。我们得出汉语的颜色词惯用语主要包含了三种隐转喻类型:单次隐喻、隐喻和隐转喻并行。而日语的颜色词惯用语同样包含了三种隐转喻类型:隐喻、隐转喻连续和隐转喻并行。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前者基于文化共性,后者则是民族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所致。  相似文献   

3.
赵爱萍  唐家彬 《职业时空》2009,5(1):148-148
以时髦网络“客”族词为例探讨其构词方式及心理认知机制,从而说明X客族词不但有较强的搭配性,也可以通过派生、拼缀、复合方式或与其他根词和词缀一起构成新词,表现出很强的能产性。X客族词有一定的理据,符合人们的心理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4.
"×死我了"的构式义表达某人经历了一个极端的状态变化,从该构式的构式义出发,运用范畴化和概念化的认知能力对诸如动词、形容词、副词这样的语法范畴进行了语义刻画,从而提出该构式成分中x的存在理据和限制条件,即×只能由形容词和动词充当。然后论述了剩余成分"死"的语法范畴,进而从范畴化和构式生态性两个角度对这一构式的生成理据做了充分的解释。最后将这一构式上升到概念结构的层面,通过侧显、聚焦的识解方式对这一构式进行了详细的语义描述。  相似文献   

5.
一词多义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众多语言学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和解释。在认知语言学中的一词多义现象与原型范畴理论紧密相关联,原型范畴理论在解释一词多义现象方面有很强的理据性,本文旨在从认知隐喻和转喻的角度,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分析一词多义这一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6.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颜色的认知是语言发展的经验来源。但是由于不同国家对颜色词的认知理解不同导致在翻译过程中出现偏差,甚至形成文化交流中的矛盾。因此颜色词作为文化中一类不可忽视的语言现象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本文以《红楼梦》俄译版本为例,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谈"红"色的翻译。  相似文献   

7.
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概念隐喻是在认知语言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是用一个范畴的概念去解释另一个范畴的概念。颜色是人类对外部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当我们用颜色的基本范畴去表达其他认知域时,便形成了颜色隐喻认知。本文通过对英汉颜色习语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为该领域的语言学研究提供新思路以及提升其理论高度。  相似文献   

8.
徐娅楠 《现代交际》2012,(11):58-59
在各种语言共性和个性相互关系作用下所形成的语言世界图景既有普遍性又有民族个性,因此可对其进行文化阐释性的对比分析.颜色词是人们对颜色的认知在语言中的反映,它不仅是对客观色彩的描述,也包含了人们的主观认识和评价,具有丰富的文化信息.以颜色词“红色”和“黄色”为例,通过对比两个颜色词的文化内涵来展现俄汉两个民族的共性和个性特征,由对这两个颜色词的描写管窥不同因素对俄汉颜色词语言世界图景构建的影响,从而加深对俄汉语言文化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在语言学中,语言符号与意义、客观现实之间是否存在着理据性问题一直备受争议。认知语言学的体验哲学观从语言的经验本质性视角揭示其理据性。本文从认知体验观角度出发,探讨作为语言符号中国人姓名的理据性。通过对中国姓名的相关历史背景分析,从政治、经济、宗教、社会风俗等四个方面探析中国姓名符号命名特征及其本质,从而说明中国人取名及姓名来源并非是任意性而是理据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王翌 《现代交际》2010,(11):58-58
自贡方言存在大量名词重叠式,主要有两字组式(AA式及其儿化式)、三字组式(ABB式、AAB式)、四字组式(AABB式、ABCC式、ABAB式、“AA儿B”式等)三种。本文重点分析最常见的AA式及其儿化式,首先归纳其构成形式,然后探析其构词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汉语表达中有许多与味觉词有关的表达。除了最基本的表味觉感受,味觉词的使用还延伸到其他更广阔的领域,许多抽象概念都是通过味觉隐喻构建的。基于语料,本文将在认知隐喻视角下分析味觉词"甜"的隐喻映射特点,以帮助汉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与"甜"有关的概念。  相似文献   

12.
颜色词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研究颜色词有助于促进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交流.本文通对“黑”与“白”基本含义和文化涵义进行对比研究,对颜色词在文学作品中的翻译手法进行总结归纳,以及展现《呼啸山庄》英文原版与方平版中译本中的颜色词具体翻译实例,总结出颜色词的翻译手法基本上可以分为直译、意译和改译三种,及其在文学作品中大体上的分布情况,展开对比研究.并总结了影响这些颜色翻译的原因.通过原文和译文的对比分析,直译所占比例比较大.虽然意译和改译比例较小,但其作用巨大,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认知学的角度简要说明了语言符号具有理据性的原因,从而得出语言的初始符号具有任意性特点,语言的后起符号具有理据性的特点,并从同源字的角度来例证语言符号的理据性。  相似文献   

14.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总结了唐诗中温度词的概念隐喻研究现状,用概念隐喻的理论分析唐诗中温度词在态度和信仰域、情感域、社会和经济地位域、状态域、疾病域五种不同目标域的映射中表达的内涵,举例说明唐诗中暖、炎、冷、寒等温度词概念隐喻的巧妙运用,为唐诗的赏析、流派之争及翻译等提供认知语言学上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角度越来越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在汉语词汇中颜色词是非常特殊的一类。因为它除了具有基本意义外,还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义。本文拟以红、白、黄为例,深入探讨汉语中这三种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姚圣 《现代交际》2010,(11):38-38
与汉语颜色词一样,英语颜色词也涵盖了丰富的内涵。因此,在翻译颜色词时不能仅仅流连字面意义,应从颜色词的引申意义及其内涵翻译开来。  相似文献   

17.
惯用语一直以来都是日语学习的一个难点。本文主张认知语言学为惯用语的认知提供了理据,并且提出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机制在惯用语语义扩展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而且是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是一个在同一个"理想认知模式"(ICM)内用一个概念实体作为工具,为另一个代表认知目标的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途径的认知过程。本文利用Radden,G&Z.Kovecses提出的转喻的七种典型ICM,探讨了李煜《虞美人》中的转喻类型及其在本词中表达情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一词多义现象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历时研究,其认知机制比较复杂,但意象图式却是最根本的动因。意象图式使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成为可能,并为最终的范畴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象似性理论反映语言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认知理据,不同语言之间存在认知差异,鉴于这种认知差异,翻译中允许译文较原文有所偏离,适当偏离原文的译文符合译入语的象似性原则,符合目标语读者的认知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