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装置艺术是人类思维以及社会经济活动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体现了社会历史文化发展,反映了人类社会需求,展示了多种艺术形式完美融合的独特魅力。当前阶段,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限度的满足,人们开始不断追逐精神层次的文化需求,这为装置艺术的发展以及装置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融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装置艺术以其独特的形式表达、自由的艺术创作法则为广大艺术创作者提供了新的创作模板和空间,有效推动了城市公共空间发展,为人们带来了更为新颖的艺术体验。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应用装置艺术具备可行性,然而当前阶段此项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为了保证应用效果,相关人员必须深入研究融合原则,积极设计相应策略,以确保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现代环境陶艺,承载着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我国民俗风情、文化传统以及民族艺术精髓的具体表现。本文对环境陶艺介入城市的公共空间中,其在创作之初的设计特点进行分析,并以锦绣昌南公园为例,论述了中国传统陶瓷艺术文化在城市空间中的历史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3.
目前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城市自身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一大部分城市面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环境品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虽然这些都可以说是很大的进步,但是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公共艺术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问题。在当今社会,我国有很大一部分研究者对建筑学、园林设计、规划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研究,这些只不过是在技术方面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在设计观念和设计理念缺乏一套完整的体系。针对从艺术社会学的角度下分析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城市公共艺术研究的是公共空间里一种开放的文化,也可以说不同的场所决定着城市公共艺术的表现方法与性质。本文章以北戴河为例对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城市公共艺术的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4.
通过简述现代博物馆定义及城市公共空间的狭义与广义概念,认知促进公共空间多元化需求的三方面城市公共文化艺术动力基础,初步探析基于公共空间多元化需求的集聚共享、混合使用、走向开敞、转化消极这四种类型的博物馆整合发展策略,以及其相关的典型案例,并藉此思考博物馆与城市公共空间的整合前景。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民收入逐步提高,人们更加注重生活品质。人与公共空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公共空间光影艺术产品逐渐走进大众视野。从唐纳德·A·诺曼(Donald Arthur Norman)提出的情感化设计理论角度出发,以用户心理及体验作为切入点,对公共空间光影艺术产品设计的应用研究,为更有效地设计这类产品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公共艺术课程作为现如今职业院校的必修课程,在职业院校的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合理设置课程成为公共艺术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同时也是提升职业院校学生文化审美和艺术修养的关键。而我国职业院校的公共艺术课程在设置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通过对目前职业院校中公共艺术课程的设置等相关问题的分析和探究以及对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对策的研究,以期在事业院校的教育教学中更加全面地培养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公共艺术课程的内涵与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同时分析出公共艺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发现了新媒体思维对公共艺术教学的推动作用,进而提出运用新媒体思维推动公共艺术教学改革的创新方法,即教师通过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改变教学方法,树立创新思维等方法,促进公共艺术教学的改革创新,进而提升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8.
吴琳 《城市观察》2014,(1):180-187,159
回顾地铁发展史,作为载体之一的地铁公共艺术对城市而言,至少具有两个有益的作用:一是地域文化、彰显城市特色;二是引导市民行为、推动城市文明。有鉴于此,在当前中国城市地铁的快速发展时期,也应该同时注重地铁公共艺术的设计和建设。本文以武汉为例提出加强地铁公共艺术空间建设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9.
公共艺术作为文化产品,包含着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等艺术表现形式,公共艺术中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公共艺术也是德育的重要载体,公共艺术与德育具有辩证统一性。公共艺术能够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德育通过公共艺术载体能够实现对受教育者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同时有效地保证德育的落实。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探讨了在公共艺术专业背景下环境雕塑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在公共艺术的观念下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方法,在教学中采用了课题、答辩、投稿等三段自主式学习的新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课堂与实际设计之间存在的具体联系更为紧密,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满足了新时代复合型公共艺术人才培养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