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用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解释了人的称呼语的隐喻化,其隐喻途径主要是四个方面:具体事物名称投射于称呼语、人体器官名称投射于称呼语、人的名字投射于称呼语、抽象事物名称投射于称呼语。  相似文献   

2.
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概念隐喻是在认知语言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是用一个范畴的概念去解释另一个范畴的概念。颜色是人类对外部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当我们用颜色的基本范畴去表达其他认知域时,便形成了颜色隐喻认知。本文通过对英汉颜色习语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为该领域的语言学研究提供新思路以及提升其理论高度。  相似文献   

3.
概念隐喻使隐喻研究发生认知转向,政治语篇中的隐喻认知研究也日益成为热点问题。《政府工作报告》是典型的政治语篇,本文以Lakoff&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在结构性隐喻、方位性隐喻以及实体性隐喻视角下,考察2019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隐喻的认知模式,阐释概念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特征,为政治语篇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广告语言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不仅反映了语言系统的面貌,也体现了人类的思维方式。隐喻研究从修辞学到认知语言学的转向为隐喻的广告语言研究带来诸多启示。分析结构隐喻、实体隐喻、方位隐喻这三个维度在香水广告语中的具体表现;从语义冲突、映射方式、相似性作用、双重影像四个方面分析香水广告语隐喻的运作机制,从而深化对香水广告语隐喻的表达和接受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认知语言学框架中的隐喻不只是语言层面的问题,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因此译者在处理隐喻的翻译的时候,实际是需要面对目的语和原语的概念隐喻和由此衍生的语言隐喻两个方面。在此框架下,对《苗族史诗》中的隐喻及其英译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苗语中包含了很多概念隐喻及其相关的语言隐喻,译者Mark Bender主要采取的翻译策略是保留其隐喻结构,以达到最完整的传递这部少数民族中蕴含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6.
认知语言学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翻译活动是思维活动的过程,翻译活动的决定因素是思维活动。本论文根据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及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的启发,总结出在翻译奥巴马国情咨文时可采用以下几种隐喻翻译策略:"保留源隐喻形象";"改变源隐喻形象,换成更符合的目标隐喻形象";"保留源隐喻形象,加上注释";"把源隐喻形象转换成语义"。  相似文献   

7.
空间隐喻一直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而“前后”的空间隐喻认知却少有系统的研究。本文研究英汉“前后”空间隐喻认知的共性,描述英汉空间隐喻认知共性的表现,这包括两个特点:一个是空间隐喻的普遍性;另一个是空间隐喻转换的整体规律性。从而得出结论英汉“前后”空间隐喻认知共性存在很多领域。  相似文献   

8.
吴悠 《现代交际》2014,(5):71-71
上世纪90年代左右开始成形的认知语言学,为语言研究开拓了新的视角,即以认知角度研究语言现象和语言产出。概念隐喻理论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理论。概念隐喻理论解读隐喻的思维方式。通过概念隐喻为基础,探讨著名朦胧派诗人舒婷的《致橡树》。  相似文献   

9.
隐喻理论的新发展促使人们思考科技语篇中的隐喻现象。研究者从语言学的角度解构科技语篇,从词汇语法层面探讨科技语篇的隐喻性,进而揭示科技语篇与语法隐喻的关联性,并揭示语法隐喻在英文科技语篇中的功能,旨在分析语法隐喻对语篇的语义语法和文本性的贡献,探讨语法隐喻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水乃生命之源,一方面,在法、汉语中都有着相似的隐喻映射,如"时间、力量、灾难、失败";另一方面,法汉两个民族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使得"水"在两种语言中也存在着不同的隐喻认知。通过选取与"水"相关的谚语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法、汉语言中"水"概念的隐喻投射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两种语言中"水"的概念隐喻投射的共性和差异。  相似文献   

11.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总结了唐诗中温度词的概念隐喻研究现状,用概念隐喻的理论分析唐诗中温度词在态度和信仰域、情感域、社会和经济地位域、状态域、疾病域五种不同目标域的映射中表达的内涵,举例说明唐诗中暖、炎、冷、寒等温度词概念隐喻的巧妙运用,为唐诗的赏析、流派之争及翻译等提供认知语言学上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本文运用隐喻认知理论对委婉语进行解释,描述了英语委婉语的意义建构与认知阐释,并从认知的视角去分析、理解和解释英语委婉语现象。  相似文献   

13.
日汉语中惯用语的使用频率都很高,而隐喻是惯用语发挥作用的关键手段,也是当代语言研究常用的分析方法。本文抽取了日汉语中含"马"的部分惯用句,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视角出发,对比分析了其中的隐喻机制,发现"马"的隐喻概念在两种语言中的共通性来源于古代文化的相互交融,差异性则是受到不同民族历史、思维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王晶虹 《现代妇女》2014,(12):288-289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以新闻英语中出现的战争隐喻为语料,基于概念整合理论对其进行认知学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是人们谈论和思维抽象概念的认知工具。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依据,收集韩国Trends21语料库中"?(梦想)"的植物隐喻,对这些隐喻进行详细的归类和分析,从认知角度探讨植物作为始源域向"梦想"目标域的映射过程并分析这些韩国语植物隐喻表达式的经验基础及其认知特点。  相似文献   

16.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也是一种认知和思维结构。隐喻已经成为横跨哲学,心理学,逻辑学,认知科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课题。隐喻是指人在认识不同事物间的某种相似关系基础上产生的心理联想在语言层面上的一种表达形式,即联想是隐喻的产生基础。隐喻渗透于日常生活中,不但渗透在语言里,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中。  相似文献   

17.
情感隐喻在语言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体现人们所居住的世界的文化模式。认知语言学领域的研究者对英、汉语情感隐喻作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随着体验哲学的发展和具身认知的兴起,心理学家也从实证的角度对情感隐喻尝试进行了研究。对情感隐喻的研究或是通往了解人的内心感情世界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和隐喻理论,以"small"一词为例,分析和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表示空间量的形容词的一词多义现象形成原因和生成机制,论证词的多义是依靠人的心理认知并以原型范畴理论为基础,通过隐喻的方法生成的.  相似文献   

19.
隐喻修辞学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期,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概念隐喻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主要体现在人们的语言、思维和行动中。本文主要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对汉语歌曲中爱情的隐喻进行分析。从而可知概念隐喻不仅仅有助于人们了解到爱情歌曲中的语言特色,而且还有助于人们理解它更是一种人类赖以生存的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20.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我们能够认识外部世界并建构语言的认知机制。本文以概念隐喻为理论框架,考察语料库中韩国语"??(信赖感)"相关隐喻的使用情况,探讨分析了"??(信赖感)"建筑隐喻的构成及其经验基础和认知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