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在对泰国学生的汉语教学中,笔者发现,汉语构词法的失误往往成为学生学习汉语的瓶颈。本文通过汉泰语合成名词及名词性短语的构词对比,探讨汉泰语之间在构词方法上存在的差异,并以此引导泰国学生把握两种语言的不同语法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2.
"言语角色"的不同使新闻报道的人际功能不具有显而易见的双向性。换言之,"给予"显而易见,而"求取"则隐藏在新闻语篇中。"求取"隐含着对听话者的"作答"设想。在日语新闻语篇中,"给予"与"求取"的人际功能主要通过音义兼备的汉语词来完成。究其原因在于汉语词具有词义与句子功能,而且表达简洁、概括性强、信息含金量高。又,汉语词的稳定性、社会性和全民性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
选取四个汉语官话方言点,通过语音实验和音系分析,探究汉语官话方言母语对学习者英语单元音共振峰的影响。结果表明,即使同在汉语官话方言区内,英语单元音共振峰也会因学习者所处官话区的不同而产生地区差异,学习目标语过程中容易混淆的元音对呈现地区差异,且南北官话方言区之间的发音差异大于北方官话内部差异。实验证明,在初级阶段,学习者相似音素的发音情况要好于陌生音素。  相似文献   

4.
各种语言和方言都有自己特有的语流音变规律,音变现象千差万别,产生音变的原因也多种多样。本文只是简要地论述同化和异化对阿拉伯语语音变化的影响。 一、同化 1.同化的定义: 语音的同化是最常见的一种语流音变现象。它是指不同的音在语流中相互影响变得发音相同或相似;或者说是为适应发音动作,增加音素间的共同性。语法学家西伯韦曾用实例说明同化的意义。例如:“  相似文献   

5.
吕华萍 《职业时空》2008,4(8):83-83
安仁位于湖南省东部,东与茶陵相邻,东南与酃县接壤,与江西的最近距离只有40多公里,虽然只是一片狭小的地带,但这里的方言却比较复杂。不但处于湘赣语交汇处,而且还杂有客家移民后裔,甚至还受吴、粤等南部方言的影响,出现多重方言重叠的特征。这也是安仁方言独特之处的根本原因。用方言考释的形式解释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不使用的词语或者义项,可以把活的方言词语与古典文献用例两者结合起来,从而对汉语词义的发展演变提供活的方言证据,使古今贯通。基于这一认识,本文选择了几条今天仍然使用于安仁方言中的古代词语加以考释,旨在追本溯源,贯通古今。  相似文献   

6.
敬嫒 《现代交际》2015,(2):28-29
东北方言中"没(méi)"的意义与普通话中的"没(méi)"相同,均表示对"有"或"存在"的否定,相当于"没有",但由于四声别义现象的影响,东北方言还存在"没(mèi)"这种特殊的语音现象,在语境中表达不同于"没(méi)"的意义。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在网上颇为流行的"东北话专业八级口语考试"视频中有关于"没"字的语段进行分析,总结"没"在不同语音下的语义特征,以进一步了解东北方言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意象图式是人类日常生活中反复出现、根深蒂固的一种结构,是人类感知互动和运动程序中一种复现的、动态的模式,为人类的经验提供连贯性和逻辑性。黑龙江方言中存在大量的重叠词,以形容词和动词居多,这些重叠词语义丰富、生动形象。采用来自《黑龙江方言词汇研究》、北京大学汉语研究中心语料库以及一些网络资源的语料,基于意象图式理论分析黑龙江方言重叠词,旨在拓展黑龙江方言重叠词研究的认知视角,探索黑龙江方言重叠词形态、功能和语义的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8.
赵本山春晚小品在国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随之而来的就是东北方言热的出现。赵本山春晚小品中东北方言的使用为其小品增色颇多,主要表现在小品语言对东北方言语音、词汇、句法的纯熟使用上。从语音使用角度看,平翘舌不分,说话常带儿化音,声母"r"读成"y"是典型现象,这使得表达变得俏皮、可爱,富有幽默感;从词汇角度看,词语表达直接是最大的特色,跟对方关系好,说话就特别亲切,称呼对方为"大哥、大姐",跟对方关系不好,说话就夹枪带棒,讽刺力极强,体现东北人的直爽与豪放。感叹词使用是一特点。感叹词依赖于语境,在特定的语境中表达不同的感情。亲属称谓的使用拉近了人与人彼此之间的距离,更能显现东北方言的亲切与朴实。单音节词"整"在东北方言的不同语境中具有多个意义,丰富了语言的内容;语法角度的形容词重叠使用也颇具特色。AABB重叠式的形容词读起来节奏感强,也易于被观众所记住。  相似文献   

9.
在汉语和英语这两种差异较大的语言之间,存在着大量概念语义相符的词语。除此之外,汉英两种语言之间还存着许多概念意义相似,联想语义和主题语义不同的词,即‘假朋友’。本文主要通过汉英词汇语义对比的方法,论述汉英词汇翻译误译的主要类型和产生的原因,以便译者能有效地识别和避免‘假朋友’现象。  相似文献   

10.
以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中介语语料为主要材料,分析韩国留学生使用"V着"句型时的自由搭配和非自由搭配,非自由搭配包括半固定搭配、固定搭配和离合词,并分析其左搭配和右搭配的语义特征和语义韵特征。总的来看,左搭配的词语以动作动词为主,右搭配以普通名字为主,两者的语义韵均以中性为主。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甘肃张掖方言从《老残游记》成书时代沿用下来而现代汉语普通话不怎么使用的几个近代汉语词语进行了诠释。利用方言佐证,可以有效地对《老残游记》中的某些词语进行考释,希望能为辞书编纂提供某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商务馆学汉语词典》配例与两本内向型汉语学习词典的配例进行对比,发现两者存在很多相同和相似的地方。相似的状况有两种:一种是句义不变,替换个别词语;一种是基本搭配不变,语境信息改变。  相似文献   

13.
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环节,词汇练习是巩固词汇习得的有效手段,它关系到学生的词汇习得效果。目前国内外大多数汉语教材都偏重于对词的形式和词的意义的练习设计,而在词的使用方面的练习设计较少。将语义韵引入到初级汉语的词汇练习中来,可以为留学生提供丰富的语境和典型的搭配,帮助区分词语的搭配差异甚至语用色彩,以更精准地使用词语。  相似文献   

14.
从词语的语义特点等方面来分析"看起来"和"看上去"的语义特点和类型,同时伴有举例说明。主要是从这两个词在作为语气副词时的评价意义和推测意义来以及"看起来"和"看上去"这两个词能否相互替换这两个方面来讲述的。对这两个词的研究有助于研究汉语为母语的人对这两个词的理解,也对对外汉语教学有积极意义。使汉语学习者更好地学习汉语,提高汉语学习者的交际能力,扩大其交际范围。  相似文献   

15.
赵祖磊 《职业时空》2013,(5):115-118
以学习汉语的蒙古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从汉语语音系统的特点出发,以与汉语语音发音相近的蒙语语音为参照,进行汉蒙两种语言的语音对比分析,从而总结出两种语言中由于发音相近而产生的汉语发音的偏误规律。  相似文献   

16.
歧义现象是指一个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歧义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存在于包括汉语在内的许多语言中.造成歧义现象产生的原因也多种多样,本文主要从语音角度切入,从同音词、多音字、轻重音、停顿、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等方面阐述歧义现象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万明莉 《职业时空》2008,4(9):122-12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语言的核心,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工具。在意义系统里,每个词都有其指称意义和涵内意义。指称意义构成了语言的最基本内容,是其他词语意义的基础。而词语的内涵意义则是指在特定的语篇中,语言符号之间形成的特定关系而传达的信息。鉴于此,本文根据词语的指称意义和涵内意义,将承载了文化内涵的英汉词语分为对等词、半缺项词和缺项词,从三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并提出了翻译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承载并反映文化,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文化负载词汇是语言与文化的结晶。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历来是翻译界的难题,由于中西文化巨大差异,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译者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红楼梦》两个英译本译者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 ,在传递不同背景的文化信息方面各自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通过该文学作品中的例子,本文将以彼得·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及语义翻译理论为指导,具体分析两译本并准确理解原文的思想主旨,灵活、变通地采用翻译方法,使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能够保留源语文化特色并促进源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9.
芦韩娇 《现代妇女》2014,(3):130-130
对非方言区的读者来说,许多明清小说对他们的阅读多多少少会造成一些障碍。一些方言词汇对他们来说是无法理解的。因此需要我们给出清楚详细的释义。宁波方言里保留了许多古音、古词和古义。而在古代文献特别是明清小说中能找到宁波方言的许多词汇。宁波方言里有些词与普通话同音同形,但是意思却完全不同,这些词不能望文生义。下面将从《三言二拍》中撷取一个较为典型的宁波方言词语"昼"对其进行释例。  相似文献   

20.
"前后"一词作为中日同形类义语,在中日两国语言中的含义大体相同,但也存在着细微的不同之处。更准确的说,词语的含义虽然相同,但和部分词语组合在一起使用时或者根据使用的场合不同的情况下,这一词语在两国语言中的用法和意义也有所差别。文章将对从"前后"一词中日两语的定义方面入手,以「中日対訳コーバス」中日两国文学作品中该词语的实例及译文为分析资料,进而对中日"前后"一词中日两语的用法的异同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