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人文教育的宗旨就是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但什么是中国当代大学生所应该具有的人文精神却因为不同的教育理念而产生见仁见智的分歧。笔者认为:无论出于怎样的教育理念,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必定是吸取人类精神文明即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资源并加以再生性创造的结果。正如当代中国社会的人文精神不能拒斥中国传统文化一样,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也同样不能拒斥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
廖然 《公关世界》2022,(12):88-89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发展历程积淀下来的,是中国梦的筑梦之魂,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源泉。将传统文化引入到大学生思政教育,能够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育人内涵充分渗透到思政教育内容中。文章首先分析传统文化的价值,然后指出传统文化引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最后提出高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旨在促进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希望能够为传统文化引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4.
杨丽花 《现代妇女》2014,(10):167-168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所蕴涵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智慧、情操境界等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努力走出单一的教育模式,积极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价值,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这一时代课题为指引,阐述了影响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因素,以及如何以文化自信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给出四个方面的建议。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对于引领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提升我国全民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涉世未深,社会经验相对缺乏,尤其需要加强个人安全意识和危险防范能力的培养。这不仅关系到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发展,更是实现校园和谐、社会和谐的应有之义。本文中,笔者就将针对近年来女大学生安全事件频发的实际背景,对高校安全意识教育工作展开深入研究,以期解决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唐伟宸 《公关世界》2023,(12):104-106
中华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传承,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对大学生品德和人格的塑造有重要促进作用。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教育中,能为高校的大学生教育提供有力支持,能依托创新型教育体系的构建开创大学生教育的新局面,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文章先分析大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再陈述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教育的意义,最后总结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教育的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孙楠 《公关世界》2022,(16):29-30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提出与推广,社会上形成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为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技能与创业精神,各大高校也积极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但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在身心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开展创业教育时也要采取针对性策略。鉴于此,本文对女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进行详细地探讨,仅供相关人员进行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李雪飞  沈强 《现代交际》2012,(2):200+199
在时代迅速发展的今天,人才竞争已经成为国家竞争的主要因素,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更是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重点研究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哪些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沉淀,积累了丰富的精神文化,为民族的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将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逐渐的、恰当的方法,合理的途径,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不同角度的渗透给高校大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于五千年历史之中,流淌在炎黄子孙的每一寸血脉里,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勤劳智慧的结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必须大力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引领和规范作用,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潜移默化地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生自觉自信不够、西方文化的冲击以及学校资源供给不足等问题,我们应直面风险挑战,注重思想建设,规避对传统文化的盲目夸大和妄自菲薄,促进优秀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积极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高校普遍重视的是科学知识的传授和相应技能的培训,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育,而成了纯职业训练的场所。致使学生人文素养不容乐观,国学知识严重匮乏。由于对民族文化的漠视,带来了大学生民族情感、社会意识、国家观念、审美情趣的淡化,导致了整体素质的下降,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文化知识的教育刻不容缓。笔者认为,大思政教育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任务一定要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融入思想、文化、艺术、体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个环节,努力发挥全校教师引领示范作用,构建互补协作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格局。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精神之源,挖掘其中所蕴含着的人文思想和德育资源,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问卷、访谈,对咸阳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整体分析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困境。结果显示,咸阳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体认知良好,但也存在学习主动性不强等瓶颈。通过研究和分析,立足师范类院校管理背景,遵循教书育人的原则,针对现状和问题提出两者融合的路径,以期为同类师范高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焦文洁 《现代交际》2014,(4):220-220
本文以西安市某院校女大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讨论和分析了女大学生情感教育的相关研究,旨在指出情感教育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产生积极效应:女大学生对情感问题产生困惑后,能通过讲座和访谈有效缓解女大学生因情感问题而导致的心理危机,并及时有效的干预个体因情感失落而产生的过激行为。  相似文献   

15.
古代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凝聚了无数先人智慧和心血,需要后人们去继承和发扬。大学生是我国的栋梁之才,肩上有着建设祖国现代化的重要责任。在如今快节奏发展的今天,文化背景越来越多元化,冲击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造成了一些消极影响。所以,在开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和我国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的融合,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认识。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但是当前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还存在着部分高校不够重视、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方式单一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尚未很好地融入校园文化等问题。高校应进一步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育方式和优化校园文化等,以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7.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作为未来社会中坚的大学生应该重视和了解传统文化。然而实际调查的情况却是,在现代文明的冲击和洗涤下,传统文化在认识和观念中逐渐被淡化。其原因与相关教育模式存在误区,社会重视程度不够和学生追求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学习态度有直接关系。因此。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纠正轻视传统文化的社会风气,改革历史文化教育形式,并建立有效的保障制度,才能积极推进对大学生的历史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来中华文明的文化精髓,其所包含的思想理念、价值观点、处事哲学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源泉。基于中华传统文化视角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剖析当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寻找中华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发挥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探析利用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精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韩流文化在我国大陆已经有二十余年的发展历史,对于大家来说早已不是一个陌生的词,近几年形成以韩剧为中心的,包括明星娱乐、妆容服饰、电子产品等韩国文化产品相互配合占领我国市场的新局面。本文通过整理韩流文化研究的文献形成综述,对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树立科学价值观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到现今,我国的传统文化基本上发展完全,要做的是文化技艺的传承和再发展、创新。文化的传承要从小开始培养文化传承意识,例如,把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等。在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适当引入传统文化的内容,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再发展和创新以及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探索学习,都具有重大作用。本文围绕这个主题,探讨有关如何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