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5 毫秒
1.
卢卡奇先于马克思《1844年政治经济学手稿》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探讨了物化理论并且表现出了对物化的强烈批判。物化理论借鉴了马克思商品拜物教中生产过程以及生产关系中人的异化状态。"没有专门化,合理化是不可能的",卢卡奇物化理论中的"合理化"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理论背景。本文从三个方面阐明卢卡奇物化理论"合理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卢卡奇在不了解马克思异化劳动的前提下提出了物化理论,这一概念的论述主要集中于《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由于二人身处不同的时代,因此物化理论和异化理论在表现形式、产生根源、扬弃途径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差异中蕴含着共性,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一种批判;同时,卢卡奇和马克思都主张要消灭这种现象,二人对物化、异化的表现形式的论述也存在交集。  相似文献   

3.
"总体性"的思维滥觞于古希腊哲学,历经黑格尔树立"绝对精神"的权威,建构全新的概念的总体性,再到马克思语境中深挖"总体性"的方法论意义和经济社会价值,直到1923年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集大成者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首提"总体性"思想,并在其视角下构建了从历史意蕴下的纠违正名、理论意蕴下的提出物化概念再到阶级实践意蕴下的指导实践的三重意蕴的逻辑体系,其理论有力地批判了当时之社会,从而阐发出"物化"与"阶级意识"的概念,并以此为武器,猛烈抨击资本主义制度下,技术理性兴盛后人的角色的物化与式微。  相似文献   

4.
杨扬 《现代妇女》2013,(10):216-216,221
《历史与阶级意识》历来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他是作者卢卡奇一生的扛鼎之作,其副标题“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无疑昭告了作者本人哲学思考的重点首推辩证法问题,再具体而言便是总体性辩证法.“总体性”范畴首先被卢卡奇提出,它已然成为卢卡奇方法论体系的一个重要逻辑起点和基本范畴.本文旨在围绕总体性辩证法的产生背景,概念内涵,理论缺陷及其当代价值来探析总体性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上的历史地位,以期为当代理解马克思主义提供新的视角选择.  相似文献   

5.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阐述的革命理论具有一种精英主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无产阶级政党的职能精英化,赋予其在革命中的关键作用;二是将被物化意识的无产阶级视作无能的(阶级意识不成熟的)且冷漠的,不信任群众在革命中的自发能力;三是在无产阶级政党的政策和群众意愿冲突时,主张由党代表群众决策。这种精英主义的产生,既有时代的原因,也与卢卡奇的个人经历与思想发生的内在逻辑紧密相关。因此,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这种倾向,反思当前我国民主集中制建设中的不足,警惕精英主义抬头。  相似文献   

6.
卢卡奇于1923年以论文集的形式发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目的在于与第二国际修正主义作对抗,力求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正统研究。在书中他提出了"历史"概念贯穿整本书的始终,而"总体性"思想作为联系主客体的统一、消除物化及推崇无产阶级意识的中心概念,也尤为重要。选择这两个重要理论进行简要说明,尝试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和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7.
青年卢卡奇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不仅仅是一种人们用来认识历史的科学真理,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成为无产阶级可以用来批判资本主义,进行阶级斗争的"武器"。在这个意义上,他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批判了庸俗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功能变化"的新命题,为无产阶级的现实难题指明了道路。这一理论虽然并没有从根本上超越黑格尔的历史唯心主义,但不能忽视的是其创新的精神,以及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本主义起到的开创作用,这也为我们深入了解历史唯物主义本质含义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8.
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以"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为主题,在20世纪的思想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这部著作力图论证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内在根据,并由此出发针对当前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意见。  相似文献   

9.
异化问题作为一个议题,一直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的研究从未停止,卢卡奇以论文集的形式发表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中从而对异化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卢卡奇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先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发表,这充分展现了卢卡奇的伟大之处。卢卡奇物化理论内容十分丰富,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在当今时代,物化现象依旧普遍存在,研究学习卢卡奇物化理论,对于中国甚至世界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对卢卡奇社会批判的理解,很大程度上要回归到他的人本主义精神才是可行的,人本主义对卢卡奇既有积极也有消极的影响,本文力图对这两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以揭示出在卢卡奇社会批判之下的底层逻辑。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不是完满性,它当然可以批判。但现代性批判并不天然正确,它有其无法逃匿的限度。鉴此,本文将质疑卢卡奇和法兰克福学派对于工业文明中的生产、消费和所谓文化工业的一些批判,认为这些流传久远、几被视为楷模的现代性批判在逻辑完备性与现实合理性等方面均有明显欠缺。卢卡奇所谓"可计算性和合理化原则"的生产卢卡奇对现代工业生产批判激烈,但他剑锋所指,却伤害了科技进步条件下所必然要求的劳动组织原则,比  相似文献   

13.
卢卡奇在物化理论中认为商品形式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形式,在商品形式的影响下人的意识趋向物化,从而卢卡奇认为物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普遍性的存在。由此,卢卡奇由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批判转向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批判,指出人的物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普遍性,进而得出彻底合理化的资本主义社会在根本上则是一种非理性的社会。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工人阶级发展到今时今日,其阶级意识既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笔下那个时代的阶级意识,就是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工人阶级意识相比也有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王业建 《现代妇女》2014,(2):219-220
理性概念的提出始于古希腊哲学,到了近代发展成为技术理性,科学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卢卡奇揭示了技术理性给人类带来的问题,并分析了原因。他的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市场转型时期国企工人的群体认同与阶级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一个案例具体阐释了在市场转型时期,拥有共同经历的国企工人的群体认同和阶级意识产生的过程及特征。在具体分析中,分别阐述了国企工人的利益共识产生的过程和原因,以及构建群体认同和阶级意识的要素和过程,从而提出了本文的中心命题,即国企工人的群体认同和阶级意识产生于生产过程之外。文章认为,国企工人抗争的本质并非是雇佣劳动力与资本的斗争,导致国企工人形成群体认同和阶级意识的也并非是工厂纪律,而是社会制度变迁和单位管理层的腐败。  相似文献   

17.
“同类意识”最先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所引进,为资产阶级革命作舆论准备。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阶级意识”即成为“同类意识”的对立面。东方文化(玄学)派认为,中国未尝存在“阶级意识”,应该日求扩大“同类意识”——内圣(心性)之学,力主走儒家资本主义之路;西化(科学)派倡导走欧美工业化之路,马克思主义者则以造就具有“阶级意识”的无产阶级为己任;在错综复杂的历史矛盾中,中国共产党成功地领导了中国革命,但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实践却把重点放在生产方式的社会关系的变革方面,对其作为物质内容的生产力则有所忽视,由此而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阶级意识”几成“社会意识”,最终导致十年浩劫。在当今改革开放的年代,不应片面强调“阶级意识”,而应广泛运用“同类意识”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8.
刘巍 《现代妇女》2010,(6):46-50
本文以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为基础,探讨女性的身份建构问题,指出女性身份是在男性思维为主导的意识形态中被典型化、物质化和商业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从卢卡奇开始,西方马克思主义一直对马克思历史理论存在着争议,这些争论不仅对西方的理论界和学术界有着很大影响,在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代表人物为(英)G.A.科恩,科恩的《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被誉为英美学术界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开山之作。该书即是为历史唯物主义辩护的,目的是建立与马克思的论述相一致的、站得住脚的历史理论。在科恩看来,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这一理论中,历史从本质上来看就是伴随着人类生产能力的增长而向前发展的,而任何一种社会形态的兴盛与落败都要以这种社会形态到底是促进还是阻碍了这种增长为转移。  相似文献   

20.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现代社会的批判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技术理性批判是一个重要的理论维度。卢卡奇、霍克海默、阿道尔诺和哈贝马斯等人都在技术理性批判方面有独到的贡献,研究他们的理论,对于认识西方马克思主义诸种批判理论具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