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林外史》塑造了近两百个人物,细致解读小说人物便可发现诸多人物之间存在互相关联、两两映照的关系,这便是"对偶"手法在《儒林外史》小说人物塑造上的创新运用。本文以人物互映关系为中心,具体列举对偶手法在小说相关人物中的运用表现,尝试分析对偶手法在人物塑造上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刘明娟 《现代交际》2013,(12):158-158
对联是汉民族文化艺术的独特产物,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学习对联首先应注意字中之音,合乎韵律。所以学习并通晓古韵是学好对联的一把钥匙。通晓古韵不仅是学习欣赏对联的需要,而且是创作对联的需要,尤其对弘扬几千年历史的中华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律诗的特点     
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是依照古代诗歌规律来写的,没有一定的标准,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  相似文献   

4.
优秀的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严于用韵,格律严格,魅力无限。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怎样帮助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呢?进行二度创作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讲究对仗、平仄,历来属于中文。但随着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增多,对联也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现象。例如1936年,鲁迅先生逝世,郭沫若就写过这样一副挽联: 平生功业尤拉化;旷世文章属阿Q。  相似文献   

6.
楹联主要是基于汉字的字形、字义、字象等特征,由中国传统中的题铭习惯和诗文里的对句逐步融合、发展而来.楹联的雏形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但我们今天所应用和欣赏的是具有格律化对偶特征的楹联,其形成期不应比近体诗的出现更早,与此前不具有格律化对偶特征的古体楹联相比,可称为新体楹联.本文所说的楹联主要指后者.  相似文献   

7.
2009年4月10日晚上7时许,在长沙市体院路社区一套普通住宅内,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用徐缓的声音对孩子们说:“今天晚上,我给大家讲唐诗的平仄……”房间内,几位不同年龄的孩子认真听着老人的讲课,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我曾是一名中学教师,与孩子们打了一辈子交道。1990年退休后,由于爱好不多,我感到心里空荡荡的。后来我想,古体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何不学学吟诗填词,以此增添晚年生活的乐趣?然而,我虽有热情,却缺乏写诗的基础:既不懂格律,也不懂平仄和对仗,对诗的语言更是知  相似文献   

9.
征联选登     
胡静怡 《老年人》2005,(2):49-49
集句为联,除遵循对联创作的基本法则,即平仄相谐、词性相对、结构相应、句意相关外,还需注意两点特殊的要求其一,必须运用前人诗、词、联文之成句,不可自行撰对,更不可抄袭原有之对句。如用“两个黄鹂鸣翠柳”来对“一行白鹭上青天”,则是违规。其二,对句与出句之情境必须和谐统一,不可南辕北辙。如对“一行白鹭上青天”,用“万里寒光生积雪”或“九月寒砧催木叶”则节令不符;用“数点渔灯依古岸”、“五夜漏声催晓箭”则时间不对;用“九陌莺花娱病眼”、“十月风霜欺客枕”则情调不谐。由此观之,对句易寻,佳章难索。应对“一行白鹭上青天”…  相似文献   

10.
仓央嘉措是藏传佛教第六世达赖喇嘛,同时又是17—18世纪(清初)的著名藏族抒情诗人。其诗歌作品具有汉、英、日、法、俄等多种语言译本,形成一种文化现象,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历史价值极高,现实意义重大。对汉译本诗歌进行梳理,可以发现这些诗歌作品汲取民间素材养分,而具有浓郁的藏域风情,比喻比兴手法让人浮想联翩,平仄押韵的手法使译本具有音乐文化特色。这些诗歌作品被创作为音乐作品后,更受世人青睐和广泛传唱。  相似文献   

11.
讲到修辞,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等,这诚然是对的,但却已经对修辞狭义化理解了.为什么会这样?笔者认为这同我们所受的语文教育有关,大多数的语文老师对修辞的理解和讲析也仅此而已.这样必然导致我们的语言锤炼空间被小化,表达难以真正取得好效果.对修辞的正确理解应该是:一切有助于提高或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方式、方法、技巧、手段、色彩;修辞的目的在于提高或增强语言表达效果,小到音节词句,大到段落篇章,都存在修辞成分.修辞分格式化修辞与无格式修辞两大类,通常所说的比喻、拟人、对偶、夸张等属于格式化修辞,又称为"辞格",而日常语言运用中使用的大多是无格式修辞.  相似文献   

12.
夏致忠 《老人世界》2011,(12):40-40
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之一,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故又称“楹联”。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据成书于宋代的《蜀祷杌》记载,蜀灭亡前一年岁除日,五代后蜀主孟昶,命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  相似文献   

13.
张坤 《当代老年》2008,(2):54-54
我们都知道,短信的最大特点就是短小精悍和具有较强的情境性,语言简练、隽永,以最少的字数传达最多的信息。它构思别致、新颖,看了让人过目不忘;富有文采,注意多种修辞手法(对偶、比喻、排比等)的综合灵活的运用。下面的这几条读书短信就充分体现了短信的上述特点。  相似文献   

14.
市青年宫和《解放日报》群工部最近联合举办的“青春晚会”在本市大年龄未婚青年中反响强烈,几天内,就有一千二百余人报名参加。很多青年以为解决婚姻恋爱有指望了。然而从报名情况看,这次“青春晚会”却很难替青年结“秦晋之好”,其主要原因是男女青年之间选择对偶的标准太悬殊:女青年大都要求男方有较高的文化程度,男青年多数要求对方外貌漂亮;但从实际情况看,女青年相貌长得一般的多,男青年有文凭和学历的少。据统计参加晚会的青年中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男青年有四十六人,女青年有九十七人,比例为一比二,工程技术人员中男青年有八人,女青年有三十九人,比例为一比五。此外,女青年要求对偶身高  相似文献   

15.
养精蓄锐     
<正>面对偶的勾引和医生的戏谑,老公长叹一声:男人真命苦……话说,我和老公开始准备要宝宝了。基于公平的原则,我去做孕前检查,老公当然也得做。不过他只需要做一项就行,就是检查那个那个……就是那个啦!  相似文献   

16.
据有关学者研究,在现代汉语中,并不是所有的动词都可以重叠。本文主要从语义、结构和语境三个方面阐释了制约动词重叠的条件。在语义方面,动词能否重叠受动词本身的影响;在结构方面,动词重叠受到的制约较多,多与动词本身结构和动词重叠在句子中的位置有关;在语境方面,动词重叠能表达委婉、缓和的语气,并且会产生新的语法意义,而新的语法意义的含义还是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相似文献   

17.
经济收入问题,从来就是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分析中一个重要的内容,特别是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以后,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不复存在,我国社会原来意义上的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阶级关系已不是剥削性的,而是差别性的,在这种情况下,经济收入的分析,对于理解现阶段我国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并进一步进行社会分层,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千古以来,这琅琅的诗句,为多少爱侣吟出了最令人神往的婚姻进行曲?虽然.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婚姻爱情观念,但是从这些低吟高咏中仍可得见:坚贞不渝、诚挚专一、百年好合的婚姻依然是古往今来所有善良人们的共同愿望。那么,历史经过漫长的进化,现代人沐浴着人权与对偶制的光辉,是不是应该坚定地回答“将婚姻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19.
品读古扇联     
付秀宏 《老年世界》2013,(19):27-27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扇不在大,有品则名。扇艺术,集中国书韵之妙,享华夏画魂之美。而扇之联语,则更为绝妙。它与文人情趣相勾连,消暑纳凉,风情万种。扇联琅琅押韵,脍炙人口;哲言俗语,变化多姿。这些对偶佳句,与扇子的风雅品格刚好相合。  相似文献   

20.
以语法化理论为理论依据,以俄语语料库作为实践依据,从语义语用角度分析"знайсебе"这一语法化结构,得出该语法化结构在不同语境下具有若干种情态意义的结论,旨在帮助更多非母语俄语学习者能够了解语法化结构的结构变化及其语义语用含义,能够灵活运用该语法化结构,使其俄语表达更加地道、生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