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因为提供医疗服务所产生的人际关系。目前,我国的医患关系并不和谐,医患纠纷时有发生。作为社会人际关系中的必然成分,唯有和谐医患关系才能提高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对医学生医患交流与沟通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是基于医护人员医患沟通能力培养源头的审视与考量,提出的建设性对策是:把培养医学生崇尚医德的高度责任意识作为提高其医患交流与沟通能力的第一要素;把培养医学生待患如亲的情怀作为提高其医患交流与沟通能力的信任基础;把培养医学生敬畏法治的心理基础作为提高其医患交流与沟通能力的红线意识;把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履职习惯作为提高其医患交流与沟通能力的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2.
孑然 《公关世界》2010,(3):61-61
覃志红在《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撰文指出:在消费社会,生产的基础性作用受到质疑,马克思生产理论遭遇到严峻的挑战。马克思坚持生产的自我反思的批判态度。在他看来,生产的这种总体性不仅体现在生产的内容上,还体现在生产的过程、结构、环节,及其社会功能上。从马克思总体生产思想的视域来审视当今的消费社会,可以发现,消费作用的凸显并未脱离生产的逻辑,其背后有着深层的社会生产背景。在消费社会,符码并非取代物质生产而完全居于主导,而符号消费的实质是一种精神消费,消费社会仍旧遵循着资本生产的逻辑,它本身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摆脱当前金融危机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3.
洪波 《现代交际》2006,(2):29-29
谈到blog、SNS,很多人都提到了一个词——“信任”。信任是人际关系的基础,而它又建立在人与人彼此了解的基础上。blog和SNS作为个人化的互联网应用,信任似乎确实是一个重要因素,我之前也是这么认为的。不过,现在我对此多少有一点怀疑。网络游戏在中国大行其道,是因为它建立了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的虚拟社会,这里也有人际关系,但这种人际关系跟人的现实身份可以毫无关系。网络游戏中的“人”,其实是一个虚拟的“角色”,一个角色对另一个角色的信任,似乎并不需要花时间去彼此了解。换个角度看,匿名的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大型多人角色扮演的游戏。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共情能力与人际信任的相关性研究,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与友谊质量。基于共情能力与人际信任的内涵特征,以问卷调查为研究方法,对某高校大学生的共情能力与人际之间信任关系开展研究,发现大学生共情能力、人际信任与友谊质量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并且大学生共情能力极大地作用于人际信任对友谊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阐述的革命理论具有一种精英主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无产阶级政党的职能精英化,赋予其在革命中的关键作用;二是将被物化意识的无产阶级视作无能的(阶级意识不成熟的)且冷漠的,不信任群众在革命中的自发能力;三是在无产阶级政党的政策和群众意愿冲突时,主张由党代表群众决策。这种精英主义的产生,既有时代的原因,也与卢卡奇的个人经历与思想发生的内在逻辑紧密相关。因此,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这种倾向,反思当前我国民主集中制建设中的不足,警惕精英主义抬头。  相似文献   

6.
信任的中、日、美比较研究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本文从国际比较的视点出发,以日本和美国的社会态度调查结果(Yamagishi&Yamagishi,1994)为基础,在中国实施了同样调查,并对663位作答者进行了一般信任水平的测试和统计分析。其结果表明,与日、美相比,中国人对人性具有较高的信念,但表现出较低的信任行为。其次,对56个在日中国人的调查数据分析得出比大陆中国人更高的一般信任水平。最后,文章从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本质和功能方面对以上结果进行了综合考查  相似文献   

7.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本质是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市民、城市社会组织及政治的互动与认同,这种互动与认同以信任为基础。其中人际信任、组织信任与政治信任分别构成新生代农民工身份建构的基础、融入城市的社会资本与政治认同的基础。由于当前社会人际信任缺失、组织信任匮乏与政治信任偏低,导致新生代农民工陷入身份建构与政治认同困境。因此只有通过修复新生代农民工的人际信任、增进其组织信任、重构政治信任方能构建起积极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8.
信任问题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信任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对当事人的信任,一部分是对维持生活信任机制的信任。缺少了其中任何一部分,信任都是不完全的。一个社会的普遍信任状况,与它的维持机制的效力相关,维持机制是信任的“保障体系”,它们的监督作用使信任呈现近似完全。社会机制通过影响失信行为的成本(使之增加或减少收益)确保经济交易的秩序不受到损害。随着社会的变化,以往的两种主要社会机制—人际关系约束和组织(单位)约束的效力正在下降,作者建议确立制度约束作为维持信任的社会机制,它的核心是将各类经济行动者放置在相互(权利)监督的关系中。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人际信任的概念化:一个人际关系的观点   总被引:128,自引:0,他引:128  
本文主旨在于从文化的根源,去寻求一个理解现代中国人人际信任的研究架构,从而可以凭之来进行“有的放矢”的实证验证。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首先评述了西方人际信任研究,再对现有的有关中国人人际信任研究加以综述,然后在吸取这些成果的基础上,以人际关系的角度,提出一个以社会义务为基础的本土人际信任模式,最后,再依此一模式,简单地整合现有研究并建议一些新的研究人际信任之方向  相似文献   

10.
众多词语在经历从传统到现代社会的转型中,产生了语义的流变。以网络热词"婊"字为例,分析其经过污名化、泛污名化和自我污名化等阶段所产生的语义流变时发现,在其成为网络热词过程中,男权社会传统对女性的道德规训,资本逻辑下的女性被商品化,现代性风险社会的信任危机,网络技术的病毒式传播方式是推动"婊"字广泛传播、使用并产生语义流变的文化、社会、心理和技术根源。"婊"的语义流变及使用,反映了消费这一网络词语的主力群体——青年,其内在对个人品格重建诚信的呼唤,对人际关系倡导友善的诉求,对市场规则公平正义的匡正愿望。  相似文献   

11.
目前,大学生存在着四大人际关系问题,即与同班同学缺乏团结合作;与老师缺乏交流沟通;与室友缺乏包容理解;与外班校友缺乏接触、信任等。以上问题的出现既暴露了大学生认知存在偏差、心理素质较差、缺乏交往技巧的不足之处,也有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缺乏、社会不良风气的诱导等因素。为了纠偏补正,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只有通过大学生自身和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这就要求大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艺术技巧,家长能够以身作则,学校加强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培养,社会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唯有如此,才能达到和谐校园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2.
了解城市青年对社会群体间冲突的感知,并找到产生这种冲突意识的根源,对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有重要意义。公平感是影响城市青年社会冲突意识的重要因素,以往学者未关注的信任因素也对冲突意识有显著影响,特别是"政治信任"和"一般人际信任"因子,所以,对政府权威机构的信任和社会一般他人的信任都可以有效降低城市青年社会冲突意识。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普遍认为人际关系良好的个体社会适应性更好,有利于其自身的发展,而与社交相对的独处的作用则被忽视。实际上,独处与人际交往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生存的两种状态。独处对大学生个体自我实现、智力发展、情绪调节及人际关系的建立都能起到积极作用,提高大学生的独处能力尤为重要。本文将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系统地阐述独处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对通过制造独处机会及培养健康积极的兴趣爱好的方式来培养独处能力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网络社区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人类社交方式,这种虚拟的间接的社交网络带来了新的交往模式,离开了一定的社会情境线索(如外貌、空间特征和非语言线索等)也导致了传统的人际信任观发生了改变,而本研究就是从调查网络人际信任度、现实人际信任度、现实人际交往能力三个方向出发,研究网络社区人际信任与现实人际信任之间的联系与影响,从而找出较为合适的交际模式。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焦点性问题之一。它特指西方理性启蒙运动和现代化历程所形成的文化模式和社会运行机理,也是人类社会从自然的地域性关联中"脱域"出来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人为的"理性化的运行机制和运行规则。现代性依旧是人类社会运行的主要支撑力和前行的动力。现代社会本质上是风险社会,而信任是一种低成本的风险机制,现代性导致的"脱域"现象,对现代人来说到底是新的解放还是更大范围的约束?本文源于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感悟与思考,试图探讨在风险社会中的信任机制对社会成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处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中国社会,人际关系正在发生着剧烈的变革,一种普遍存在的人际关系冷漠症正在中国的现代都市中蔓延。甚至有人将其形容为:“繁华掩盖不了冰冷的人际关系,钢筋混凝土坚硬了心灵深处的冷漠防线。冷漠必然诞生虚伪,虚伪是冷漠的化妆品。”不可否认,住进高楼大厦的城里人在拉近了与现代化的距离的同时,也拉远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灵尺寸。对于这种人际关系的转变,有的人感到猝不及防、手足无措,有的人则充满了怀旧、孤独和感伤。其实,这种人际关系的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按照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的分析,在传统乡村生活中,…  相似文献   

17.
题目作者  期号专题研究论抽象社会李 猛 (1)涂尔干的遗产:现代社会及其可能性渠敬东 (1)中国人人际信任的概念化:一个人际关系的观点杨中芳 彭泗清 (2)企业组织中上下属的信任关系郑伯壎 (2)“自己人”:信任建构过程的个案研究杨宜音 (2)信任的建立机制:关系运作与法制手段彭泗清 (2)信任的中、日、美比较研究王飞雪 山岸俊男 (2)试析当代社会网研究的若干进展肖 鸿 (3)城乡居民的社会支持网张文宏 阮丹青 (3)社会网与基层经济生活 ———晋江市西滨镇跃进村案例研究张其仔 (3)在工厂…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城市问题进行了系统考察。我们认为这种考察存在两个充满张力的内在逻辑维度:第一种逻辑是从现实的社会生产出发,建立在分工、交往、所有制等社会关系基础之上的历史逻辑;第二种逻辑是立足于资本主义批判,对城市经济和政治进行批判的批判逻辑。在历史逻辑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将城市视为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和文明形态,客观上高度肯定城市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并在《资本论》等著作中将这一思想发展完善。而在批判逻辑下,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演进来说明城市发展,将城市视为私有制的产物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典型,从而在价值和道德维度批判资本主义城市的弊端。两种逻辑对于当代中国城市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个体所处的劳动力市场结构会影响其社会态度,但这种影响依赖于复杂的结构基础。基于稳定工作者与不稳定工作者的信任分化现象,本研究对这一基础进行了探索。从结构约束视角出发,本研究发现,只有中等可能性从事不稳定工作的个体,其工作稳定性状态才会影响社会信任;具有较高地位的个体掌握了工作的选择权,“稳定—不稳定”分化反而不明显。从结构化视角出发,本研究认为,随着劳动力市场中工作稳定性结构逐渐形成,“稳定—不稳定”的信任差异也日趋明显。  相似文献   

20.
正信任问题首先是企业问题,最终中国社会能不能成一个诚信社会,信任的成本能不能大幅度降低,最主要依靠的力量在社会、在企业。"汤臣倍健作为行业第一个透明的企业,当这样的行动从个别变成大家集体一致行动逻辑的时候,中国的信任社会很快就能到来。"信任一旦破坏,恢复起来比各种各样的环境污染要难得多。独立经济学家、著名财经评论员马光远日前在"无透明无信任——首届中国企业透明论坛"上抛出"光远看透明"系列观点。他认为,透明将撕开不信任的铁幕,塑造透明标杆则是一个好的开始,"希望汤臣倍健将透明进行到底,成为中国最透明的健康产品。"汤臣倍健透明工厂是中国膳补业首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