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晓静 《社会学》2009,(2):12-20
本文从功能论角度,结合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关于公共领域的理论论述,通过博客的出现到网络空间的环境构建的分析,以寻求博客发生、存在、发展的公众意义,并求证哈贝马斯“乌托邦式的公共领域”通过博客领域实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主要是指一种不受政府干预的社会成员自由批判、参与政治活动、商讨公共事务的公共交往场所."公共领域"的核心内容应是公众在公开讨论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典型批判性特征的公众舆论.本文从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开始,以新华网、天涯论坛为例浅析网络社区在扮演"公共领域"特质的现实意义和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周华 《现代妇女》2011,(3):23-25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从构建之初就有着强烈的“父权”特征,把女性排除到了公共领域之外,这引起了女性主义的强烈不满和批判。但是,把女性从公共领域排除出去并不是从哈贝马斯开始的,有着极深的西方哲学思想背景。现代女性新媒体以其在大众文化中积极作用,在支持女性公共领域方面做出了努力。  相似文献   

4.
自恋与公共人的衰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阅读阿伦特和哈贝马斯著作的时候,我就经常想,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应该怎样区分,何时我们将它认为“私人”,何时认为“公共”?一直读到桑内特的《公共人的衰落》[(美)理查德·桑内特:《公共人的衰落》,李继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我才找到答案。我已将这本书读了三遍,真诚地邀请各位读者也来翻一翻。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青年网民对于网络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为公共领域的形成提供了可能,然而这一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稳定性因素的干扰。文章以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概念为视角,论述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为网络青年公共领域的形成提供了媒体平台、参与主体以及理性批判的精神。然而,从当前网络的发展现状来看,网络公共领域的发展道路上仍然还有许多问题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6.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从构建之初就有着强烈的“父权”特征,把女性排除到了公共领域之外,这引起了女性主义的强烈不满和批判。但是,把女性从公共领域排除出去并不是从哈贝马斯开始的,有着极深的西方哲学思想背景,尽管许多女性主义者从理论、新媒体的支持等方面做出了女性公共领域的构建努力,但目前来说这样的努力依然是苍白的。  相似文献   

7.
杨志芳 《职业时空》2008,4(4):48-48
在大众传播研究领域最富争议的主题之一就是大众传媒与民主政治及公共领域的关系。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是欧洲资产阶级在对抗封建时代的意识形态与绝对君权时发展出来的概念,它指国家和社会之间的一个公共空间。在这个公共空间中,市民们假定可以自由言论,不受国家的干涉。在19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自由主义者要求确保代议的权利、言论与集会结社的自由,以及对民意的尊重,于是他们就借助公共领域,通过报纸和期刊引发的辩论为自己争取到了更多的权益。传媒运作的空间之一就是公共领域——大众传媒有力地参与营造了大众文化得以生成并在其中发挥作用的社会公共领域,这种公共领域可以突破统治者的话语霸权垄断而实现自由信息的传输与制造。  相似文献   

8.
无论在历史人文学界,还是在公共知识分子领域,葛剑雄教授都享有盛誉。在专业领域,他著有《中国移民史》、《中国人口发展史》等专著,可谓著作等身。在公共领域,也时常能读到他的随笔与评论,言辞犀利恳切,是当下比较关注公共领域的知名学者。身兼学音与公共知识分子,葛剑雄教授在“出世”与“入世”中轮回从容。  相似文献   

9.
关于公共领域问题的答问   总被引:64,自引:0,他引:64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景天魁研究员于1998年7月2日致函德国著名社会思想家哈贝马斯,向他请教五个问题。哈贝马斯于8月16日回函逐一作了简要回答,其中对公共领域的基本特征和历史特性、工具性行动和交往性行动的关系等问题作了进一步的阐述。现译载于此,希望有裨益于读者  相似文献   

10.
于秀萍 《公关世界》2016,(21):73-77
"公共空间"的概念是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哈贝马斯早在1961年正式提出来的,指的是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地方,它凸显了公民在政治过程中的互动.不过笔者这里的"公共空间"的概念更多地强调明清以来信息传播的发源地,包括酒店会馆、露天茶馆、园林别墅等,试图展现进入这些空间的人们,在空间之上的广泛参与、交流与互动,或者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东西能够在其中形成.  相似文献   

11.
艺术世界的文化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审美现代性是一个抽象概念 ,它通过具体的文化实践来实现。因此 ,对审美现代性的考察必须落到实处 ,本文将通过对现代社会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的研究 ,透过文化实践的主体行为、社会机制和结构的复杂活动 ,将审美现代性置于一个文化社会学的背景中加以分析 ,以期揭示审美现代性的某些特征。一、艺术世界哈贝马斯在社会学意义上称之为文学公共领域的机制 ,在比较狭隘的美学意义上 ,可以称之为艺术世界或艺术共同体。艺术世界这个说法来自美国哲学家丹托 (ArthurC .Danto) ,他于 1 964年发表了颇有影响的论文《艺术世界》(Artworld)。通过…  相似文献   

12.
2009年,在中国公共关系学领域涌现出一位杰出的领军创新人才——杨俊教授。众所周知,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在中国仅仅30多年历史,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中叶才在高校开设,从大陆学者中山大学王乐夫副教授的第一本教材《公共关系学概论》于1986年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到2009年杨俊教授在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全国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新型实用公关实践教程》,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社会中,技术理性的应用扩大了对整体的统治,导致现行社会条件下价值存在的基础无处可依,人们对政治参与更为无力,社会决策的合法性问题也被关注。因此,人们更为迫切地需要一个有意义的共同领域来理解和包容彼此,以此来共享现实。哈贝马斯式的民主生活——以公共协商为核心的协商民主受到了大家的推崇与喜爱。但是,在激励每个人认真思考公共议题这个问题上仍需认真讨论。倘若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协商民主将会被贯以难以捉摸和理想主义之名。  相似文献   

14.
我在教育战线上辛勤工作已持续23年;从1990年9月正式教《公共关系学》以来,已在这个领域默默奋斗求索了16年,收集各类《公共关系学》教材、专著达80余种。为教好这门课,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多次出席全国、省、市级公关学会年会等活动,积极进行教学探索。自2001年7月以来,针对芜湖教育学院由成人教育向普通高职高专转轨发展的实际,按照  相似文献   

15.
从霍克海默、阿多诺的启蒙理性批判,到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以及时至今日的霍乃特的"承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在哲学、社会学、政治学乃至伦理学等领域中独树一帜,并在世界性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法兰克福学派的这些理论通过激烈的社会批判和超越性的思想批判来警示人们,以期推进社会和理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北京卫生事业"十二五"规划力争在全市所有室内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实现1 00%无烟目标。7月25日,北京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网络直播审议((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草案)》。《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草案)》中"公共场所、工作场所的室内区域以及公共交通工具内禁止吸烟"的一刀切表述,即公共场所室内全面禁烟,被视  相似文献   

17.
到了20世纪70年代,社会发展,时代转换,原有的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时的需要了。当时的资本主义迫切需要一场行政变革,由此开始了新公共管理运动。在新公共管理领域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就是简·莱恩。他的《新公共管理》一书成为了新公共管理领域的代表作。他的新公共管理的思想也是有其特殊之处的。同时,他的思想与其他的新公共管理的研究者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对经济学知识的大量运用和合同制政府的提出等都对新公共管理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他的思想也有一些缺陷,在他的书中,对于很多的问题的解决办法,未得出系统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杨俊 《公关世界》2010,(5):75-78
2008年9月,芜湖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公共关系学》创新教学实践”教学成果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年9月,我们主持的校级精品课程《公共关系学》获得安徽省精品课程荣誉。我们一班人在公共关系学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撰写20多篇教科研论文,在《高等教育科学》、《公关世界》、《秘书》、《办公室业务》等刊物发表,其中多篇论文获得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公共关系教学专业委员会、  相似文献   

19.
大众传媒所形塑的“富二代”形象主要表现为炫耀、绯闻和事故等方面。现代大众传媒对“富二代”话题具有报道内容的议程设置效应,现代大众传媒的运用产生了社会民众对“富二代”话题讨论的深度参与效应以及社会整体对“富二代”公共形象的交叉放大效应。为防止贫富阶层的恶性分化和刚性冲突,政府有必要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层面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媒体对“富二代”悲观预言的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20.
王珩 《社会学评论》2022,10(1):91-109
哈贝马斯在黑格尔早年的精神哲学草案中发现了一种契合他自己思路的主体间性哲学的雏形,黑格尔这种独特的思想特别体现在他关于"命运"的学说当中.哈贝马斯重视其中关系主体的理论出发点,从中看到了有别于以利益主体为原则的社会理论方案的全新可能性,这构成了他交往行动学说的重要思想来源.然而在一个关键问题的理解上,哈贝马斯却与年轻的黑格尔缺乏共同的思想基础.他将互动与劳动对立的解释图式在哲学史上追溯到黑格尔早年对费希特自我意识学说的批判,却忽视了黑格尔在这一时期对费希特思想的批判性继承.在行动的主客体同一性要求中,劳动和互动应当被视为具有共同的结构,这也是"理性"在费希特那里原本的含义.哈贝马斯把黑格尔早期的"精神"概念解释为"互动的媒介",使其理论方案在原则上远离劳动的概念,以此翻开了批判理论新的一页.同时,这一全新理论所内含的思维方式的缺陷也在交往理性时代的社会现实中日渐突显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