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着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马克思对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的基本设想是等量劳动领取等最产品,即按劳分配。马克思假设的体制基础是社会所有制的产品经济,与商品经济体制条件下的按劳分配在实现程度、方式及主体确定方面均存在着根本差异。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商品经济与按劳分配的关系是当前理论与实践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对按劳分配的确切含义和直接的按劳分配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论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原则,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创新。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必须研究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原则及其确立,研究客观经济条件和贯彻对策。  相似文献   

3.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个人收入分配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个人收入分配原则晓光个人收入分配既是一个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任何一种经济管理体制中激励机制运行的基础和中心内容。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第一次提出我们应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来构造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相似文献   

4.
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特征的关系崔良桐科学社会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很多,但他们都没有直接论述过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也没有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个科学概括,而在他们的著作中却描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些特征。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  相似文献   

5.
确立合理的分配原则和分配形式,对于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分配是由生产决定的,并以巨大的能动力反作用于生产。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起了与两种公有制相对应的按劳分配体制;一个层次是与全民所有制相联系的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按劳分配,其分配原则、标准、形式都是按照全国统一的指令性计划进行的;另一个层次是与全国城乡集体所有制相适应的不同范围内的按劳分配,主要采取评工计分(也有工资制)年终一次决算的分配办法。这中间虽然出现过“吃饭不要钱”,“三自一包”等,但基本的东西没有变过。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其他分配原则都被排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之外。这两  相似文献   

6.
为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胡耀邦同志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郑重地提出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一系列正确方针。这是我们党正确地总结了我国三十多年经济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参照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全面分析了我国的具体国情、国力之后,实事求是地确定了的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这对指导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对此作出了相应决议,并且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以高昂的劳动热情和首创精神,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万众一心,奋发图强,努力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宏伟目标。郑重提出经济  相似文献   

7.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分配制度的改革。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具体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社会主义按要素分配的内涵与资本主义按要素分配的内涵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与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有着密切关系 ,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形式的补充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根据这种基本国情制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认真学习十五大报告,对全国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它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对这些命题的回答,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从英国莫尔所著《乌托邦》算起,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至今已有480年的历史。从空想社会主义发展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又经历了一个半世纪。此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革命导师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并进行了实践,在许多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制度和社会主义的模式。从本世纪六十年代初,社会主义国家为克服原有体制的弊端,掀…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在地球上出现是人类社会的伟大进步。我国的历史发展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作为思想学说,社会制度和运动实践的有机统一,是有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为我们认识和寻求现阶段的分配关系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对公平与效率科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认识的深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和分配关系认识的深化。这种深化主要体现在:一是从对公平分配概念理解的种种误区中解脱出来,更加突出了个人收入分配中的效率原则;二是逐渐从二者关系的抽象理论争辩中解脱出来,注重在实践中从多方面多角度把握效率与公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内在联系,探索效率决定公平的条件以及公平制约效率的限度和范围,寻求实际操作中效率与公平统一的最佳结合点,使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充实了时代的内涵和实践的特性。  相似文献   

12.
今年12月18日,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二十周年的纪念日。经过二十年改革开放的实践的检验,三中全会的确无愧于社会主义革命历程中的“遵义会议”的美誉,其对我国社会发展的贡献,无论怎么评价也不会过分。三中全会通过的重大决议,虽时过境迁,仍历历在目,难以忘怀,其中,影响最深远的,笔者认为当属重新恢复和确立了我党实事求是的思  相似文献   

13.
平均分配不是原始社会的分配原则查岑瑞,查晓斌一、“平均分配”说是自解放以来我国学术界一直普遍承认的观点。1951年7月三联书店初版《政治经济学教程》第二分册上有这样一段话:“平均分配及其在原始社会中的意义。低的生活力水平,在劳动生产物公有制条件下,引...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科学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这一理论不可能回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出现的所有具体问题。只有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本身所具有的科学性、实践性、全面性和发展性来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一理论,才能更好地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应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公平原则,在我国的体制转型期,公平原则是否得到有效贯彻是一个重要问题,根据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有关论述,我国分配制度中所体现的公平性原则,得到了较好贯彻。  相似文献   

16.
自从人能制造工具真正脱离动物界,到阶级和国家的出现,历时三百余万年。在社会发展史上界定为原始社会,生活在此阶段的最初人类就属于原始人范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①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首先要进行满足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把自然界提供的材料改造成为人类的财富。”②在把自然物变为人们有用之物的过程中,便会形成一定的生产方式,并由此规定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里,对生产关系的一般意义作了全面论述,将其分为生产、分配、交换…  相似文献   

17.
证明责任制度是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证明责任的分配,不仅关系到诉讼的进行,而且直接影响着诉讼的结果。国内外的刑事证明责任分配理论目前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缺乏法律的明确规定,未区分行为责任和结果责任,认定标准模糊,司法操作困难等。证明责任的分配作为整个证明责任制度的关键所在,应当首先考虑的三大因素是:便于合理解决案件、坚持公正原则、兼顾诉讼效率。  相似文献   

18.
王一程 《中华魂》2014,(21):15-17
(一)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依法治国"确立为治国基本方略,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确立"依法治国"为治国基本方略,确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总结国际国内正反两方面实践经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标志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进入历史新阶段的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19.
正确理解生活●辛世俊两个文明建设中出现的“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状况与人们对生活的片面理解有关。一些人把党中央提出的提高生活水平简单地等同于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从而导致对“生活”的肤浅追求。物欲化成为一种时尚。在日益浮躁化、功利化世风影响下,一些人...  相似文献   

20.
举证责任是证据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任何一种诉讼中都无法规避。一般认为,举证责任指的是法律所预先规定的,在案件真实情况难以确定的情况下,由一方当事人承担风险及不利后果的法律制度。显然,这项法律制度的重心便在于如何确定哪一方当事人承担该风险及不利后果,这即是举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