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当前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男性和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角色出现了新的变化,一些具有"双性气质"表征的词汇符号被生产出来。"女汉子"一词作为新的"能指",反映出这样一种社会现实需求:打破纯粹男性气质/女性气质之间的界限,在话语表达中寻求性别多样重组的空间和可能。媒体的话语实践,或突出"女汉子"身上的性别对立与矛盾,或通过国家话语强调女性的劳动者角色,或对该符号进行大规模使用,使之"平常化"。传统的性别话语的隐藏其间,甚至再次强化了原有的性别二元对立。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无意义的。媒介的"女汉子"话语向我们展示了话语及意义的不稳定,以及微观权力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2.
女性主义审美观照下的男性文学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男性形象是女性文学中相对次要的人物形象,但是选取男性文学形象作为研究对象并加以解读,会发现女作家对男性形象的塑造与男作家在文化观念和性别立场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它解构和颠覆了男性形象在男性话语中的主体地位,男性形象扮演着女性反叛传统文化、消解男权意识的对立面的尴尬角色。妇女解放在女作家那里已经成为审美想象的话语形态而存在。  相似文献   

3.
王安忆几部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探讨了商业社会中的女性处境。揭示了新时期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 ,一部分女性开始从社会角色向旧有的女性角色逆向转移。大众传媒通过赋予女性形象以虚拟的象征意义塑造了“时尚形象” ,承载了商业社会男性欲望的想像和消费 ,女性在对“时尚”镜像的误认中完成了自我的异化与对象化 ,反过来又受到正统男权象征秩序的排斥。因此 ,要真正消除性别歧视 ,必须对旧有男性中心话语体系进行解构和颠覆  相似文献   

4.
研究国外媒体关于中国女性形象的报道十分必要.运用量化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纽约时报》关于中国女性的报道进行了内容和文本分析.研究发现其报道具有倾向性:关于中国女性报道的数量相对较少,特别是对农村女性的报道更是少之又少;报道议题更多集中在婚姻、家庭、生活方面:女性角色的定位多是消极、被动、令人同情的.文本分析也表明该报的女性报道存在着美国固有的意识形态和性别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后,在视觉艺术中出现的女工农兵形象、女知青形象和女红卫兵形象都表现出了女性激情洋溢、豪迈坚强的特征。女性和男性一样成为新国家的主人,她们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在社会主义建设、工业生产、阶级斗争中充当了社会的重要角色,此时的女性形象表现出的意志和激情正是新中国政治文化的写照。考察新中国女性形象的时代表情对于诠释当时的政治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海狼》中的女主人公莫德·布鲁斯特是杰克.伦敦作品中鲜有的女性角色之一。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可以分析莫德是否有别于男权社会背景下文学作品中的传统女性形象。表面上来看,莫德是男性眼中的完美的"天使"。实际上莫德这一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仍然未能逃出男权社会的影响。这位"天使"的形象是刻板而又不鲜活的,充其量不过是位"折翼的天使"。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扩招及就业压力的增大,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对于研究生的负面报道也越来越多.该文章以人民网海南视窗(www.0898.net)为案例,通过数据统计及文本解读的方法,对若干有关研究生的报道进行了分析,试图探究网络媒体如何再现研究生的形象.研究发现,网络媒介对研究生形象的再现有如下特点:一是负面报道占主体,倾向于"妖魔化"研究生颓废、消沉的形象.二是报道具有"小报化"倾向,充满了娱乐化元素,研究生群体沦落为"被观看"的消费对象.三是报道在一定程度上颠覆和重构了以往人们对于研究生群体的整体认知,反映了国内大众社会心理的变迁.  相似文献   

8.
大众媒介传播中女性形象的建构,多少会受到一些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现象的影响。从社会性别和女性主义视角出发.通过对传媒中一些表象的分析。挖掘出现代传媒中依然存在的男性话语霸权和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分析了大众媒介中的性别意识偏差给女性和社会造成的影响.并探讨了将性别意识进一步纳入媒体主流意识、促进两性和谐发展的新渠道。  相似文献   

9.
围绕女性主体性视角,聚焦不同属性媒体建构女性农民工形象的话语实践,探讨了新闻文本呈现女性农民工形象的总体特征和社会逻辑。通过对2000—2019年广东省和江苏省4份代表性报纸女性农民工议题新闻报道(N=2485)的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研究发现女性农民工的媒体形象建构呈现出“主体性缺失”和“结构性弱势”两大特点。从报道数量上看,女性农民工议题的重要性经历了高峰过后逐渐下降并趋于平稳的动态变化。较之农民工整体,国内主流报纸对女性农民工“低度再现”。从媒体形象上看,尽管女性农民工行为形象的主观能动性有所提升,但“主体性缺失”的受苦受难者和被关爱者仍占比61.09%,价值形象总体上趋于客观平衡。党政机关报和都市报在女性农民工媒体形象和新闻结构框架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一差异彰显着形塑文本的社会结构性要素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10.
斯蒂芬·茨威格以他的小说闻名于世.国内知识界对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人文主义情怀、对女性形象的细致描述以及心理现实主义的运用.本文另辟蹊径,通过对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和社会背景的深层分析,揭示出男性权力中心话语对他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分析大学生求职就业中所呈现出的性别差异、社会资本对大学生求职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性别差异,不难发现:女大学生社会资本存量,尤其是后致性社会资本存量不低于男大学生,她们对于社会资本的利用程度也不弱于男大学生;但是社会资本对男女两性就业的影响仍然体现出明显差异,相较于女大学生,社会资本对男生就业发挥更大作用。究其原因,刻板化的性别意识会阻碍社会资本对女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从而难以缩小大学生就业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2.
“被看的女人”——媒介传播中女性形象的符号学批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符号学的方法 ,通过对传播事实中女性形象符号的分析 ,可以看出 ,当前媒介传播中对女性形象的处理存在着视觉化、简单二元化的趋势 ,很大程度上抹煞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作为独立个体的自主性 ,而媒介所标榜的“男女平等” ,无论在传播现象中还是在媒介内部都未能真正贯彻。在以上批判的基础上 ,提出关于女性传播定位的思考 ,力图营造两性平等参与、共同发展的多元的传播空间 ,全面反映女性形象 ,在差异中寻求平等 ,在平等中彰显个性 ,以期建立两性之间和谐的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从就业过程、就业结果、就业竞争力,影响就业因素等方面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应届女毕业生在就业过程所面临的性别歧视问题进行实证分析,指出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着性别差异,女生学习能力高于男生,但活动能力较弱,性别特征减少了女生的就业机会,降低了其就业质量。并就女大学生的就业歧视问题和提高其自身竞争力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女性受众与传媒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眼于女性受众的权益和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本着媒介的社会责任和自律原则,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应该从片面走向完整,从矫情走向平实.媒介在赢利至上的市场规则下,也应该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体现出一种温暖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5.
目前,大众媒介对导游多从收受回扣、欺客宰客等负面进行报道,致使导游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堕落为“坑蒙拐骗者”。运用内容分析法和访谈调查法分析大众媒介的报道,可知大众媒介建构的导游负面形象与实际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媒介报道中存在“以偏概全”、“有失公允”的倾向,加剧了导游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了导游职业的恶性循环。导游服务质量的提高和导游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不仅需要导游个人的努力,还需要整个社会和行业为导游创造和谐的生存环境,大众媒介应该以事实为报道依据,对旅游业加强正面宣传,以促进导游职业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贫困女大学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在就业难问题上,既有普遍层面上的特征,更有特殊层面上的因素。文章较为系统地梳理了贫困女大学生就业中的几大突出问题、就业难而产生的社会负效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文章指出学校要重视对贫困女大学生的教育,帮助她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就业指导工作;贫困女大学生应注重个人综合素质的养成和提高;全社会都要关注贫困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新媒体的影响下,社会上形成了很多歪曲的女大学生媒体形象。女大学生对自身的定位也不甚清晰,女性观也渐渐发 生了一些变化。当然,随着新媒体的监管加强,主流媒体传播的女大学生正面信息也逐渐增多,女大学生在择业择偶方面也发 生着变化。通过分析原因,对其中正面的影响加以深入引导,一些负面的影响提出了切实的对策,让女大学生树立起积极健康 的女性观,从而提高自身社会价值,重塑社会荣誉。  相似文献   

18.
女大学生社会性别自我歧视倾向的形成与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男强女弱为特征的传统社会性别歧视观念,通过日常生活交往、大众传媒、教育环境、家庭生活等渗透渠道,使不少当代女大学生无意识中形成社会性别自我歧视倾向,表现为认同郎才女貌,男强女弱的婚恋观、逃避竞争的择业观,事业观的选择则处于进退两难境地。开设社会性别课可在自我认识、成就动机、竞争意识方面有助于消除女大学生的社会性别自我歧视倾向。这也需要增强对大众媒体的监督干预的配合。  相似文献   

19.
从影响女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心理素质出发,采用文献分析、开放式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法,将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探讨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结构并进行验证,研究发现,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由就业适应素质、就业品质、就业人际素质、就业态度、就业细节处理能力和就业提升素质六个维度组成。这一研究结论为有针对性地培养女大学生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更好地促进其就业,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