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生态批评是劳伦斯.布依尔十余年来的研究重点。程相占提出有两种生态批评:一种可以称为"生态文学批评",它是一种文学理论或文学批评;另外一种可以称为"生态文化批评",它的主要目的是重新考察某种文化传统对于自然的态度、对于环境的文化构建。劳伦斯.布依尔则认为二者的区分并不明确,他从理论上总结了生态批评运动的主要趋势和几种研究方式,指出第二阶段的生态批评日益将其基础放置在"环境正义(公平)"的伦理范式上。程相占认为生态批评最初关心的是自然或自然环境问题,但考虑到城市和都市区域是最大的人建环境,"环境批评"这个术语包容的对象范围更宽广。劳伦斯.布依尔的主要著作之所以都采用"环境批评"术语,原因之一在于他对城市环境的重视,其研究与环境美学有着一致之处。 相似文献
2.
赵奎英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4):90-97
论文从生态语言学批评角度对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进行系统考察,具体分析了该作品中旨在加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生态命名”、恢复人与自然连续性的“生态语法”、建立人与自然平等对话关系的“生态叙事”、促进生物多样性与语言多样性的濒危语言拯救的诸种表现和可能。生态语言学批评是生态语言学研究的两大基本范式之一,其批评对象主要集中在一般语言系统和非文学性话语文本,对《额尔古纳河右岸》进行生态语言学批评,既可拓展生态语言学批评的应用范围,也可拓展《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批评路径,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的生态语言和生态精神。 相似文献
3.
为了揭示人类不健康的环境意识与观念,促进人们生态意识的培养,从生态批评语言学的视角,运用生态批评语言学分析扣例证的方法,对语篇语言中与当代生态世界观相悖的、反映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和破碎性思想的非生态语言表达进行了研究;并对如何建构生态语篇进行了探讨,指出建构生态语篇应该在语篇中尽量避免运用含有非生态因素的语言表达,尽可能地使用生态的、绿色的语言表达形式及语法结构,表达去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的思想以及生态中心主义思想。提出生态语篇有助于引领人们形成生态中心主义平等观,促使人们正确地思维和行动,并促进生态系统中各物种之间平等相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4.
生态语言学是生态学和语言学交叉形成的一种新兴的跨学科语言学研究范式,目前逐步跻身西方主流语言学之列,并在全世界范围内有了坚实的研究团队和丰硕的成果。文章介绍这一领域内最新论文集《劳特利奇生态语言学手册》(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Ecolinguistics)的主要内容,并对相关特点做出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5.
批评语言学是批判理论在语言学上的一个分支,它既研究语言形式所反映的现实,又研究语言形式对现实的影响。利用它对于作为听力材料的外台英语广播进行分析,有助于学生从文字、语篇、文化等角度加深对听力材料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郭德茂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1):32-35
庄子的逍遥思想是通过“小大之辨”、“有待无代之辨”、“有用无用之辨”三个环节来表述的。如果只注意《逍遥游》中的“鹏鴳寓言”一节,则使庄子的思想成了断尾巴蜻蜓。庄子的“逍遥游”境界,是庄子的理想追求,也是庄子的自我设定与塑造。庄子,即逍遥游的象征。 相似文献
7.
环境危机与生态批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宇鸿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7(1):80-83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入,如何应对环境危机成为人类首要解决的问题,生态批评理论就是在这种契机下悄然绽放的一朵奇葩。为了在精神领域彻底转变人类固有的“役自然”观点,文学工作者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引入文学作品的分析,研究文学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呼吁人类承认自然固有的价值,在意识领域彻底抛弃人高于自然的等级观念,以从根本上解决环境危机。 相似文献
8.
李细成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2):193-201
孟子志在救治功利主义横行的整个战国时代,以“人禽之辨”拔本塞源,以“义利之辨”崇本息末,以“王霸之辨”治乱救弊,旨在开显一种不仅可为当世开太平亦可为万世开太平的修身治世之道。这是平议孟子“三辨之学”,澄清后人误解或创造性诠释,避免厚责古人或厚诬古人的重要线索与研究基础。由此出发,可以清晰判断古今学者有关《孟子》“三辨之学”的代表性观点哪些分别与孟子的“本有之意”“当有之意”与“未有之意”相对应,从而有助于在对孟子尽可能平实了解的基础之上,还原《孟子》义理架构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9.
10.
周黄琴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4(Z1):15-17
“义”与“利”的关系是历代哲学家争论的主要问题之一。对这一关系的不同回答形成了“重义轻利”、“重利轻义”和“义利兼顾”三大派别。“重义轻利”派在中国哲学史上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目前,“重利轻义”思想十分流行,而“重义轻利”和“重利轻义”各有弊端,只有“义利兼顾”才是解决义利关系的最好办法,是建立良好道德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韦清琦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2):150-155
生态批评作为20世纪90年代崛起的文学研究潮流,至今方兴未艾。环境问题的现实压力,生态批评解构性与建构性的并举是其活力的源泉,而生态女性主义在其中功不可没。生态批评应该为21世纪先进的文化作出贡献,生态女性主义批评若引进双性同体的概念,使其方向更为明晰,那么不但可以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也能以女性文化的先进性使生态批评本身演进为生态女性主义批评。 相似文献
12.
陈金刚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4(4):158-160
生态批评,是近年来学术界的一个前沿话题,刘文良的学术著作《范畴与方法:生态批评论》是该学术领域颇富创见的一项研究成果。鲜明的创新意识,精巧的辩证之思,突出的文本意识,浓郁的中国情结,是该著鲜明的个性。该论著着力于构建一座带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批评“诗意之厦”,为中西生态批评和生态文学研究实现良性互补和共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生态语言学的兴起与多样化发展:“第一届中国生态语言学战略发展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于2017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生态语言学战略发展研讨会”。文章阐述了大会的两个主题:“生态语言学”学术会议和“中国生态语言学研究会”成立会议。学术会议包含四个主旨发言,将对国内生态语言学的发展起到引导作用;“中国生态语言学研究会”的成立对于生态语言学在中国甚至在全世界的发展,都会发挥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王岳川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6(2):130-142
本文对生态文化发端和生态批评的现实针对性加以考辨,认为现代性文化断根和消费主义使得人类遭遇到现代性危机——人类自然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生态理论从东方和谐思想中吸收营养而发生发展。文章对生态文学的特征与价值取向,生态批评的发展与基本特征加以深度研究,强调应该从人类价值中断入手对东西方前沿话语加以整合,优化生态文化对人的生存意义的指导性,在生态文化东西方互动中坚持人类精神价值整体创新。 相似文献
16.
王文元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4(5):19-23
本文从理清"华夏"与"中国"的概念开始,引伸到中国人的中国观.中国人的中国观形成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叫做"华夏之辨",另一个阶段叫做"华夏大防".本文重点阐述了华夏之辨的产生、流布及其所造成的影响,特别是强调了"华夏之辨"转为"华夏大防"的必然性.本文分析了儒家思想对"华夏之辨"产生的重大影响,指出了"华夏之辨"毁灭性危害,当然也涉及到"华夏之辨"与"华夏大防"对中国人国民性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深层思想文化方面的根源. 相似文献
17.
廖建荣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5-7
生态美学是美学的一种新维度,为美学与艺术带来新的视域,产生了生态批评、生态文学、生态音乐、生态舞蹈、生态美术。而环境是一种审美对象,环境美学的本体为自然景观、农业景观和城市景观。这是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本质区别。而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另一个区别是其人文性。环境美学以生态性为基础,而生态美学要通过景观来表现其生态观,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8.
钟燕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5):84-88
<海风下>是瑞秋·卡森"大海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是其海洋环境主义思想萌芽期的代表作.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通过对作品中大海主角化、"负熵"世界和"边际效应"等文本特点的分析,逐而解读出文本的海洋生态思想内涵及创作意义,是为一次"蓝色批评"的个案分析尝试.海风吹拂之下,海洋生物互依互存,生死相因,物质不朽,生命永恒.在海洋生态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的今天,从文学作品中汲取生态精神是挽救人类与地球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9.
张同铸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77-80
从那些在历史和传统中一直被排除在主体和作者之外的群体--女性、黑人、被殖民者等等弱势群体的角度来看,"作者之死"理论不适合他们.不应该简单地否定主体,否定作者,而应该把被排斥的部分包括进来.不过正是因为"作者之死"理论,传统作者主体的权威地位受到质疑,弱势群体才得以在历史中发现自己的位置.而这种新型的作者主体追求并确立自身的主体性,同时也尊重他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首次提出将语言当成是一个系统来研究,由此创立了现代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索绪尔的理论广泛影响了以后的各种语言学派,带来了20世纪人文学科的一场新的创新革命。在西方文学批判领域涌现出一批以文学语言自身为研究对象的文学批评流派。这些流派主要包括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