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从理论上科学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发展过程问题。毛泽东同志在这方面有独到的见解,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论。列宁曾经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列宁全集》第38卷第181页)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一文中进一步指出:认识的辩证过程首先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人们对某一客观事物的认识,经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之后,认识运动并没有结束,理性认识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实现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的飞跃,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相似文献   

2.
<正> 目前,哲学界对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飞跃有两种不同的表述:其一是把由实践到认识看做是第一个飞跃,比如《简明哲学原理》中说:“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认识只有经历这两个阶段,才能实现由实践到认识的飞跃。”(着重号是引者所加,下同)其二是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看作是第一个飞跃,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中讲:“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一系列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的能动过程,是从量变到质变,是一次飞跃。”  相似文献   

3.
<正> 段国炼同志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第一个飞跃的观点应该屏弃’吗?”一文中,对拙作“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第一个飞跃的观点应该屏弃”提出了商榷,使我受到不少启发。这里就段文中提出的问题再谈一些浅见,以期促进对由实践到认识和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相互关系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正> 王乾都同志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第一个飞跃的观点应该屏弃》一文(《青海社会科学》1987年第2期)中,对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第一个飞跃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第一个飞跃只赋予“由实践到认识”这个阶段。我认为这个问题需要加以认真研究,为此,谈一点自己的粗浅认识,与王乾都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5.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感性认识是怎样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什么样的思维逻辑途径、方式实现飞跃的呢?一般认为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基本思维逻辑途径是“四个环节十六个字”,毛泽东同志所揭示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四个环节”的认识过程,客观、如实地反映了人们把感性材料加工为理性认识的这样一种思维逻辑进程,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同志说过,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仅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跃,还表现于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的飞跃,并指出第二个飞跃比起第一个飞跃意义更加伟大。那么,认识过程第二个飞跃要经过那些阶段和环节呢? 我们认为,它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六个环节。第一阶段是认识阶段,它包括以下三个环  相似文献   

7.
我们肯定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类认识的两种基本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构成基于实践的具体认识过程中前后相续的两个阶段。然而,关于这两种认识的本质区别,至今哲学界尚未确定一个统一的合乎实际的界限。下面两种观点是有代表性的:一种认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別不在于用不用概念、判断、推理,而在于感性认识没有抓住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规律性,而理性认识则进入了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规律性的认识。”另一种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原则区别,或者根本标志,就是概念、判断的运用。认识是否抓住了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规律,不能作为区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标志,而是区别抽象概念和具体(理性的)概念的标志。”这两种对立的观点为我们提出两个问题:一、感性认识是否也运用概念、判断等思维形式?二、理性认识是否都反映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规律?弄清这两个问题是我们正确地揭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本质区別的前提。下面我们就循着这条线索展开对于这个“本质区别”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常用的哲学教材和一些论著,把从实践到认识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混同在一起,未加明确区分。甚至有这样的论断:“从实践到认识,就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我认为,这种混同是不对的。从静态上看,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世界的物质活动,而感性认识则是人们对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一个是人们的物质活动,一个是人们的意识成果;一个是客观范畴的东西,一个是主观范畴的东西。很明显,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是不能等同的。另一方面,认识也不能完全等同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哲学界还在就认识发展阶段问题进行讨论。我们认为要使这一讨论深入下去,关键在于弄清楚感性认识怎样向理性认识飞跃的问题,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一) 在我们看来,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中间要经过一定的环节。第一个环节是逻辑加工或思维加工。这个论点并不是任意杜  相似文献   

10.
<正>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反映认识过程的不同阶段的两个哲学范畴。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们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感性认识有感觉、知觉和表象诸形式。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借助于抽象思维把握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等环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的结合构成统一的认识过程。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家在探讨世界万物本原的同时,也研究了认识论问题,并对认识阶段作了初步的分析研究。赫拉克利特初步区分了感性和理性两种认识形式,分析了两者的特点及其在认识中的不同作用。原子唯物主义者提出流射说、影像论,奠定了朴素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础。柏拉图提出的回忆说,反对唯物主义感觉论,奠定了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基础。但他在分析理性认识时,提出了解和理解两种认识方式,这是后来哲学  相似文献   

11.
<正> 真理是认识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属于认识论的范畴。而人们的认识是有深浅程度之分的,这就决定了真理也应具有层次性的特点,真理的层次性和认识的阶段性是相对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的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大阶段,感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形态及其外部朕系的反映,而理性认识则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与认识的这种阶段性相适应,真理也应当分为感性真理和理性真理两种。所谓感性真理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表现形式及其外部联系的正确反映,它只反映事物表面的  相似文献   

12.
想象作为中介或中间环节,在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中,有以下作用: 第一,能动作用。首先,想象可以为主体认识由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飞跃提供内部动力。在认识活动中,想象总是体现主体认识飞跃的愿望,并把这种愿望转化为具体目标,甚至能把这种具体目标某些细节的直观图画提供出来。这种具体目标及其直观图画对主体需求的满足,会使他形成兴奋、快乐等多种形式的情感体验,由此导致认识结构中内部驱动力的产生。这种内部驱动力,一方面会激活主体内部的各种信息,另一方面又使主体积极捕捉他所需要的各种外部信息,并使这些信息为反映系统所加工,由此产生出反映客观事物规律性的认识。其次,想象还可  相似文献   

13.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认识根源,源于认识活动的内在矛盾及其解决.解决认识过程中主观与客观的矛盾,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相一致,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重要根源.解决认识过程中主观与客观的矛盾,自然要解决感性认识同理性认识的矛盾,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解决社会认识与个体认识之间的矛盾,实现社会认识向个体认识的转化,这些都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深刻分析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根源,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性和实效性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4.
“感性认识包含理性认识”,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时至今日,传统观点(现行的哲学教科书、哲学工具书及有关的认识论论著)把“感性认识包含理性认识”仅仅解释为:感性认识是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取得的;感性认识要用概念等理性认识的形式来表达。笔者以为这种解释是不全面的。本文就此作些探讨。首先说明,本文的出发点是从个体认识的角度来谈“感性认识包含理性认识”的。因为,有无限认识能力的整个人类认识主体对无限发展的整个物质世界的认识,只能通过现实中的有有限认识能力的个体认识主体对一个个有限的具体事物…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人类的认识是一个不断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循环发展螺旋上升的永无止境的过程。就每一具体认识过程而言,人类的认识依据其反映客观对象的深刻程度不同而划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大阶段。对于感性认识过程,人们又依据其把握客观外在对象的不同形式而将其区分为三个小阶段:即反映客观事物个别特性的感觉,将各种感觉组合起来形成反映客观事物整体特性的知觉,以及暂时脱离客观对象而将其形象地再现出来的表象。将感性认识区分为感觉、知觉、表象三个阶段,表明感性认识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依次递进的发展过程。那么,作为人类认识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的理性认识,是否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理性认识是否  相似文献   

16.
<正> 科学范畴的源泉是实际,而科学范畴的形成则实现于具休地分析对象的具体矛盾的过程中.总的来说,这一形成过程,也就是从物质到精神,从实践到认识,从感性到理性,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毛泽东同志指出:“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在《论持久战》中,正是通过具体分析,通过这样的思考作用,才从中日战争的实践中,得出“持久战”这一科学范畴来的.  相似文献   

17.
观念是过程     
于世诚、腾云起同志认为黄林的文章夸大了人在实践活动中的盲目性,低估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我以为这个批评是对的。但是,于世诚、腾云起同志自己又认为人们造出第一张桌子之前,只能有个类似桌子的具体形象、想法和计划,却不可能先有桌子的一般观念。只有当人们造出了一些桌子,不断把这些具体桌子反映到头脑中来,才有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飞跃成理性认识,有了桌子的概念或观念。  相似文献   

18.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代表作。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于中国革命实际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其中最显著的优点,据我看来,大概是如下三点: 第一,这篇著作极好地阐明了实践出真知的辩证法。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明确地揭示了社会实践这一概念的实际内容之后,当即具体地分析了发源于社会实践的人们的认识发展过程,在其中区分出既有性质不同而又密切相联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这样两个阶段。阐明了理性认识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深刻认识,但它又是依赖于感性认识的;感性认识是反映客观事物表面现象的生动而粗  相似文献   

19.
科学划界标准的三次历史性转折及其方法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思想史上,围绕科学划界问题,形成了三次历史性转向:第一次历史性转向,起始于16~18世纪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结束于19世纪中叶的早期实证主义,科学与非科学之间从无界到有界;第二次历史性转向,发轫于19世纪康德"先天综合判断"对科学与形而上学何以成为可能的沉思,集中表现于20世纪中叶逻辑实证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对科学知识体系验证方法、科学命题的社会功能及科学命题的可证伪性、可试错性及相对性问题的探讨;第三次历史转向,开始于20世纪中叶,导致了传统科学划界观由绝对到相对,由相对到"消融".科学划界标准不断发展演化的过程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方面给予我们深刻的方法论启迪:首先,科学划界观的不断发展演化反映了人们对知识领域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其次,关于科学划界标准的讨论使人们对于社会科学研究主体的认识日益深入;最后,关于科学划界标准的讨论有助于丰富人们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多样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及其对实践主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彬 《北方论丛》2002,(1):52-56
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较多地关注了非理性的直觉神秘色彩,把非理性看成是与理性毫不相干的认识形式,然而在事实上理性认识和认识的非理性因素都生成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中那些具有共性、普遍性的形式和内容生成理性认识,而那些反映差异性、个性的形式和内容则生成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认识中的理性与非理性是统一、连续的过程,代表和反映实践主体的三种境界,即从非人到常人到超人(神)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