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唐与回纥和亲公主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唐与回纥的和亲在唐代民族关系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此,学术界虽有文章论及,但都失于笼统,未将和亲公主的出塞背景、在回纥的经历以及和亲的作用突现出来。本文拟对唐与回纥的七位和亲公主作些考述。一毗伽公主毗伽公主与敦煌王李承寀结婚是在至德元年(756年)十一月。关于毗伽公主的身世,《新唐书·回鹘传》说是可敦(相当于中原王朝的皇后)之妹;《旧唐书·回纥传》说是怀仁可汗之女,《新唐书·三宗诸子传》和《资治通鉴》卷219《唐纪三十五》,皆从《旧唐书》之说。显然,后一种说法要更可靠一些。我们知道安史之乱爆发后,由于“天下承平日久,人不知战”(《旧唐书·安禄山传》),而安史乱军经过多年训练,素质较高,很快占领了河北,攻下了两都  相似文献   

2.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考异》(以下简称《考异》)三十卷,与《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目录》同时完成。胡三省为《通鉴》作注时,将《考异》条文分注于有关正文之下,《考异》与《通鉴》始合为一书,但《考异》仍有单行本通行。长期以来对于《考异》的研究,是《通鉴》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的环节。对《考异》的研究多限于《通鉴》研究的论著中有所涉及,专文论及的寥寥无几。白寿彝先生指出:“在考异著作中,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考异》一书尤应受到重视。”(《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版)《考异》确实在史学上有很大的贡  相似文献   

3.
《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4期刊载的林乾先生《论中国古代廷议制度对君权的制约》(以下简称《廷议》)一文,是篇值得一读的好文章。笔者认为,可用行文简约、立论公允来概括《廷议》的特点。近几年来,史学论文似乎有“轻宏观,重微观”的倾向。见诸报刊的论文,大多是研究具体而微、时空很狭小的问题,故有人戏称之为“小题大作”;而  相似文献   

4.
司马光和王安石都是北宋的一代名臣。由于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建国以来被说成是“守旧派”、“顽固派”。“四人帮”统治时期,司马光更被诬之为“复辟派”、“复辟狂”。近年来,史学界对司马光和《资治通鉴》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现将1980年以来司马光研究中提出的新观点,简述如下。关于《资治通鉴》以前,史学界一致肯定《资治通鉴》是历史巨著,但对司马光的政治及史学思想,大多持否定甚或冠之以“反动”的态度。在1982年10月郑州举行的宋史讨论年会上,许多史学家仍然认为,《资治通鉴》是一部内容丰富、有很大价值的历史巨著。书中有很多值得肯定的东西。但是,《资治通鉴》这部书有强烈  相似文献   

5.
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的史学意义王培华胡三省从二十几岁开始,先后两次为《资治通鉴》作注。到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冬,完成《音注资治通鉴》(以下简称《音注》),也称作《新注资治通鉴》,后人简称为《通鉴蝴注或胡注。胡三省的成就不仅仅是对《通鉴》在...  相似文献   

6.
中国封建社会通行买卖婚姻,因此妇女只是一种物物交换的东西,家境的贫富自然就成为她们身价高低的标尺,正如白居易在《议婚》中所说的:“颜色非相远,贫富则有殊;贫为时所弃,富为时所趋。”在这种婚俗下,富有天下的皇帝的千金——公主应该不愁婚嫁,但事实上,唐朝公主婚姻常令皇帝揪心,  相似文献   

7.
1982年第5期《社会科学辑刊》发表的马洪路同志《辽史补正三则》一文(以下简称“马文”),以为有需商讨之处,分述如下: 一、关于辽兴宗次女斡里太的公主封号问题。马文据罗福颐《辽左金吾卫上将军萧德温墓志跋》,谓萧德温之弟萧德良即《辽史·公主表》(卷六十五)中之萧余里也,这无疑是正确的,而对《公主表》所记斡里太“封郑国公主。清宁间,加长公主。寿隆间,加大长公主”的公主封号,则认为“清宁间应为齐国长公主”,“应于‘清宁间’下加注:徙封齐国,加长公主。或径补以‘徙封齐国’四字”。此种说法是否正确,实有考察之  相似文献   

8.
初唐诗杂考(八)杨墨秋《岁在安乐公主满月侍宴》系年《全唐诗》卷九六沈俭期《岁夜安乐公主满月侍宴》一诗,连波、查洪德的《中州名家集·沈栓期诗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认为此诗作于景龙三年除夕。理由是:“武崇训景龙元年七月被杀,安乐公主景龙二...  相似文献   

9.
《资治通鉴》是宋朝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在刘恕、刘邻、范祖禹等的协助下,用了十九年的时间编写成的一部编年体古史名著。它的出现,对以后封建地主阶级的历史编纂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而《资治通鉴》在我国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司马光以认真负责的态度,“编阅旧史,旁采小说”,“参考群书,评其异同”,“研精极虑”,“举撮机要”,“抉摘幽隐,校计毫厘”(司马光《司马温公文集》卷之一《进资治通鉴表》)在搜集史料,考订史实上下了很大的工夫。所以《资治通鉴》在史料的可靠性上超过许多正史,已经成为古今许多历史学家的公论。  相似文献   

10.
中华史典治国方略的荟萃巨制古有《资治通鉴》,今有《资政史鉴》。公元1084年,北宋大臣、史学家司马光历19年主修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该书年经月纬,熔裁贯通,涉猎历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诸方要事,论叙了周秦以来历代政坛治国方...  相似文献   

11.
唐代薛用弱的《集异记》里记载着王维登第的故事:王维少年时有才名,精通音律,妙能琵琶,为歧王李范所眷重。他要应举那一年,有位张九皋已通融有权势的安乐公主内定为解头。王维便托歧王向安乐公主说情。歧王让他准备好诗作,又穿着彩衣扮作艺人,在安乐公主面前演奏自己作的琵琶曲。公主大奇,为他说项,他便中了解元。王维后来官作到尚书右丞,是相当现在国务院秘书长似的官。他的弟弟王缙在代宗朝又拜相,《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还刊了他们的家谱。  相似文献   

12.
关于编写《资治通鉴》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封建历史学典籍丰富,体裁完备,记述详尽,是中华民族文化特长之一。谈到历史著作,不能不首推司马迁的《史记》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这两部名著不但是中国封建时代史家之绝笔,也无疑是世界封建时代史家之绝笔。本文想谈谈《资治通鉴》编写中的几个具体问题。一、《通鉴》各纪的成书年代《通鉴》的编写,始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终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共十九年的时间。治平三年四月,司马光把写好的《通志》八卷进呈英宗。他在《进通志表》中说:  相似文献   

13.
读史札记     
九鼎的真象 在中国历史上,前后出现过三次铸造九鼎的事。第一次是传说中的夏代;第二次是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第三次是宋徽宗崇宁三年。这后两次铸造的九鼎,《旧唐书》、《新唐书》、《宋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中有翔实的记载,稍事检阅,就可明白。传闻久远,影响最大的是夏禹铸九鼎。知道这事的人不少,但真正了解的恐怕不多,所以想提出来谈论一下。 九鼎在先秦史籍中就有记载。最早见于《左传》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这一年,楚庄王  相似文献   

14.
南宋时四川地区史学名家迭出,尤以二李最著。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与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以下简称《要录》)和《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以下简称《杂记》)都是史学名著,也是后人研究宋史的基本史料。遗憾的是,《长编》和《要录》经过四库馆臣的窜改,已非本来面目。最近我写了一篇《四库本〈续资治通鉴长编〉发覆》(载《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3期),本  相似文献   

15.
今天在网上浏览了一张《清末或者民国初年的茶叶广告》,此件茶叶广告大小宽32公分、高26公分,印制精美,是难得一见的祁门红茶广告收藏品!雨弦在他的博客里说“祁山,在今天的安徽省祁门县,公元766年(唐永泰二年)建立祁门县,那时就有记载“其县东北有祁山……。  相似文献   

16.
探索一条普及历史文化遗产的新路──谈《资治通鉴新编》孙永如众所周知,《资治通鉴》是我国史学发展史上第一部规模宏大,成就空前的编年体巨著。由于它“纲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o因而自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问世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续资治通鉴长编》订误四则燕永成近读中华书局校点本《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发现有时间、官职和人名等方面的错误,今不揣浅陋,稍加辩证。1.《长编》卷二○《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十一月辛卯》条(R.464)云:“以建州邵武县为邵武军。”按:《太...  相似文献   

18.
宋元以来,在研究、注释《资治通鉴》的著作中,论成就之大、影响之深,当然要首推胡三省的《音注》;然而在胡三省之后,对《通鉴》用力之勤、补正之多,恐怕就数得上明代严衍的《资治通鉴补》了。  相似文献   

19.
宋辽关系中友好交往的一面,曾经在欧阳修身上有过明显的反映。史籍载有契丹降人韩皋漠受太叔所遣,请宋出兵助他谋取其国,以及宋廷二府“将议从之”等事(见于《欧阳永叔集·附录》卷五欧阳发等所述《先公事迹》。欧阳修当时反对说:“中国待夷狄,宜以信义为本。奈何欲助其叛乱?使事不成,得(何)以为辞!”主议者大笑,“曰:‘迂儒!迂儒!’公(欧阳修)力争之不已,遂止。既而虏中太叔举事不成而死。”(《欧阳永叔集·附录》卷五《先公事迹》) 欧阳修这个“以信义为本”的原则,是他儒学思想在民族关系方面的体现。这在宋辽关系中,起了促进友好的积极作用。今考之《辽史》、《续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一般史籍,契丹太叔——即皇太叔耶律重元(一作宗元,辽兴宗耶律宗真之  相似文献   

20.
《辽史》疏漏舛误颇多,可称诸史之最,给研究契丹民族和宋辽关系的史家造成许多不便和误解。近年来,在考古发掘辽代墓葬之暇,几读《辽史》,参检出土志石,偶有所得,今录数则如次,聊补《辽史》之谬(所引《辽史》为中华书局1974年版)。一、卷六十五。公主表: 兴宗二女,斡里太,第二。封郑国公主。清宁间,加长公主。寿隆间,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