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首先,由于媒体技术的进步,使艺术形式更令人喜闻乐见,新媒体有利于艺术的传播,促进了艺术大众化.其次,新媒体艺术不一定导致传统艺术的消亡,反而可能促进它们的保存.同时,新媒体艺术扩大了艺术使用的行业范围,以及与商业加快互动的能力都更加促进了大众对艺术的参与.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艺术生产论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不仅许多欧美文学理论家都接受和发展了马克思艺术生产论,而且在中国文学理论界也得到了新的探索。马克思所论述的艺术生产,在当代世界正向着多个维度展开,主要表现为审美创造中的艺术生产、意识形态中的艺术生产、艺术产业中的艺术生产。马克思文学理论中指出的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现象,在今天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呈现出了诸多新的特点,既有传统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现象的延续,又出现了艺术生产内部诸要素发展不平衡的新现象。马克思所指出的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关系,在当代也发生了新变化,即在艺术生产中注重商品价值与文化价值兼顾,在艺术消费中实现了多种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3.
长篇小说《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代表作 ,它突出地体现了“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作者通过奇异多彩的艺术手法表现了严肃的、令人触目惊心的现实 ,从而实现了魔幻的现实化和现实的魔幻化 ,巧妙地将现实与非现实融为一体 ,使读者从审美中强烈地感受到拉美地区的真实历史。  相似文献   

4.
陈白尘的史剧观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从刚开始对历史剧特殊审美品格的浮浅理解,到对历史、现实和艺术之间顾此失彼的游移,到最终在三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才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史剧观,即在立足于现实的基础上追求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相互统一,以实现为现实政治服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人类社会生态、媒体生态和精神生态的变动促进了激进主义的流行。以此为背景,新媒体艺术中出现了激进主义倾向,其特点是反体制、反控制、反时尚。目前,对激进主义理念、角色、策略的研究正成为新媒体艺术理论探索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不同类型的网络彼此联通是当代传播领域最重要的现象之一。远程通信艺术源于前卫艺术家 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网络互联所做的实验,它对促进全球性交流起了重要作用,并印证了“网络 间性”的理念。  相似文献   

7.
艺术生产同社会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经典议题。在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之外,以拉斐尔和夏皮罗为代表的艺术史家分别对现代艺术进行内部和外部考察,开辟了一条马克思主义艺术史研究路径。拉斐尔从艺术作品内部的自爆性批判力量肯定了现代艺术与现实的相互“介入”,夏皮罗则从外部视角考察了现代艺术与社会生产和阶级发展状况之间的关系,并试图将现代艺术激活为日常革命的重要手段。两者具有开创性的理论探索,不仅为艺术生产不平衡关系开辟了新的阐释空间,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相似文献   

8.
综合艺术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在中小学增设的一门新课程,它是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快速发展和融入多元世界的必然。比较国内外艺术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反思六年来综合艺术课程的推进与实施,观念转变仍是当前的主要障碍,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师资培养的不到位已成为综合艺术课程发展的瓶颈。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综合艺术课程,立足学校艺术教育的长远发展,是体现中国艺术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方式转变、推进公民素质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长远目标和前景。  相似文献   

9.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控制论、新行为主义等理论的影响,交互性在西方艺术领域逐渐成为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自觉倾向,并获得了计算机和网络的强有力支持。在计算技术与艺术理论相互渗透的过程中,人们从媒体特性、艺术表现和程序开发等多种角度对交互性加以探索,出现了"远程通信艺术"、"向后倾斜交互性"、"计算表现主义"、"交互性诗学"等新范畴。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艺术引领当代国际艺术潮流,呈现出强劲势头。与新媒体艺术的欣欣向荣相比,新媒体艺术批评理论建构和新媒体艺术批评实践却显得相当滞后,新媒体艺术实践与艺术批评呈现"失衡"状态。新媒体艺术与艺术媒介显现亲密关系,新媒体艺术凸显媒介(媒材)的作用。媒体的变革和技术的革新影响着艺术观念、艺术形态和艺术审美的革故鼎新,新媒体艺术实践亟需艺术媒介批评予以观照和引导。对艺术媒介和艺术媒介批评的分析,有助于建立新媒体艺术媒介批评理论。  相似文献   

11.
论艺术对现实的理性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包含了对现实的批判和在情感驱动下的积极建设 ,借助艺术审美 ,人们能够越过低层次的生活需要 ,进入自由创造的精神生活层面 ,艺术是情感的、理想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代审美与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和非学校教育两个方向上进行 ,由于缺乏古典传统和当代消费的、商品的意识形态侵入 ,学校的或专门的审美与艺术教育有粗劣化和世俗化的倾向 ,而社会的普遍的审美生态也变得时装化、情趣化和消费化。为此 ,审美与艺术教育必须在并不乐观的境遇中去张扬审美与艺术的精神 ,必须注意商品的意识形态、人性与欲望、日常生活和大众文化、世俗生存与诗意生存、现实利益与审美追求、艺术品质、教育者的审美品质等问题 ,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思考和全球化境遇中 ,去思考审美与艺术的诸多疑难和悖论 ,而不是简单地与现实相互应和  相似文献   

13.
人类发展日趋秩序化和真实,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和技术分担起建构秩序的任务,秩序也不断得以完善、重构。作为精神观念的艺术,在技术变革过程中反映了神性秩序、临界和跨界——世俗秩序的普及。作为艺术的意义,也表现为追求永恒、真实。黑格尔认为艺术对于人的目的在于使他在对象里寻回自我。人类借助于这些媒介,确定了自己的身份。虽然现代艺术和秩序呈现出混乱现象,但是科学家、社会学家等仍然对未来秩序充满信心和乐观。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下半叶以来,艺术与非艺术的对立消失,艺术进入完全的多元主义时期。丹托断定当一切都成为艺术,艺术的本质丧失,艺术就已经终结。但是当人们的生活经验变成历史,并获得了与生活不同的时空或属性形式时,就历史地演变为艺术:艺术就是形式化了的历史;艺术与历史的界限只在于有无形式性,艺术不会终结。一个艺术哲学史家最终放弃了历史。  相似文献   

15.
虚拟现实作为当下的一种高端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在探寻建构适于老年人的虚拟现实娱乐系统的过程中,庄子的“坐忘”和马哈礼师的“超觉静坐”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坐忘和超觉静坐所具备的身心效应是一种潜入内在的生命表征,这与虚拟现实所带来的身心沉浸状态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它们这种内在的相关性给予我们勇气和力量去构想一种坐忘式的虚拟现实娱乐系统,它是面向老年人的,并且具有激发创造力、激活潜能、促进健康等效能。那么,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日益加快的现实背景下,此种探讨应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现实的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起点),是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中的一个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现实的人在本质上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它是自然存在物,也是实践存在物,更是社会存在物。马克思通过研究现实的人,以关注现实人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人的现实的时代遭遇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科技,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等方面。在当下,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为破解人的时代遭遇指明了现实归途:构建生态文明、倡导人文关怀、实现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7.
实在论的发展蕴含从本体实在、建构实在、虚拟实在的逻辑过程。虚拟实在虽为技术发展的产物,却内在的蕴含着复杂的哲学意义。虚拟实在的哲学意义为实在论争论提供了新的思想源泉,因其意义在于消解了主客之分和内在实在与外在实在之分,彰显虚拟实在的创造性、过程性本质。  相似文献   

18.
实在论是一切形而上学之基础,依据对实在的不同理解,可区分为内在实在与外在实在。这一区分的意义在于梳理实在概念的多层次性和复杂性,从而起到为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清理地基的作用。在梳理的过程中,哲学对实在的理解显示出从外在实在到内在实在,再到过程实在的逻辑过程。  相似文献   

19.
《资本论》之所以能够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规律 ,就在于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的运用。《资本论》研究方法体系的最大特色就是客观逻辑 (关于客观对象自身发展辩证法的思想形式 )和主观逻辑 (关于思维自身的辩证法的思想形式 )的统一 ,马克思将辩证法作为其逻辑和认识论的灵魂 ,将这一方法应用于对一种具体的社会形态 (资本主义社会 )和一门具体科学 (政治经济学 )的研究 ,不仅使辩证法哲学得到充分而严格的验证 ,而且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哲学与现实世界关系紧密 ,从哲学史来看 ,无论哲学问题如何超越 ,都必须立足于现实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真正现实的哲学。当今世界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迫切要求哲学去研究 ,这是当代哲学的历史使命。现代哲学也只有立足于现实 ,才能得到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