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框架下考察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本文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建筑理论为例,通过对建筑艺术与社会现实之间复杂关系的反思,提出建筑艺术在反映社会现实时受制于意识形态的强大力量.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建筑理论的发展历程证明,无论是在苏联还是中国,植根于社会现实之中的意识形态的开放与专制,极大地影响着建筑艺术的繁荣与衰落.  相似文献   

2.
"异化"既是卢卡奇人道主义批判理论的重要范畴,也是其艺术理论的核心话语,从这一范畴出发,卢卡奇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艺术现实进行了极具深刻性的批判,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异化理论。卢卡奇的艺术异化理论其后成为"法兰克福"学派艺术观念的直接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艺术理论是古代艺术家和文人士大夫对艺术创作、艺术批评和艺术鉴赏,乃至艺术史研究的理论总结。对其"当代性"意义阐释,就是对相传数千年传统学术观在当下价值的基本估计。从现实角度来说,"当代性"符合古典艺术理论探究的宗旨,即在新语境、新思维、新方法的作用之下,让古典艺术理论与"当代性"的关联度提升,这符合理论发展的需要。1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但"以人为本"究竟何以可能、何以由空想跨越到现实,这并不是不证自明的问题。"以人为本"在中西历史文化长河中思想丰富源远流长,却由于理论本身的缺陷停留于空想;马克思主义的人学革命,克服了以往一切人学理论的缺陷,使"以人为本"超越空想,立足科学,成为现实的可能;当代中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以人为本"回归现实,直面生活,正在实现由可能到现实的跨越。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爱因汉姆电影理论中的"完整电影"不可能成为艺术的论断和电影的事实发展之间产生的悖谬进行分析和求解.主要从两方面对爱因汉姆的理论进行论述:一、以格式塔心理学理论为出发点,运用完型理论,将电影纳于传统艺术的框架,在与戏剧、绘画等传统艺术的比较中,得出电影作为艺术是因为其不能完美地重现现实.二、对爱因汉姆完整电影不是艺术的观点进行梳理和分析,结合爱因汉姆时代电影创作的技术现状,指出运用完型理论分析完整电影能否成为艺术有其局限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6.
中国第二代电影导演的艺术贡献突出体现在:他们以"凝视现实"、"抓住现实"、"描画出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真实",确立了中国电影的现实品格;以影像叙事艺术创造和电影表现的独特性,确立了中国电影的审美品格;以直面人生的艺术精神、真实性的美学原则和客观写实的表现手法,确立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美学形态;以在民族性格刻画中去挖掘民族现实内涵、从民族欣赏趣味着眼去结构叙事、将民族艺术美学融入镜头影像等探索,确立了中国民族电影的艺术追求。由此也就决定了第二代导演在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作为科学的建筑哲学回答了传统建筑学的一系列重大疑难理论问题揭示了中国现实中"建筑"一词的确切概念及其所概括和穷尽的"建筑领域三范畴";披露了建筑的第一本质和根本特征及其二者之绝对性;发现并论断了建筑的三大普遍永恒规律及其辩证互动机制,阐释了形式与内容、"风水"与建筑、传统与创新、一元与多元等相关疑难理论问题,提出了"形式链"新概念和"形式主义相对性"等新原理;指出了"建筑艺术"与"建筑是艺术"、"纯粹艺术"与"实用艺术"这两对概念各自间的原则分野,在确证"建筑艺术"的同时,否证了"建筑是艺术"这一非科学的传统说法;论证了建筑与城市互为依存与制约的根本关系,指出了现代大城市建筑向"第三度"进军的无可争议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以"明刑弼教"思想的渊源,宋代朱熹对"明刑弼教"思想的创新阐释,明代初期"明刑弼教"思想的现实应用和明代中叶丘浚对"明刑弼教"思想现实应用的理论纠偏为线索,通过典型思想的分析,揭示了思想在理论和现实两个维度的交错中不断随着时代向前推进的发展历程,反映了理论与现实间的复杂关联.  相似文献   

9.
"风景如画"是一个人为生产的概念。它已涉及园艺、绘画、文学、戏剧布景等诸多领域,有一个从概念到艺术实践、现实体验,再到艺术实践的过程。"如画"既受市场经济活动的影响,又是带有政治意味的"如画"运动所致,更是"如画"理论家将其作为"时尚"予以制造,并为其立法的结果。"如画"在理论和实践的拓展充分揭橥了"风景如画"的意识形态本质。  相似文献   

10.
"人人合唱"从而使"音乐属于每一人",已是得到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普及音乐的教育理论.合唱艺术能在音乐教育中有如此重要作用与影响力,是由其自身具有的独特性与包容性所决定的.所谓"独特性"是指合唱艺术在文化和音乐知识上的综合性;所谓"包容性"是指合唱艺术较之其它音乐艺术门类对参与者宽容的开放性.由于经济、历史等原因,我国目前音乐普及率还很低,推广合唱艺术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我们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还应以发展的眼光正确理解"人人合唱"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1.
已有虚拟财产法律学说讨论的主要问题是,"虚拟财产"是否具有财产性。对此,虚拟财产法律学说呈现出学说上的多歧样态。这些学说并未清晰地阐述"虚拟财产"之社会实然、有效规则及联结两者的证成理由,反而借助抽象的法律术语,将与"虚拟财产"相关的利益倾向,隐藏于研究路径的抽象论争、社会实然的选择性描述、既存规则或判例的引申性解释之中。在描述实然规则的意义上,"虚拟财产"相关的现存规则不具有财产性;"‘虚拟财产’是否具有财产性"这一问题的误导性作用大于其引导性作用。在寻求应然规则的意义上,虚拟财产法律学说可以财产理念为基础进行论证,但应结合具体的社会实然进行更为深入的精细化、类型化研究。  相似文献   

12.
劳动价值论分歧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价值论百年争论源于两方面:抽象劳动、价值等概念的不可测度性;经典作家对劳动二重性原理只给出了界定,而未给出严密论证。上述问题导致了中国学术界关于商品价值源泉的重大分歧,也导致了劳动价值论与我国现行分配制度的抵牾。归复经济学的实证性和马克思价值源泉的"社会关系说",劳动创造的"价值"应定位在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两方面。在这一理论架构中,不仅价值创造与财富创造、财富分配正相关,而且理论与现实的抵牾也将得到消除。  相似文献   

13.
加入WTO,不仅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带来积极影响,而且也将产生一些负面作用.入世后,应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对策措施,诸如:深化制度、体制、组织、人事、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改革,清除横亘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体制障碍、制度障碍、政策障碍及法规障碍等;完善人力资源开发的激励机制;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优惠政策,吸引招览国外人才来中国工作,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批判吸收黑格尔“抽象的精神的人”和费尔巴哈“抽象的自然的人”的基础上提出了“现实的人”这一范畴。“现实的人”作为历史范畴,至少包括实践性、社会性、自然性、精神性、历史性等特征。它既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及共产主义学说的前提和落脚点,同时也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基石,体现了人类社会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的有机统一。对马克思“现实的人”的探讨,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与马克思实践辩证法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马克思实践辩证法的理论实质——实践性、革命性与创造性,也就是从唯物性、否定性、推动性与历史性等角度对实践辩证法作具体的阐述;其根本的立足点始终根植于现实的实践活动本质,即通过对实践辩证法理论实质的考察,来揭示在历史的全部社会生活矛盾运动及其发展规律之中产生出新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16.
曹洪军  王霞 《东方论坛》2003,(1):115-119
产业选择是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重点内容 ,也是影响对外直接投资决策和效果的主要因素。本文从理论、经验和实际的三维视角对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与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密切相联系,马克思主义文风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中国的民族形式结合起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学风与马克思主义革命文风的辨证统一,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的必要条件;是整顿党风、增强共产党员党性的重要保证;是建设科学化、民族化、大众化的新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8.
人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人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中,力求将自己塑造成完美的主宰,而理想的理论述求总是跟现实的实践体现发生着激烈的对抗,于是对现实的不满便由于反思性的思考而上升为理论上对完美人格的理论论证。以求在理论和实践的二元对立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从理论与实践的二元对立中对如何塑造完美人格作一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制由理论前提、国情基础、文化基因、实践源泉、思想主线、逻辑主题、价值取向、实现主体等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诸要素构成,它们互为条件、协同作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科学准确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制与基本规律,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先秦儒家在创造性地阐释礼乐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针对“礼崩乐坏”的现实困境,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方案。他们所追求的和谐社会是一种与人性培育紧相关联的礼制秩序和礼乐文明,它兼具等级划分和仁爱互助的两种功能,其实现的关键在于作为政治中人的“君子”必须“克己复礼”。这与当代中国所追求的法治文明与和谐社会有着本质性的区别,但它仍能给予当代人们以重要的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