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华初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1):58-61
平等、自由而开放的对话是解释者在哲学解释学实践活动中的一种基本方法。对于北关牧师与信众及社区之间对话的解释和分析表明,特定情境中的对话可能发生意义的漂移,而教会神学是驱动这种对话独白化的原因;对法律解释和中国古典解释的实践也表明占主导地位的、倾向权威的意识可使对话变成权威的独白。解释者被结构性地规定了语言性,所以读者与作者、解释者与文本以及解释者之间的对话辩证法是解释者在实践中达到视界融合的主要通道。 相似文献
2.
王永杰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4):124-132
中国的法制宣传在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中,无疑承担着启蒙民众的重任。然而,目前的法制宣传出现了形式单一、内容强硬等弊端,官方的语言、民众的意见和法学家的观点并未形成交流与互动。由于中国漫长的社会传统和不甚得当的法制宣传方式,中国的法制宣传偏离启蒙的轨道。这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以往法制宣传以"独语"为核心特征的传统模式,建立以对话为核心特征的新模式。法律固然是一种命令,但也是一种理性的对话。这一对话,贯穿于立法、司法、执法和法律生活的全部过程。在建立公民社会的转型时期,中国法制宣传的关键任务是提高法律素质,增强权利意识,培养法律意识,建立对法律的信心。 相似文献
3.
付威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8(5)
马克思实践辩证法是对传统辩证法的批判即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在抽象的理论层面完成了辩证法的精神性的运动.然而,这种运动是对现存事物的维护.马克思实践辩证法正是切入现实之中,对现实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批判,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是以解构性为基础的辩证法,他以“否定的”批判性将马克思对于社会制度的现实批判转向对文化的现实批判,从这一角度来看,马克思是阿多诺辩证法的过渡和历史逻辑发展的一个理论环节. 相似文献
4.
谷野平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162-164
在对小说《恐惧》文本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主人公反英雄教师琼斯与学生之间的受虐与施虐的关系,指出霍克斯在最后的创作阶段中,建构后现代主义小说人物受虐和施虐的文本范式,也反映了霍克斯向现实主义创作的转向,从而达到文本的终极关怀,展示了后现代美国社会生活中人的尴尬的、令人恐惧的生存状态,同时也达到了文本世界中的受虐与施虐和现实生活中的受虐与施虐的对话之目的。 相似文献
5.
张军华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在西方美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美学探寻始终附属于哲学认识论的发展。但从本体论的意义而言,审美活动乃是人类对其自身诗意居住的深切关注。而人类主体既是能动性的又是受动性的,所以,其审美活动必定是处于个体心理结构、社会──历史关系与生命意义体验三向维度的交互作用中实现的。换言之,在考察人类审美活动时,必须将审美的个体性,现实性与超越性结合起来,唯如此,短暂者才能够立足于大地把握那世界与天空。 相似文献
6.
郭西安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42-53
全球化时代汉学话语的核心特征突出表现为语文学根基、比较性视野和自反性省思三方面,学者不再把汉学仅仅作为一种对他者时空产生知识治理兴趣的“异托邦”研究,而是将其想象成一个真正的国际领域,使其处于古今中西多学科、多视野、多语境的交汇处。柯马丁等汉学家的工作是这类研究实践的代表,“表演”与“阐释”便是其借以反思传统文本性与文本研究的典型入径,由此从观念与方法论的层面开拓和更新了早期中国文本文化实践的分析场域。与当代汉学开展有效的批判性对话,需要充分把握其所依凭的潜文本与参照系,理解其问题意识、话语资源和表述方式,体认汉学窗口映射的西学整体知识范式。跨文化对话的建设事业对中西学术共同体提出了双向的挑战和职责诉求。在世界中重访中国古典传统,召唤我们进入包括当代汉学领域在内的多种国际学术协商空间,去开展更扎实和具体的话语对接、转换与形塑工作。 相似文献
7.
谢爱华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2):30-36
科学与宗教关系的三种模式:对抗、分离与融合各自表现了科学与宗教关系的某一个方面,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或隐或显的存在,并发挥各自的作用。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的今天,科学与宗教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学界与宗教界应该摈弃前嫌,坦诚对话,用分离与融合模式化解冲突与对抗,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建立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孙洁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5):48-54
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从根本上说是要从本体论的角度来研究理解的意义并回答"理解何以可能"这一问题。他在对艺术经验进行分析时发现了一种普遍的理解模式,即"游戏—对话",这种模式适用于对世上一切经验的理解。"游戏—对话"这一重要的隐喻可以帮助我们探究解释学的理解与真理的问题。"游戏—对话"可以阐明理解活动所具有的对话性、超主观性、辩证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在他看来,理解是一种游戏,我们的世界经验具有普遍的语言性。我们是在语言的游戏中达到对世界的理解的,真理就产生于自我理解的过程之中。任何一种理解都具有对话的结构,在对话中真理能得以自身显现。解释学经验中具有对话的模式,解释学经验就实现于对话之中。 相似文献
9.
袁瑾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8(1)
20世纪60年代巴赫金创立的狂欢诗学与今天网络时代的文艺现象,尤其是文本创作的嬗变,有着奇妙的契合之处.电脑网络作为未来电子媒介文化时代的主力军,正扮演着传播文艺并使其获得新生的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这一交替更迭的转型时期,赛伯空间里所特有并普遍存在的"对话主义"正在对传统文本进行一场悄然无声的革命,这对于现在和将来文艺发展走向具有重大的前瞻和预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创造出的精神成果。它们在坚定的理想信念、以民为本的价值追求、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等价值维度方面具有的同质性旨趣,使其对话与融合成为可能。当前,加强三者价值维度的对话与融合,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为推进中国共产党的作风建设提供政治资源,为化解现实人们的价值困境提供了新思考。因此,要深入挖掘它们的价值共性,创造对话与融合的主观条件;打造研究平台,创造对话与融合的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11.
季塞南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7,23(2):107-110
伴随着初中及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陆续颁布,对话逐步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对话引入阅读教学中,倡导师生,生生之间围绕文本展开多重对话。在这多重对话活动中,应该说师生与文本对话是核心,是实现阅读教学对话的前提,接受美学、哲学解释学也为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本文对师生与文本对话做了明确的界定和具体的论述,并提出了较为详尽的对话策略。 相似文献
12.
师生关系新视野——平等·对话·沟通·理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德建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1):84-88
师生关系在教育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传统师生关系的基础——二元对立的哲学认识论根源着手 ,剖析了传统师生关系的特征及局限 ;并在现代哲学和各种文化思潮如解释学、现象学、后现代主义思潮、人本主义思潮的启示中寻找师生关系的新视野 ,从而建构平等、对话、沟通、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3.
孙旭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8-11,15
先秦《春秋公羊传》、《庄子》、《天问》三部典籍,蕴涵丰富而被长期忽略的“问答”形态。作为重要的思想对话方式和意义生成途径,“问答”在其意义体系建构、意义生成状态等多方面存在思想视域的差异,显示出其各不相同的文化内涵。对“问答”形态时间观念的分析,是理解其差别的关键。关键词:“问答”形态;意义体系;思想结构;时间观念 相似文献
14.
卢小惠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42-44
借助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从一种新的视角对《西游记》进行了解析,颠覆了传统的思维模式,将高贵与卑下、神圣与滑稽、高雅与粗俗、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等相互接近或融为一体,打破界限、填平鸿沟,使各种语言众声喧哗、平等对话,表明狂欢小说的未完成性、开放性和多义性。在此基础上从狂欢化的精神基质、结构形态和民俗学上的意义等方面探讨了《西游记》的狂欢意识。 相似文献
15.
胡长栓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3):81-86
哲学基本问题的经典意义,从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两个方面把哲学家及其哲学分别划分为唯物论与唯心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从而试图完成对全部哲学的说明,但怀疑论独立存在的事实表明哲学基本问题的经典意义错误理解了怀疑论本身,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把怀疑论看成不可知论,从而并不能图示哲学的全部图景,这就要求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必须进行新认识,这种新认识以对怀疑论独立存在事实的认真分析为基础而成为怀疑论之存在合理性的根据. 相似文献
16.
刘华军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9):15-16
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实现从独白式教学向对话式教学转变。对话式教学体现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师生共同研究和教学相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艳秋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9(2):31-35
伽达默尔对于真理问题的探讨 ,在理解的本体论论域内 ,可以看成是对“真理何以可能”的回答。伽氏悬置真理存在问题 ,以海德格尔关于该问题的存在论结论为起点思考获致真理的可能性 ;其真理观意在超越传统的真理概念和方法 ,通过“视域融合” ,揭示出在理解中走向真理的道路 ,并用理解的语言性规定了真理的界限。伽达默尔理论的顺理成章的结论是 ,我们不会有关于世界的真理。他否认世界可以对象化 ,但其结论与怀疑论无关 相似文献
18.
刘述先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2(2):14-18
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倡导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对话,这种宽容的文化精神尤应在今天的青少年教育中加以提倡,只有鼓励不同精神和文化传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对话,建立世界伦理,促成全球意识的觉醒,才能面对新世纪的挑战,不至于让地球村沦于毁灭的命运。 相似文献
19.
关于"更好地理解"——以施莱尔马赫和伽达默尔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毓章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1)
施莱尔马赫提出解释学的任务是与文本的作者一样好甚至比他更好地理解他的话语。为此他主张通过"重构"使解释者与原作者处于同一层次,从而把握作者无意识保留的东西。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总是相互理解。他以解释学的处境、视域的融合阐明了解释者对文本的理解问题,提出与其说更好地理解,不如说不同理解。然而,既然在视域的融合中,解释者的视域起决定性作用,那一切理解也就是当代理解。 相似文献
20.
靳利华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1):20-24
东北亚地区是世界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但众多的区域纷争与矛盾给东北亚区域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困扰。对话与合作机制是一种具有灵活、务实、协调等特性的国际制度,它对东北亚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东北亚区域在构建这种机制中存在着可行性,应该遵循平等互利、政治互信、求同存异、区域认同等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