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消费与文化发展的走向是关系我国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的重要议题。目前,我国文化消费和发展的走向日渐呈现大众化的趋势,学术界对于文化消费和文化发展的大众化一直进行着争论。一种观点从资本主义文化产业对文化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出发批判大众文化消费,另一种观点则主张社会大众在文化消费中的主观能动性,并据此支持文化消费的大众化。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特殊性,使得我国文化消费和文化发展的大众化走向成为一条正确路径。我国的文化消费与文化发展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导向,以人民精神需求为基础,以"文化自觉"为原则,以多元融合、综合创新为途径的大众化走向。  相似文献   

2.
论文化消费增长与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东生 《东岳论丛》2011,32(5):105-107
我国的文化消费和文化产业,近年来呈现出互动发展的良好趋势。文化消费增长和不断发展,成为拉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将助推文化产业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政策的不断深入和完善,为文化消费和文化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文化产业将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和趋势;文化产业并购重组不断涌现,将出现一批较大规模的文化类企业引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随着文化消费的不断升级,文化产业将呈现出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等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从文化消费需求现状的分析入手,进而探析了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我国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内涵和模式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当前西方发达国家主导国际文化贸易市场的格局没有改变,我国文化服务贸易仍存在较大逆差,文化"走出去"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在《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加快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本文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内涵与现状进行了创新解读,提出"走出去"战略的本质是在继续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使文化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转变以往吸收多而输出少的局面,形成双向、均衡交流和传播的新格局。与此同时,本文总结分析了"十一五"以来我国文化"走出去"的模式和途径,将其概括为一种"政府扶持、企业运营、银企合作、利用和建设国际化流通渠道与传播平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化模式。鉴于我国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发展的赶超型和后发型特点,本文强调在"十二五"的后金融危机时期,应当进一步创新有利于文化产业、文化贸易发展的体制机制、传播方式和公共政策,兼顾内需、外需两个市场,发展和完善各类行之有效的运营模式,通过政策扶持、文化创新和资源整合,在提升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文化"走出去"方面取得更大成效。  相似文献   

5.
我国文化品牌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品牌,体现了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文化品牌的不断涌现,表明我国文化产业已进入快速增长期。检视我国几大文化产业类别的品牌发展状况,可以从中看到我国文化产业的品牌化业绩,也看出其中潜在的发展困境。面对文化品牌的现状与问题,需要探寻针对性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公民文化权利与文化事业立法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锋 《齐鲁学刊》2013,(4):67-70
我国现有文化事业立法重"管理"轻"服务"、重"义务"轻"权利"的特点,严重阻碍了中央提出的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公共文化发展目标的实现。建设和完善我国文化事业立法体系,要确立尊重和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新思路,其立法价值取向应当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明确国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中的职责和义务,充分尊重和保障公民的文化权利,不断加大公共文化产品的财政投入。同时,建设和完善文化事业立法体系,要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适应实施国家文化强国战略,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的新需要。  相似文献   

7.
从文化企业视角看我国文化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企业在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中处于微观主体地位.人们在对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中,更多的侧重于宏观分析,而较少注意到微观层面.文章从文化企业视角剖析我国文化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矛盾,分析了我国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与我国文化企业制度、文化企业行为以及文化企业生产要素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十三五"时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时期,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对于落实"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至为关键,是打造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题中之义。本文采用PEST和SWOT模型分析我国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和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国际竞争力态势,全面把握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现状,进而建立了综合PEST和SWOT分析框架之战略矩阵,并提出了关键对策要点。  相似文献   

9.
"文化资本"是指一定的文化资源可以通过社会权力结构与经济资本进行互相转换,"社会权力结构"是这种转换的枢纽。布尔迪厄的社会学主要批判了其中由资本所主导的权力关系。文化资本在当代的文化产业发展中具有积极意义。由于文化产业发展必须依赖于创意产业的优先发展,而在现代社会中启发创意的社会机制是当代艺术,所以,当代艺术、创意生产与文化产业有着必然的联系。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要积极改变艺术生产的传统模式,实现艺术生产方式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0.
在文化产业已经成为21世纪"朝阳产业"的今天,文化中介组织是保证文化产业高效有序运转的重要支持系统。当前应明确我国发展文化中介组织的必要性,大量高水平的文化中介组织以及经济人的出现,是促进文化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同时又要厘清体制转型中文化中介组织的发展现状。文章提出了发展与完善文化中介组织的环境对策。  相似文献   

11.
我国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战略部署的出台,意味着我国文化改革与发展进入到新的战略发展阶段。在文化强国战略的总体布局下,文化产业在提升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方面将发挥日益重要的战略支点作用,对国家亦会产生一系列特殊性的政策要求。围绕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将会呈现出一系列新的政策趋势。  相似文献   

12.
刘习根 《南方论刊》2013,(11):55-57
文化生产力包括文化的产业化和文化对社会生产的推动作用。肇庆在"文化强市"理念的指导下,把文化当作生产力的一个重要部分来发展,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完善肇庆文化发展的策略主要包括:注意区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各自的发展战略,使其协调发展;创新肇庆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提高其经济效益;创新肇庆文化发展的投资渠道,完善肇庆文化从业人员的培养和引进政策。  相似文献   

13.
"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提出,确立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研究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现存问题、探索解决对策及发展路径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落实便民优惠政策,发挥政府调控职能;弘扬传统文化,适应现代文明建设;加强道德建设,提高民众文化素养,实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健全文化市场,扩大文化消费能力;发展科学技术,提高文化产业动力;鼓励企业创新,注重文化创意产业,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能够有机结合、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了和谐文化的内涵、结构及其功能,分析了我国和谐文化建设中面临的困境,并针对和谐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和谐文化的建设必须在科学发展现的指引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文化的"一元化"与"多元化"的和谐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积极借鉴世界的文明成果等对策.  相似文献   

15.
鲁力 《船山学刊》2016,(4):104-110
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需要科学地对待传统文化,促进其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与时代发展相一致,与实践要求相结合。从时间的维度要求坚持古为今用原则,从空间的维度要求坚持中西互补原则,从发展的维度要求坚持推陈出新原则,从主体性的维度要求坚持去伪存真的原则。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多管齐下,采用多种途径。学校教育是根本途径,要建立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活动体系和传统文化学科制度体系。理论创造是关键途径,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综合创新。文化产业是基本途径,重视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完善传统文化产业政策。  相似文献   

16.
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概念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世忠 《兰州学刊》2008,(8):162-164
对文化创意产业(或日创意产业)应作出如下定义:依靠个人的知识、智慧、技能、灵感、天赋,通过科技与艺术这两大手段,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重构、嫁接和提升并与其他产业融合生产出具有文化艺术元素的高附加值的产品与服务,以满足人类感性需要和理性精神需求的产业。我国文化产业与西方文化产业意义不同,在内涵与外延上,(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产业、文化事业之间既有区别又有交叉与重叠。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文化产业(即:我国的文化产业)+设计产业+体验产业+旅游业。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规划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的同时 ,突出强调了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再一次在党的纲领性文件中确立了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明确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产业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从我国实际出发 ,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发展壮大我国文化产业 ,推动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鲜明时代精神的中华民族社会主义新文化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18.
刘宁宁 《理论界》2013,(6):37-39
文化认同和文化产业是相辅相承的关系,文化认同规定了文化产业的民族特质,文化认同对文化产业的开放发展具有莫大的影响,文化认同对文化产业创新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文化和科技融合已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导模式和战略方向。科技与文化的本体形态相融合,两者交叉、渗透、重组并最终融为一体,从而更新了文化的技术形态,改变了文化的经济形态,催生了新的文化产业形态。文化科技融合以技术扩散、价值链提升和利益协同作用于文化产业。融合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主要是以要素融合为前提提升文化产业的技术水平,以产品融合为核心扩展文化经营活动的范围,以市场融合为动力创造新的文化消费需求,以制度融合为保障,促进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化外交是当前我国构建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依托所在。文化外交可以服务于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以及助推中国梦的早日实现。新形势下,我国开展文化外交面临着:"西强我弱"的文化交流格局、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不足、参与主体单一等严峻的现实问题,但也存在着社会日益文化自觉、文化全球化、现代互联网与传媒技术等带来的难得的发展机遇。为此,提出了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精品、搭建文化高地、让世界消费中国文化的中国文化外交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