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式财政分权在成功地为地方财政松绑的同时,也造成了我国政府治理的"事权属地化".各级政府财力事权不匹配,直接导致了我国地方财政实践中存在财力-事权倒挂现象.根据事权来源不同,事权可划分为显性(法定)事权和隐性(委托性)事权,而结合地方财力是否具有自主性,地方政府财力事权关系理论上存在压力模式、匹配模式和自主模式三大类.地方政府财力事权关系的理论类型划分,旨在为进一步促进国家职能在地方落实,建立科学合理的地方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试论财政分权中制度供给的关键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论大国还是小国,联邦制国家还是单一制国家,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财政权的分配问题是和平时期最重要的权力分配之一。财权、财力在各级政府间的分配量度,直接关系到中央、地方政府各自利益的满足程度或实现程度。我国的财政分权实践已历尽二十余年,如何建立规范财政分权制度以调动中央与地方的积极性是完善我国财政分权的关键所在。笔者在分析了我国财政分权制度设计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制度设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与经济体制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相适应,我国的财政体制也逐步由集权型向分权型演进。这种演进受到垂直的政治管理体制的约束,由此形成了具有经济分权和政治集权二维属性的中国式财政分权体制,它赋予了地方政府特有的双重激励即财政激励和政治激励,促使地方政府为促进经济增长而展开激烈的标尺竞争。本文试图对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竞争的激励机制给与理论和经验的系统解释,并揭示其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地方高等教育面临投入严重不足的局面,这与我国财政分权体制本身的固有缺陷、地方经济发展的速度跟不上地方高等教育规模迅速发展的步伐、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在财政投资的方向上的博弈等因素息息相关,对此,应从改进分权体制、提高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扶持力度、拓展地方高等教育的融资渠道等方面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们对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问题研究所取得的结果大相径庭,其中,财政分权指标的选取是其中的主要因素,文章认为,考察政府间财政分权问题应以下级政府行政管辖范围内的财政资源为基础来具体分析上下级政府间如何对其进行分割.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与经济体制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相适应,我国的财政体制也逐步由集权型向分权型演进,同时,这种演进受到垂直的政治管理体制的约束,由此形成了具有经济分权和政治集权二维属性的中国式财政分权体制,激励地方政府相互之间围绕经济增长而展开激烈的财政竞争。其结果扩大了地方政府间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差距,探究其形成机制和差距问题,籍以实现区域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财政分权理论是当前公共财政领域研究的前沿课题。对多级财政体制下政府、政府行为和政策选择问题的研究构成了该理论的核心主题。该理论对地方性公共产品的研究是基于Samuelson-Musgrave公共产品理论对效率问题和公共选择分析范式的对政治程序问题的探讨。新制度财政分权理论以公共选择理论为起点,对财政分权的激励机制设计问题的研究突破了传统分权理论的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整合了财政分权政策制定的规范和实证方法的交易成本政治学构成了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8.
9.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户对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迅速扩张。然而在现行的财政运行机制下,由于县乡基层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对等,转移支付不完善,公共财政资金缺乏有效的监管等原因造成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偏离需求,进而本文探讨了有利于增加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县乡基层财政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的财政逻辑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素坤  张亲培 《河南社会科学》2011,19(2):112-115,219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多元化趋势不能改变政府供给的主体地位,因此,农村财政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制度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特征,其变化的主因主要是由农村财政制度的变迁引起的。农村财政经历了自筹式农村财政、集体提取式农村财政、制度外农村财政和依赖型农村财政四个阶段,然而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仍然存在严重的问题。只有在农村构建完备的公共财政体制,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状况。  相似文献   

11.
通货膨胀作为宏观经济运行的指标之一,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中国式财政分权视角,着重分析中国式财政分权下财政利益与官员晋升对地方政府投资冲动的激励机理以及地方政府投资扩张冲动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并运用1994—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财政利益激励与官员晋升激励催发了地方政府投资扩张冲动,而地方政府投资扩张冲动在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配合下形成了真实的投资需求,进而引发了通货膨胀。最后,提出了通过校正地方政府投资行为进而减少通胀发生频率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从分权有利于效率的增进、遏制政府规模的扩大、政府创新三个方面阐述中央与地方间分权的积极性,并提出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之间分权应遵循的依据:经济效率,财政的资源配置、收人分配和稳定经济三大职能。  相似文献   

13.
由于我国财政分权更多体现委任制的特征,地方政府行为以追求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为核心目标,导致地区间财政收入的竞相竞争,挤占环境规制公共产品的财政支出,造成财政收入与环境规制呈反向替代关系,环境规制失灵。为减少地方政府竞相竞争带来的环境规制失灵,应将环境规制实施方面的财政支出责任转移到较高层级的政府,并对贫困地区实施专项财政转移支付,以推动贫困地区环境规制的实施。  相似文献   

14.
财政分权改革、地方政府行为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我国财政分权改革、地方政府行为和经济增长纳入到一个统一的框架内,试图对我国的经济增长的制度动力做出合理的解释。本文认为,中国的财政分权改革在实现中央和地方政府经济分权的同时,保留了政治上的中央集权。这种独特的财政分权制度事实上导致了我国地方政府之间竞争的加剧,造成了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变化,形成了地方政府"为GDP增长而竞争"的竞争态势。这种竞争态势是构成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之一,但同时也通过对我国地方政府的行为和目标取向的影响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江克忠  夏策敏 《浙江社会科学》2012,(8):25-33,155,156
本文对财政分权背景下我国地方政府预算外收入扩张的原因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发现:地方政府预算外收入与辖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行政事业单位人员规模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预算内财政支出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同时,在预算内财政支出既定时,预算外收入与转移支付规模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了分权改革后地方政府扩张预算外收入一方面在于弥补其财政支出的缺口;另一方面,由于预算外资金的收和支没有完全脱钩,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不彻底性,地方政府追求可自由裁量财政资源最大化的偏好等原因,进一步加剧了预算外收入的扩张。  相似文献   

16.
马雪 《东岳论丛》2012,33(5):136-139
当前,城市非理性扩张,房价不断攀升、土地市场秩序混乱等问题日益凸显,这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土地市场行为.大多数学者在财政分权制度下分析土地问题,通常关注的是地方政府间横向竞争对土地问题的影响.本文关注的是中央与地方纵向财政竞争下的土地问题,地方政府利用信息优势来对分权的边界进行事实上的调整,通过体制外收入扩大了自己的财政份额,来弥补中央政府所确定的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的不利影响,中央政府重新对财政权力进行分配,将非正式资金纳入到国家正规的税收体制中来,使得地方政府进一步寻找新的体制外来源化解中央的压力.正是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财政竞争导致地方政府依赖非正式资金体系来获得可支配收入,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越来越依赖土地财政,土地逐渐成为地方政府获得非正式收入的最重要的渠道,因此引发了一系列土地问题.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竞争是当前严重土地问题的深层次的制度根源.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财政分权与小学义务教育   总被引:74,自引:0,他引:74  
主流的财政分权理论一般认为,通过“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两种机制可以提高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社会福利水平。本文将这一理论应用于1978年以来的财政分权改革与中国小学义务教育的案例,发现财政分权并没有增加小学义务教育的有效供给。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是,西方通行的财政分权促进社会福利水平提高的两种机制在中国并不发挥作用,尤其是人口流动障碍及其地区性差异导致地方政府行为向追求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率的方向转变,导致各地区激烈的财政竞争并相应挤占了义务教育等外部性较强的准公共产品性质的财政支出。本文还发现,财政分权对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它推动了富裕地区的经济增长而抑制了后者。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地方公共产品供给结构还很不合理,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在如火如荼进行,而教育、科学和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明显不足.公共部门尤其是地方政府的行为方式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而这又与中国实行的财政分权式改革以及由此造成的公共品供给激励差异有关.解决以上问题要从完善体制机制入手,变革现有的官员考核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财政分权下地方政府行为的内涵表现为地方政府竞争和地方政府治理两大特征。分权下的地方政府因其产权的缺失及"经济人"的特性,为了争夺资本,扩大投资规模,竞相展开财政竞争,将公共资源优先配置在能带来更多利益的基础设施等经济建设类投资,从而忽视非经济性公共品及公共服务的投资;而为了顺应财政分权改革及地方发展的需要,地方政府为使交易成本最小化,努力改善政府治理结构,提高政府治理水平,从而起到改善非经济性公共品及公共服务供给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地方公债、财政分权与宪政的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面对国内外严峻的金融和经济形势,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其中最为显著的便是中央政府的4万亿投资计划以及地方政府的18万亿配套资金.但地方政府的钱从何来,则是一个非常现实和紧迫的问题.近来,地方公债问题再次被讨论并拟建立由国务院审批、财政部代为发行的地方公债制度.对于存在一定程度财政分权的中国来说,地方政府应享有发行地方公债的权力,基于立法保留原则的限制,该制度应由全国人大通过立法程序建立.事实上,地方公债和分税制是财政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其不但与中央、地方的权限划分有一定的渊源,也关乎我国宪政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