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伦理是"美丽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力量,生态文明是生态伦理的实践升华。当前,"美丽广西"生态文明建设在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生态理论普及度不高、环保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生产生活方式粗放、监管力度不够等问题。因此,必须从提高生态伦理认识、健全环保法律法规、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和加强生态伦理教育等方面,大力推进"美丽广西"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实现“美丽中国”愿景的迫切要求,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建设事业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因此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统筹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根本方法,以创新生态文明理念为先导,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为保障,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美丽中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战略之一,是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中国建设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两者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前提,同样地,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对美丽中国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美丽中国视域下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目标与实现路径,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营造更好的人居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4.
建基于实践之上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历史观,在破解社会历史关系中化解人与自然博弈的非合作特征。这种基于历史视域考量人与生态环境的生态观必然导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诊断与批判,为我们超越生态危机的抽象价值观解决方案提供了全新的立场和境域。顺应我国"十二五"时期绿色发展的"国家需要",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历史维度为基盘,整合和超越西方生态理论厘定的话语模式,构架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理论体系,以夯实"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要真正全面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而生态道德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也是生态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生态德育的外延应扩展到自然界。本文分析了“美丽中国”目标与生态德育的关系,认为“美丽中国”的提出会加快生态德育的发展,生态德育反过来又会促进“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并尝试性地提出了促进生态德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当关注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中国化问题,他们的生态文明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很有指导意义.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的概念,表明我党对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社会主义原则与生态学原则有着高度的契合性.  相似文献   

7.
企业的生态伦理责任代表劳动者个体表达自觉自愿的行为意志。民营企业生态伦理责任的实然困境在于其组织化程度和民主程度不高,并将社会名义作为其生态伦理抉择的平衡点;它在应然意义上主要着力于加强合作建设绿色民营企业,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生态伦理责任意识,引导企业员工接受并践行企业生态价值观,深化民营企业与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合作。  相似文献   

8.
作为彻底的自然主义者,斯宾诺莎在批判基督教传统与笛卡尔实体论的前提下,确立了上帝、实体与自然的"三位一体"自然观,建构了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组成的完整的形而上学体系。斯宾诺莎的自然观是广延与思想的统一,这表明自然界本身就是自己存在的原因,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无论有着什么样的质的差异,都存在于统一的自然界中。在伦理学探究中,从上帝、实体与自然"三位一体"自然观基础出发,为了使人心臻于完善,必须充分了解自然,走出人心对财富、荣誉和感官快乐等外在善的追求,仅在正当、合理的限度内才是获得幸福的手段,而不是幸福本身。只有"人的心灵与整个自然相一致的知识",才能获得最高的幸福。对斯宾诺莎自然观的伦理探析,不只是还原理论本身及其阐释,更是为了促进当代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和谐。目前生态伦理探究处于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对立的"两难选择"胶着状态,使自身理论的整体性无法显现。如何从"两难选择"的僵持状态走向生态伦理观的整合,是自然环境保护理论与实践的内在要求。斯宾诺莎的自然实体论及其幸福伦理观探讨从人与自然主客二分状态走向统一的和谐思想,启发人们重新发现并尊重自然的生态价值,限定人的知性的能力范围,唤醒人们的生态道德意识,规范生态道德行为,因而对关于自然环境保护的生态伦理观研究乃至生态文明建设有某种思想启示。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毫无疑问,群众路线与生态文明建设法制保障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关联,一方面,我们需要将生态文明建设法制观念内化为群众的公共认知,借助社会公众的相互交往与深入沟通,形成福柯意义上的“权力话语”与哈贝马斯意义上的“交往权力”,监督法制之运行.另一方面,若要实现生态文明与环境法制,必须一如既往的坚持群众路线,践行环境民主原则,构建生态环境权利,落实政府安全保障责任,这也是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10.
美丽中国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时代意义的重大实践,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美丽中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目标,开创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牢固生态基础,擘画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图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统筹美丽中国建设全局,提出和践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厚植美丽中国建设理论根基,坚持和发展“生态兴则文明兴”的唯物史观,激发美丽中国建设的历史主动精神;创新和应用“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坚持系统观念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开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境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生态价值观、生态生产力观、生态民生观、绿色发展观,打通了美丽中国建设“两山”生态价值转换通道、拓宽了美丽中国建设的生产力实践空间、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激发了美丽中国建设新动能、拓展了绿色化低碳化高质量发展新空间,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魅力和实践伟力。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身心这四种关系的和谐共生的文明.它蕴含着人尊重自然、管理自然、保护环境等自然道德的根基;人尊重他人、宽容他人、与他人合作等人际伦理要求;社会尊重个人、个人认同接纳并融入社会等社会伦理精神;以及个体自尊、自律等自我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2.
环境伦理教育是针对环境恶化而进行的一种新型德育活动。保护生态环境更自觉、更自然的力量基于伦理,来自对环境伦理的真正体悟。环境伦理教育是有效实施环境教育、提高全民环境道德意识、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美丽中国梦的根本保障。在环境伦理教育实践路径中,要大力倡导绿色创建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创建活动的环境伦理教育合力,构建全方位教育体系,体现政府教育主导作用,推进政府主导环境伦理教育系统化、一体化、网络化和终身化进程;发挥新闻媒体宣传教育功能,营造有利于环保事业发展的舆论氛围,激发公众生态责任和参与意识;完善环境伦理教育运行保障机制,从制度、资金、师资等方面给予保障,确保环境伦理教育实施。  相似文献   

13.
现代教育向着生态责任教育目标发展的趋势已经成为世界教育的共识。《美丽中国语境下的生态责任教育》一书,在建设美丽中国语境下,将中国国学中的生态责任教育理念、科学发展观理念、马克思主义生态理念、西方生态理念融为一体,阐释了中国生态责任教育的基本内涵、价值功能、主要路径、方式方法,分析了提高国民生态责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探析了提高国民生态责任意识的有效途径以及加强生态文化和生态教育建设的目标和路径。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十个坚持”的基本命题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和深厚的哲学意蕴,其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实践论三个基本维度进行思想体系构建。其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为思想原点,解决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的元哲学问题;以生态历史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民生观等为逻辑展开,从文明形态、发展道路、价值立场等方面进行了“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的理论建构;以生态政治领导观、生态系统治理观、生态法治观、生态全民行动观、生态全球共赢观等为方法论指导,回答了“怎么建设生态文明”现实问题,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总的遵循,为建设美丽世界和发展中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5.
对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可以做三个方面的理解,一是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二是持续发展的和谐之美,三是诗意栖居的人文之美。对应于经济建设需要考虑的理念是生态中心主义、可持续发展与"审美世界"的创造。经济建设应当注重三个基本的伦理原则:从人类与自然的空间范畴上考虑的,尊重大自然的内在价值;从当代人与后代人发展的时间范畴上考虑的,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并注重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从人类物质生存与精神追求的存在论意义上考虑的,彰显人的审美需求并以创造"审美世界"为建设者的伦理承当。  相似文献   

16.
生态消费伦理与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要建设生态文明,除了运用经济、法律和政策外,还丛须依靠道德的力量,才能将生态文明的理想性化为现实性,实现人与生态环境的持久和谐.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阐释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的丰富内容、多样化表现形态、鲜明的自身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对当代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文章认为,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中热爱自然、与动植物平等共存的宽广情怀对培育新疆生态意识文明具有感召作用;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中规约权威、普遍约束的实际效果对新疆生态制度文明建设具有借鉴作用;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中有效保护、节制利用自然的宝贵经验对新疆生态行为文明建设具有启迪作用。如能在当代新疆生态文明建设中对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加以继承、吸收、借鉴和洗炼,才能实现其创造性的现代转型和升华。  相似文献   

18.
[摘要]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国家“五位一体”建设高度,并明确提出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美丽中国”诗化愿景。2013年“美丽中国之旅”正式成为我国整体旅游形象,进一步强化了生态文明建设对旅游发展的重要作用。旅游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充分考虑旅游利益相关者各方现实情况,强化生态文明开发观,确保旅游开发合理有序;倡导生态文明消费观,提升旅游者的生态文明意识;树立生态文明认知观,推动利益相关者各方积极参与;形成生态文明利益公平观,实现代内和代际公平。  相似文献   

19.
探讨了儒、道"天人合一"观在生态伦理问题上态度之异同:基于天地生人、万物一体这一共同的根本观念,在人合自然的实践路径上,道家以自然为基点,讲求遵道而行、顺应自然;儒家则主张发挥人的作用力改造自然、人化自然。儒、道还从伦理规范层面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德要求,为当代社会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0.
佛教作为世界观不仅具有诸多的生命真理,更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缘起为本的世界观、无情有性的自然观、众生平等的生命观和追求净土的理想观等等,佛教的这些生态思想呈现为食素、放生、佛化自然等多种多样的实践方式。佛教生态思想及其实践表现对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