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干谒"是我国古代文人士子为寻求入仕门径而向当朝达官显贵或有名望者呈送书信、进献诗文赋作,以求得他们赏识援引、擢拔重用的一种"多为人所笑弄"的不光彩的行为,虽说"干谒"之举不是始于唐代,然至盛唐却大为风行.那时相当一部分诗人都有过这样的行为和经历,就连大诗人李白亦未能幸免,这自然与当时社会、政治、思想文化政策和文人士子普遍的求仕心理有很大的关系.就李白来说,他之所以走上"干谒"之路,除了受当时盛行的"干谒"之风影响外,也与他率性选择、盲目从俗的求仕心态有关.实践证明,"干谒"并未给李白带来功名富贵,而只能让他坐失从政良机.可以说,李白一生的政治悲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率性、盲目的"干谒"活动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西南地域文化对明代四川青神余氏家族文人及其文学创作产生重要影响。青神余氏家族为名门望族,有才之辈多出、文学代际相传,于文学、科考、政治等方面都声望盛隆,在巴蜀乃至全国皆有盛名。西南地域文化丰富了余氏家族文人诗歌创作的题材,深化了诗歌创作的内涵,促进了余氏家族文人气质的形成。余氏家族文人借由诗歌作品记录了西南地区的风俗民情,呈现了西南地区的文化历史,展示了其对西南地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相似文献   

3.
宋代政治斗争剧烈,大批谪宦文人至贬地后身心会经历“恶托邦”的惊恐、“异托邦”的不适和“乌托邦”的诗意栖居三个逐步深化的心理状态的递嬗过程。宋代谪宦文人在心理层面上的此种转变,既是因宋代贬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得到较大改善所致,亦与宋代社会“三教融合”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谪宦文人心态逐渐圆融豁达有关。从“恶托邦”“异托邦”和“乌托邦”三个维度分析宋代谪宦文人持续性的贬地书写,可窥见谪宦文人心态演变的轨迹,并感知其作品所映射出的贬地在宋代国家政治中地位的变迁之势。  相似文献   

4.
从明弘治到正德嘉靖年间,吴中地区文人才子辈出,而徐祯卿、祝允明、文徵明和唐寅作为这一时期的吴中文人的代表,固然具有不同于普通文人的潇洒态度,其功名心的存在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接受儒家传统教育的他们,走仕进道路、参加科举是很自然的选择。但是这种功名心并不强烈,这也契合了当时吴中追求个性、崇尚自由的氛围。  相似文献   

5.
唐末文人顾云两唐书无传,连《唐才子传》也无视之。检视相关材料,见其游宦权门时准备充分,在形象、语言方面表现突出,明显优于同行之罗隐,取得了仕宦先机。他求仕心切,求拔解文心思缜密,干谒文不辞卑微,终以寒素身份四举中第,显示出老道的人生经验。他与杜荀鹤最为相得,杜及第时为时俗非议,自编诗集以求自明;顾云慷慨为其作序,夸大其词,为杜声名计不惜背书。对顾云事迹的探赜,有助于分析更多唐末普通文人个案,从而更为深入地研究唐末文人和文学生态。  相似文献   

6.
宋元之际词人交游唱和之风十分盛行,如前所述,从宋遗民词人交游唱和之风盛行的成因中,可以看出宋元易代之际的某些时代风气、文人心理、生活观念、地域特点、社会审美习俗、文学创作倾向等,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迁谪本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极为普遍的政治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学文化现象。它会带来文学创作题材、风格乃至文学精神等方面的深刻变化。文人士大夫的迁贬客观上也会带来文化的流动,促进异质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8.
五四时期开放的时代氛围,使上层知识分子开始摒弃自戊戌和辛亥以来形成的歧见,在引入西学、营造新文化事业诸领域合作共事,原本属于不同政党系统的人士也加入其中,甚而一度谋划新的政派组合,寻求另类政治格局.蔡元培、梁启超二人关系的发展,突出显现此一时期超党派合作之特有现象.  相似文献   

9.
清初日益严酷的文禁对文化摧残严重,对杜诗学亦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一方面是对学者人身迫害及其著作的禁毁,另一方面文化禁令使得清初形成的文人广泛交流的学术氛围得到压制,日渐残酷文字狱摧残了士人的文化品格,让知识分子在高压政治面前噤若寒蝉,对杜诗的阐释也随之由明末的自由活跃而一归于古板正统。  相似文献   

10.
东晋玄言诗风衰歇的文化考察--以谢混、殷仲文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玄学清谈文化的盛行是东亚玄言诗风形成的主要原因,而时至东晋末。由于门阀政治趋于衰落,造成士族文人心态的微妙变化。从而导致其文化崇尚的改变。政治与文化的双重影响,致使“淡乎寡味”,“辞意夷泰”之玄言诗风呈现出衰歇之势,造就了谢混,殷仲文承先启后的诗坛地位。  相似文献   

11.
宁夏在明代的特殊地位,使得它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获得了大发展,在文学创作方面由于往来文士的介入,同样也得到了很重要的发展.往来文士按照往来缘由大体可分为贬谪流寓、公务途经与为官赴任三类,他们振兴了宁夏边塞诗,组织了文学集团并丰富了唱和诗创作,在艺文类创作上大放异彩.这些特点受到宁夏本地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多样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明政府对宁夏的开发措施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2.
环境心理学主要研究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活动及生产行为等之间的关系。人是环境的一部分,环境决定论、相互作用论和相互渗透论分别解释了人的心理与环境的关系。佛寺选址、佛殿布局和佛像布局的最终意义是为了烘托出佛的威力,使佛在信奉者心中具有高大、威严、慈悲的形象。对信奉者而言,佛寺的一切布局都是外在于他的环境因素,这个外在的环境结合文化因素组成特定的心理场从而影响信奉者的心理和行为;而对佛寺选址、佛殿布局和佛像布局而言,同样也受到建造者社会文化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佛寺建筑布局体现出人的心理与环境关系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3.
唐代的刺史多由科举考试出身的文士担任,文人出刺州郡,不仅是朝野迁转的政治活动,也是文学传播的空间流动行为。因此,有着“文人”和“官员”的双重身份的刺史,与文学的关系可以从刺史在任上的创作,以及刺史对地方文学生态的建构两个方面考察。在刺史的选拔过程中,文学才能是朝廷考虑的要素之一,中央郎官与州郡刺史的交换任职也是唐代官员迁转的重要准则。刺史对地方文学生态的建构作用巨大,首先,刺史在行政过程中,具体地执行国家的文教政策,对地方士子的求学、仕进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直接的决定权。其次,有的刺史本身是成就斐然的文学家,当他们参与到州郡的文学活动时,吸引并凝聚了大批的文士,丰富了地方文坛。第三,作为最高长官的刺史,以诗文吟咏地方州郡的景观风物,宣传了州郡的名声,地域景观藉此完成了经典化、文学化的提升。在塑造地方文学生态的同时,刺史也成就了自身的政绩与文名。   相似文献   

14.
士作为一个并非固止的阶层历来有着士大夫与寒士的朝野分流,这种朝野分流决定了士人社会职事的“志于道”与“游于艺”的分工。诗“穷者而后工”,寒士以其生活际遇的隐幽沉沦而创作了更具生活真实性、更富现实包容量、也更具艺术感染力的诗歌,因而寒士诗歌有着相当重要的文学史意义。本文为清代嘉道时期江南寒士诗群研究系列论文之一,主要从文学生态地理学的角度,论列寒士诗群的地域特征及清代江南寒士的文化性格。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成功学借助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及人们渴望成功的心理需求得以迅速传播。成功学在大学生群体中也广为流传,它帮助大学生在强化目标意识、激发竞争意识及提高心理素质等方面起到积极的正面作用。但成功学也给大学生带来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个人主义作风、错误的成功观、职业观以及个人价值观的偏离等负面影响。教育工作者要将西方成功学融入中国本土的成功学精髓,以学生的幸福为价值诉求,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更真切更实际地多方面引导大学生成长。  相似文献   

16.
古代士人实现自身价值的唯一途径是进入仕途 ,科举考试是唐代士人入仕的途径。但是 ,科考特别是进士科考虽能擢第 ,得官却十分艰难 ,于是由先入幕而后登朝便成了唐代士人求得显达的另一途径。河朔本唐代环境恶劣地区 ,却仍有士人入幕。本文通过对河朔藩镇的纳士状况、河朔藩镇人员构成成分的考察 ,揭示失意士人入幕河朔的无奈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7.
语言的使用机制涉及到复杂的心理、社会以及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尤以心理因素最为明显.为了使会话顺利进行,交流双方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协调.文章主要是从顺应-优选论的角度,来重新解读格莱斯会话理论中所涉及到的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8.
社会认同的区域文化心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社会认同研究都是以Tajfel等人提出的社会认同理论为前提,一般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主要研究内容为民族认同和身份认同。由于社会文化认同是社会认同的核心内容,社会文化认同的形成是以一定的文化为基础,文化的形成因区域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因而文化差异导致的文化心理也是不同的,着重分析了社会认同与区域文化心理的关系。分析认为,决定社会认同能否形成的实质在于区域文化心理差异;文化心理与社会认同之间是双向的相互构建过程,核心是文化认同,实质是区域文化心理差异。  相似文献   

19.
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中主要人物的心理描写细腻而真实,开辟了日本文学心理描写的先河,得到了后世极高的评价。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就《源氏物语》中主要女性人物的心理描写分阶段进行分析归纳,通过寻找其个性差并及昔遍性特征,揭示平安时代一夫多妻制下女性的苦闷和压抑,以期对源氏物语》中女性人物的精神世界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唐大和初至会昌年间,在东都洛阳形成一个以白居易为核心的文人群体,他们交游频繁,诗酒狂放,追步中隐,在生活情趣与创作方面,都表现出闲适的特点。论文试从当时官僚文人普遍的社会心理、职官、园林、洛阳地域个性几方面,分析这一文坛现象之所以在洛阳出现,主要是时代、政治、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