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翻译主要分为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在理解阶段,遇到含义难以把握的词语时,译者通过分析与之相衔接的词项,可推断该词的确切合义.在表达阶段,译者通过重构原文的词汇衔接,可再现原文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2.
1 翻译过程包括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译者的一般工作顺序在前一个阶段是从原文的个别词句到原文的整体信息,在后一个阶段是从原文的整体信息到译文的个别词句。两个阶段的工作顺序既不一致,必然会在译者的思维过程中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特征:第一阶段,译者的思维活动受原文语言材料的引导,很快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材料所载负的信息上,通过原文的具体词句,理解把握原文的意义;第  相似文献   

3.
翻译的过程主要为理解和表达的过程。要正确理解原文的含义或作者的意图, 就得依赖于译者的认知在原文语境中进行判断和推理;恰当表达原文作者的意图, 使译文达到与原文神似与形似的表达效果, 取决于译者对译入语读者的语言和世界知识结构认知程度,因此译者认知能力的培养在翻译实践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复现和同现衔接的识别有助于译者正确理解原文连贯模式,准确传达原文意义。当原文含有连贯作用较明显的词汇衔接链时,应当在目标语组织方式允许的前提下,尽量完好地保留原文的衔接模式,继而实现译文在语义上的连贯。  相似文献   

5.
《论语》英译的各种翻译策略已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但《论语》中投射语言翻译研究还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为此,文章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篇功能分析方法,从主位结构和衔接两方面探讨和比较了《论语》原文及其四个英译本中投射语言语篇意义的实现方式。我们发现,译者在翻译原文投射语言时,采用不同的主位结构及衔接机制,造成译本所表达的语篇意义有所差异。这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译者翻译目的的不同及对原文投射语言语篇意义的理解差异,从而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6.
论文化常识在翻译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虽然译者不能仅凭词典中的释义来确定具体一篇文章中某词的准切意义 ,但是它对译者理解原文仍然有参考的作用。在作翻译工作时 ,不仅要深刻 ,准确理解原文含义 ,还要摆脱原文的束缚 ,然后尽可能在译入语中找到对等词来表达。本文通过对Government一词在不同语境中表达不同所指意义的分析 ,说明了翻译工作的成败 ,不仅依赖于英文功底深厚 ,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译者对英语国家及译入语国家文化常识的了解程度。  相似文献   

7.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分类大致相同,在使用上也有相似之处,但由于两种语言的差异,其衔接手段在各自语篇中的分布情况也存在诸多差异。在译文构建过程中,译者应该灵活处理。若目的语条件许可,应尽可能既传递源语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将原文中的衔接手段移植到译文中去。否则,译者应根据译文的特点,自然贴切地调整和变换衔接手段,为译语读者提供衔接合理、语义连贯的译文。  相似文献   

8.
语篇是翻译的基本单位。构建语篇的两个重要标准是衔接性与连贯性。随着语言研究的重心从句子转移到整个语篇,翻译实践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进而使得译者意识到要对原文有一个较好的理解,就必须将原文语篇看作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以语篇分析理论为翻译过程中的基本立足点,从语篇的衔接性与连贯性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抓住原文的精髓以及作者的真正意图,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风格、言外之意,最终达到准确再现原文语篇交际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翻译理论着眼于将原文看作“绝对标准”,主张译者应竭力摆脱主观性的控制,使译文忠实原文。译者的身份因此被定位为“仆人”。本文借用现代文论的观点讨论了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行为,认为无论在理解还是表达阶段,译者的主观能动参与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在翻译研究中,译者的主体性应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0.
随着语篇翻译研究的不断发展,衔接与连贯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在此试图通过分析徐忠杰的《声声慢》英译本,来说明衔接与连贯的把握在理解原文内涵和产生与原文意境相似的译本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翻译过程中,错误往往出现在词义选择上,汉、藏、英三种语言在互译中就存在词汇偶合、词汇并行、词汇空缺和词汇冲突四大特征。熟知了解这些语义现象并进行对比分析,对于提高翻译能力,增强翻译技巧,使原文与译文等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电影《英雄》的字幕英译为例,拟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译者的主体性。关联理论视翻译为一种涉及人的大脑机制推理的语内或语际间的明示-推理阐释活动,认为译者作为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协调人,要推断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及阅读期待,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成功地完成交际。  相似文献   

13.
蔡元培翻译观的认识论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对蔡元培在《国文学讲义.叙言》中隐含的“译即易”的译学观点进行了诠释。认为翻译过程就是译者主体对于文本客体的认识活动,在这一认识过程中,译者主体的认知结构、价值观念、情感等都对翻译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产生不同的认识结果即不同的译本。但译者主体作用的发挥最终还是要受到文本这个客体和原文本作者这另一主体的制约。文本内容,即原作者的思想仍旧是无法改变的。  相似文献   

14.
诠释学视角中翻译标准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诠释学主要围绕解释过程中涉及到的"作者-文本-读者"之间的关系展开,各个流派强调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从而使翻译研究也经历着一次次视角的转变。从对作者原意的不懈追求到考虑读者的感受,对译者主体性的张扬,之后又落实到文本分析,最为明显的转变体现在对翻译标准的影响上。以作者原意为圭臬的传统"忠实"、"等值"的翻译标准,到崇尚个性差异的多元化标准,翻译标准在一步步走向宽容、多元。  相似文献   

15.
关联理论对翻译实践的影响和作用值得研究。关联翻译理论认为文章语言所提供的交际线索能够引导读者获得交际者的本意,具有凸显语境效果的交际价值。根据这一观点,翻译时尤其是小说翻译必须考虑保留原文中的交际线索,即保留原文的语义、语用、句法、语音等语言表征,从而帮助译文读者推导出原文作者的意图,获得和原文读者相同的阅读感受。基于对《倾城之恋》译作的分析,探讨如何把握好原文的交际线索,以便达到小说翻译意图的合理再现。  相似文献   

16.
拟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探讨译者的主体性;论述了关联理论视翻译为一种涉及人的大脑机制推理的语内或语际间的明示—推理阐释活动;指出译者作为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协调人,要推断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及阅读期待,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成功地完成交际。  相似文献   

17.
当代翻译中的文化研究理论赋予了跨文化交流中的名物传译新的视域,这就是翻译过程中的历史文化语境的转换所形成的历史阐释,作者认为,集中体现于名物传译中的文本与话语的翻译转化中,含有原文语境的新阐释,这种阐释是建立在物质形态上的历史解读,传统的文学翻译研究中忽视这种阐释的价值的错误是建立在自我中心的文化价值观之上的,从跨文化语境解读文本是当代翻译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8.
交际对等,其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和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基础之上的。通过对中国介绍和评论功能对等和交际翻译理论的文章进行分析,可见这两种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趋势,发现两种理论必然会产生交汇点:即交际对等的概念。该概念有其自身的特点及应用范围,并可以在口译领域得到十分重要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译者主体性作为翻译活动得以完成的根本保证,是翻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选取《孙子兵法》翟林奈译本和闵福德译本中的译例,从底本选择、体例编排、文本解读和翻译策略四个方面,试对译者主体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