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豪 《天府新论》2004,(Z2):243-244
关于天人关系或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中国哲学家有一特殊观点,即"天人合一",这是中国人生思想的一个根本观点.在众多的哲人当中,庄子的天人关系思想是独具特色的,在《庄子》中充分地体现出了他的"合人于天"的"天人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2.
庄子“天人合一”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人关系是庄子哲学中的核心论题之一。庄子之天具有多重含义,既有自然之天的含义,也有本然、自然无为之义,还有必然性之义。庄子认为,人与万物本体都是自成一体、浑然不可分的;但是人在物化和纷争中丧失了本性,使心为形所役,被物化了;人们应当体认天道,最终超越现实,实现“逍遥游”,达到“天人合一”。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我们今天仍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以人的主体性为核心的荀子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说存在与思维的关系是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那么天人关系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作为中国哲学发展第一个圆圈的先秦诸子哲学自然也把天人关系作为自己讨论的基本命题。天人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在讨论荀子哲学时,有的同志认为:“当时哲学斗争的—个中心问题,就是天与人的关系问题,亦即是‘天人合一’论还是‘天人相分’论的问题。”有的同志不同意上述观点,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在天与人关系上争论的中心问题是,天是有意志的、人格化了的神,还是无意志的自然,而不是‘天人合一’论与‘天人相分’论之争的问题。”有的同志则明确指出荀子反对‘天人合一”,是以“天人相分”贯穿其整个哲学体系的。诸说都有一定道理,但就先秦诸子特别是荀子天人关系的核心问题而言,我认为既不是“天人相分”与“天人合一”的争论,也不是天是否有意志,更不是反对“天人合一”的,荀子天人观甚而至于整个哲学体系是以“明于天人之分”为出发点,以“制天命而用之”的主体性思想为核心主题,确立以人的主体性为中介的能动的天人合一观,他的自然观、认识论、礼乐论和人性论都是围绕以人的主体性为中介而实现天人合一这个轴心展开的。  相似文献   

4.
近20年关于“天人关系”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的最后 2 0年是中国哲学研究极其繁荣的时期 ,研究成果成批涌现 ,研究热点不断变换 ,但对“天人关系”问题的讨论一直未间断。这 2 0年间在我国发表的关于“天人关系”的论文据不完全统计有近 30 0篇 ,书名中含有“天人合一”或“天人之际”的专著就有 10部 ① 。现从“天人关系”问题内涵及实质、“天人关系”思想的历史发展、历史影响及现实意义等方面对这些研究成果作一概述。一、关于“天人关系”问题内涵及实质的研究  学术界一般把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关系”概括为“天人合一” ,丁守和则明确地把“天人关系”划分为三种 :天人…  相似文献   

5.
天人合一思想是谭嗣同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前期,他接受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元气学说,以“气”作为天人关系的桥梁,实现了天人合一;后期,他接受大量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用“以太”概念改造儒学的核心——仁,再次达到天人合一。谭嗣同说,人在世界上有几件事不...  相似文献   

6.
张德寿 《学术探索》2004,(10):108-111
“天人合一”是极具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思想 ,渗透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在儒学中阐释得最充分、最精致 ,也最具影响力。但儒家的“天人合一”不是针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生态观 ,而是针对道德本原和王权神圣而提出的天人关系思想  相似文献   

7.
天人之学是庄学的精要,齐物论是庄学“别为一宗”(王夫之语)的特色。对庄子的天人合一与万物一齐思想之特旨的理解有偏,乃至影响到对他的自然思想的全面认识,这是在庄学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一种尚未被人们重视的现象。本文试图通过对庄子天人观和齐物论的全面论述,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以就教于同仁。一般说来,离开“道”的范畴无以论庄子,这是不错的,但我们这里还要补充说,不借助“天”的范畴,对庄子的精神实质就无法把握。因为在庄子那里,道论的所有内容及其思维方法,全是通过“天”和“天人关系”的范畴来表述的。庄子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8.
“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讨论的重要问题.中国历代思想家都有丰富的论述和讨论,如北宋思想家邵雍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可见,自古以来中国的思想家都把天人关系作为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作为其一生学问研究生的根本和人生宗旨.在众多的天人关系学说中,孟子最早开创了“尽心---知性---知天”的思维认知模式.孟子这种“天人观”思想影响了后来宋明理学,特别是对心学影响之巨.孟子的天人关系思想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思想上,也即是“天人合德”的思想.通过剖析孟子的天人观,可以了解孟子的天人思想并不是现代理解的所谓生态思想,而是一种人生道德的境界状态.  相似文献   

9.
邵汉明  黎韵 《文史哲》2001,(2):27-29
和谐意识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包涵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和人际关系即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两个方面。关于天人关系的和谐 ,古代先哲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 ,这就是“天人合一” ;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 ,古代先哲又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 ,这就是“中庸”或“中和”。因此 ,人们关于中国文化之和谐意识的阐述和讨论基本上是围绕“天人合一”和“中庸”这两个命题来展开的。一、关于“天人合一”的讨论1 .关于“天人合一”观念的起源、演变及其基本含义。张岱年先生探讨了“天人合一”观念的起源、演变及其基本含义。他认为 ,“天人…  相似文献   

10.
天人合一思想被庄子具体表述为"人与天一",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庄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为培育"生态大我"、"生态平等"等理念提供了思想资源,有助于调和当代生态哲学中人和自然价值的争论.但其在实践层面也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理论上的"曲高和寡"导致其在实践上缺乏可操作性;思想上的消极无为倾向容易导致人们在实践上的无所作为.并且,由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其被赋予了较多的政治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11.
天人范畴是中国哲学的核心范畴,在近年的文化讨论中,有人提出“天人合一”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而关于天人之学的实质,学术界一种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特殊表现形式,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就是围绕天人之辩展开的。还有学者提出“天人合一”的基本涵义是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本文就学术界的流行观点提出不同看法,希望获得读者的指正。  相似文献   

12.
赵凤远 《兰州学刊》2009,(8):36-38,180
与先秦诸子相比,庄子是一个较多谈论天人关系的思想家。他的天人观主要体现在前后保持一贯联系的四个方面:“以天为宗”、“天而不人”、“人与天一”、“无以人灭天”。今天重新审视庄子的天人观,对处于生态危机背景下的我们建设当代生态文明或生态道德、进行审美地生存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王冰 《理论界》2005,(6):73-74
从先秦到近代哲学,中国哲学家们无论怎样的唯物或唯心,几乎都探讨了事物运动发展的“变易”问题;都触摸了“天人关系”的范畴,并从亲和自然的东方哲学思维中,找到“天人合一”的答案。这一切,都与先秦哲学的变易观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关。先秦诸子为中国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和“贵和尚中”的文化模式奠定了先哲基础。  相似文献   

14.
孟子、荀子天人合一理论异同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到孟子得到了比较系统的阐发,荀子在“天人相分”的前提下寻求天人合一的途径,其天人关系仍属于天人合一的范畴。孟子、旬子的天人合一理论涉及到本体论、人性论、修养论等方面的内容,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其天人观的比较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其思想的内在逻辑联系。  相似文献   

15.
乔清举在《文史哲》1999年第 4期撰文认为 ,司马迁“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道出了中国哲学的核心。整个中国哲学 ,都是围绕天人关系展开的 ,古今之变只是天人关系的一个侧面。天人关系是中国人学的本体论基础 ,它说明了人的本性和人所当为。古人论述天人关系 ,有三个层次 :一是天人杂糅 ,天即是神 ,人则是部落成员 ,这是讲人与神的关系 ;其次是天人合一 ,天是价值意义的 ,人是单个的人 ,讲的是人与自身的本性的关系 ;再次是天人相分 ,征服自然和人与自然和谐 ,天是自然 ,人则指整个人类 ,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关系:中国古代人学的…  相似文献   

16.
刘节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天人合一”问题》这篇文章里说:“‘天道’是自然规律,或者说自然法则;‘人道’就是社会规律,或者说人为法则”,“人类如果未能正确认识自然规律,掌握自然规律,人为规律就无法与自然规律相统一”,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以后……才可以得到真正的‘天人合一’。”而“真正的‘天人合一’”,“必须是通过共产主义时代才能真正实现的。”可见刘先生对天人关系的看法,乃是他对“历史的演进过程”的看法。这也就是说,他把中国的历史归之为天与人如何从矛盾到合一的历史。而天与人之所以能够合一,就在于他虚构了这一对阶级社会的既矛盾又统一的所谓  相似文献   

17.
在庄子美学思想中,“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字,不仅体现出其美学思想不同于现代西方主客二分认识论下美学的涵义,而且体现出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中强调“天人合一”、追求“物我两忘”审美境界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8.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实践的一大课题,当人类开始觉醒时,第一个疑问恐怕就是如此“天问”。这是任何人类文化思想所不能不追究的问题。在中国古代,“天人之际”一直是一个根本问题。历代思想家几乎都“欲明天人之际”。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国古代是以“天人关系”来表现的。天人相合是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思想观念。受这一传统思想影响,儒家以其德性的理论倾向,突出表现为“天人合德”的思想观念。如果说道家的“天人合一”要求人道合于天道的话,那么儒家的主张则是以天道合于人道。  相似文献   

19.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区别的明显标志.在中国文化"天人合一"基本精神的分析中,人们常常以儒、道两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主要内容,并特别注重儒家学派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与道家学派庄子的"无以人灭天"的"天人合一"价值义蕴.然而,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与庄子的"无以人灭天"却具有完全不同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内容,它们分别显示了儒道"天人合一"思想根本相反的价值取向和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20.
在天人关系问题上,孟子提出了“天人合一”思想,强调天人之间的和谐与统一;荀子提出了天人相分思想,强调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人对自然的改造与利用。将二者综合起来,为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