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区域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快速减少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利用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从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人口城乡分布三个方面对近60年黑龙江省朝鲜族人口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黑龙江省朝鲜族人口总数呈先增后降的倒"U"形态,人口密度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在保持集中分布"两片三点"总体态势下,呈向各级中心城市集中的向心化特性。人口发展中还存在着人口数量下滑过快、人口分布集聚区萎缩、民族文化传承受阻等诸多问题。据此提出调整人口生育政策、发展民族集聚区经济、建立民族文化乡村、发展民族教育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运用产业-行业人口密度和区位商指标,分析了产业、行业人口省区间和区域间分布现状.中国产业-行业人口分布不但省区间存在显著差异,而且东中西部、南方与北方区域间差异明显;三次产业和16大行业在省区间和区域间差异程度不同.定性和定量探讨影响产业-行业人口分布的因素,认为中国产业-行业人口区域分布差异性是由区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性而导致.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职业人口密度和区位商指标,分析了职业人口在省(市、区)和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研究表明,中国职业人口分布不但省、市、区间存在显著差异,而且东中西部、南方与北方区域间也差异明显,且不同职业人口在省、市、区间和区域间差异程度不同,中国就业人口职业构成性质传统与现代并存.此外,文章定性和定量探讨了影响职业人口分布的因素,认为中国职业人口区域分布差异性是由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性而导致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利用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 (1 990年 )及基于 GIS的人口信息系统 ,通过中国人口密度图 ,论证了我国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并分析了其成因。在此基础上又与 2 0世纪 30年代的人口密度图作了对比 ,进一步探讨了我国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在这段时期内的变化。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是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变化的 ,其中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造成人口聚集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通过构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方法客观评价我国287个市域基本公共服务综合水平,采用基尼系数测度各省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并从供需角度分析了提高我国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总体上看,2011年到2014年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呈不断提升趋势,空间分布与我国人口密度分布"胡焕庸线"大体一致;基本公共服务基尼系数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总体差异程度相对合理,基本保持在0.38左右波动,中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最高,其次是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最低;经济发展水平、地方财政能力以及人口密度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对基本公共服务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东部地区地方财政能力对基  相似文献   

6.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初步结果,中国人口总量仍然较大,但增速明显放缓;中国正经历着深刻的人口转变,今后面临的人口问题将由人口的数量控制为主转变为人口存量、素质、结构和分布的均衡发展为主;同时,经济和社会转型更加剧了当前人口形势的艰巨性和复杂性。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人口转变对世界的影响日益显著。在这一新的人口形势下,进一步统筹人口和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完善现行人口及其公共政策,构建以人口管理为主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最终实现人口的均衡发展,已成为当前中国人口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7.
人口是建立社会与经济之间联系的中介变量,人口空间分布又是全球性问题。当代中国,移民作为城市化的结果,其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在人口、经济和社会互动发展过程中,城市化则是人口城乡和区域空间分布演变的主要内容。在时间层面上,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和演化内生于人口数量和结构转变;在空间视阈下,人口地域分布适宜性包括城乡和区域两方面内容。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总结人口空间分布特征事实,发现时空演化规律具有重要的学术创新和实践指导价值。作为第一人口大国,谋求社会与经济稳定发展是解决人口问题的基础之基础,中国人口与发展再次行至十字路口,人口研究不能刻舟求剑;其不仅是重大学术性命题,更是社会、经济性实践难题。研究分析需要立足中国实情,贯穿全文的逻辑主线是人口转变和空间分布,主题是人口、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目标是建构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人口是建立社会与经济之间联系的中介变量,人口空间分布又是全球性问题。当代中国,移民作为城市化的结果,其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在人口、经济和社会互动发展过程中,城市化则是人口城乡和区域空间分布演变的主要内容。在时间层面上,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和演化内生于人口数量和结构转变;在空间视阈下,人口地域分布适宜性包括城乡和区域两方面内容。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总结人口空间分布特征事实,发现时空演化规律具有重要的学术创新和实践指导价值。作为第一人口大国,谋求社会与经济稳定发展是解决人口问题的基础之基础,中国人口与发展再次行至十字路口,人口研究不能刻舟求剑;其不仅是重大学术性命题,更是社会、经济性实践难题。研究分析需要立足中国实情,贯穿全文的逻辑主线是人口转变和空间分布,主题是人口、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目标是建构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
依托数字普惠金融实现农业"双碳"目标是可行的数字化路径。利用2011-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验证数字普惠金融能否担起农业碳减排"重任"。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降低了农业碳排放强度,具有农业碳减排效应;运用解释变量替代法、面板分位数回归和工具变量法进行估计后,结果依然稳健。数字普惠金融的农业碳减排效应可通过农民创业效应和农业技术进步效应实现,而城镇化发展水平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农业碳减排效应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均具有农业碳减排效应,但效应大小存在差异;相较于"胡焕庸线"以西地区,该线以东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具有农业碳减排效应,侧面反映数字普惠金融的农业碳减排效应还未突破"胡焕庸线";与粮食主产区相比,数字普惠金融在非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碳减排效应更显著。  相似文献   

10.
海南建省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各方面巨大的发展,其人口在新时期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人口总数继续稳定增长,人口结构有了新的变化,人口地区分布也不平衡,为了海南社会经济的全面、均衡、持续发展,海南应制定符合发展战略要求的新的人口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