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于莫言《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代表性小说文本的细读分析,文章认为,莫言的小说创作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与他在写作过程中对于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和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自觉传承存在着内在紧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酒国》是莫言小说中长期被研究界忽视的作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联系作家观念、创作主题和时代背景的前提下,通过对《酒国》进行文本解析,可以看到《酒国》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复杂性、丰富性和多义性。《酒国》是莫言突破自身创作进行实验探索的力作,它包含着莫言对于小说传统、文本叙事以及饮食文化等多方面的思考,在莫言小说创作道路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莫言的小说《蛙》这一标题,依据文本语境具有至少四个义项。“蛙”的多义性主要是由汉语语音联想关系、隐喻性、开放性、互文性等机制促成的。揭示文本多义性是理解小说文本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2012年,乡土文学作家莫言以代表作《蛙》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蛙》以计划生育为题材,以农村为背景,是一个高度隐喻的乡土文学作品。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被广泛地应用于文学作品的创作中。本文以《蛙》为例分析隐喻在表达情感和揭示主题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提到《白狗秋千架》,相关研究者知道这是莫言受《雪国》影响而创作出的短篇小说,却很少有人重视白狗意象在莫言小说动物意象的转折点处所承担的重要作用。白狗意象是莫言小说动物叙事的一个新起点,之后才有《红高粱家族》《生死疲劳》《蛙》等作品对于动物意象的扩展,甚至以动物指代人类进入小说故事、推动情节发展,体现了莫言文学的魔幻主义。在动物意象的创作上,秋田犬的启示意义固然不可忽视,但也不能否认莫言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这是莫言的动物叙事具有批判精神的文学来源,是莫言文学动物叙事的特色。基于川端康成的影响,白狗和秋田犬的意象关联作为其切入口,展示了莫言文学中动物意象从神秘性到魔幻性再到批判性这一流变的具体过程,同时也为解读莫言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中国作家莫言是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 ,一般认为他的创作深受西方现代主义尤其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檀香刑》是莫言的一部新作 ,该作品是对作家早期作品风格的反拨与继承 ,作家早期的创作更多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而自《檀香刑》始 ,作家有意追求自我超越而表现出民族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7.
莫言的《蛙》透过新中国60年的乡村生育史探求“人”的生存本相,塑造了众多底层小人物。在书写他们的命运和遭际的同时,莫言表达了对“人”的探讨,对社会变迁的思考,对民间文化的关注。反观莫言30年的创作,他坚持把小人物置于大历史背景下来探讨人性,思考人生,其书写的发生学机理源于他的人学观、文学观,“恋乡-怨乡”的文化心理与乡土经验。然而,无论是言说苦难的方式还是批判现实的力度,《蛙》中的底层人物书写均在莫氏人物谱系中发生了嬗变,构成其独特性。  相似文献   

8.
苏雪林凭借成名作《绿天》和《棘心》,赢得了"闺秀派女作家"的声誉,运用精神分析学说中"梦文本"与"潜文本"相关理论,指出苏雪林早期散文创作集《绿天》的伪"女性气质"。通过对《棘心》的创作意图、创作手法和美学风格的分析,指出苏雪林早期创作与"闺秀派"不仅相去甚远,而且呈现出阳刚、雄壮之气。  相似文献   

9.
《蛙》是一部讴歌生命的文学奇葩.它以原创、新颖的艺术形式和富有个性化、民族化、大众化的文学语言,成功地创造出万心(姑姑)“这一个”世界文学史上的新的女性典型形象.书信体、小说、话剧三种文体互换、多层次的有机结合,构成了这部长篇小说独特的艺术结构.作品是作家生命的聚光镜,《蛙》的成功标志着莫言在向世界文学峰巅的攀登上又跨...  相似文献   

10.
莫言新作<蛙>以计划生育政策为切人点,以"姑姑"这一传奇人物的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为主线,书写了中国近代生育史的风云变幻.形式上,莫言再创新意,将<蛙>分作五部分,前四部分采用书信体小说叙事,最后以话剧形式升华.小说深刻揭示了现实的残酷与荒诞、人性的可悲与可叹,再次呈现出莫言小说一贯蕴含的救赎情怀与对现实的反思.  相似文献   

11.
莫言的几大长篇力作,从《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一直到《蛙》,在性、爱、食、色的表层符码下,潜藏着一组深层密码,即身体和欲望这两大元素。运用当今席卷欧美的身体研究理论,以《蛙》为例,围绕颠覆传统的身体观、身体的性与性别、身体的隐喻等展开论述,探索《蛙》的当代意义,展示身体在人类社会文化中一直被忽视的根本性地位,揭示莫言小说中"身体"的独特内涵及"身体"表征下的隐喻。  相似文献   

12.
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一发表就受到极大的关注和好评,其丰富的创作手法和复杂的形象意义一直为人们所探讨。试从文学心理学的角度,运用印象批评的方法对文本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莫言的新作《蛙》以计划生育政策为切入点,从其合理性与人权的矛盾中,对一代人为之付出的艰辛与生命存在的艰难进行了客观描述。书中将"姑姑"作为妇产科医生的工作职能和基于人性的自我反省状态做出了深刻的彰显,对在计划生育年代经历过的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的担当作出探析,以便解决当代人在强大的外力与内心欲望之下,该如何面对自己的生存处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小贝 《新天地》2012,(11):30
2012年10月11日,中国作家莫言因其"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莫言代表作有《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酒国》、《生死疲劳》、《蛙》等。中国社科院外文所所长陈众议称赞道:"即使把莫言摆在整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群体中,他都是很突出的,比起前些年一  相似文献   

15.
以巴赫金“复调”理论视之,莫言长篇小说《蛙》的叙事和结构具有“复调式对话”特征,这种叙述方式的选择与莫言对待“现代性”价值的暧昧态度具有内在一致性;也正因为这种叙述方式悬置了价值评判,使莫言未能对历史与生命的撕裂性遭遇作出确定性回答.  相似文献   

16.
文学人类学的核心问题是文学文本与文化文本的复杂关系。本文提出的N级编码理论,兼顾无文字时代的文化大传统与有文字时代的小传统,从文化表述的讨论,引入文化编码的讨论,以鸮女神和蛙女神崇拜的图像叙事为例,将史前期的文物和图像视为一级编码,汉字为二级编码,汉字书写的早期经典为三级编码,此后的相关主题写作,直到莫言的《蛙》,统称N级编码。提示N级编码理论对于打通古今中外文学研究的可操作性,尤其是如何通过新发现的大传统知识,重解小传统的文本。  相似文献   

17.
以莫言的经典力作《蛙》为分析对象,通过计划生育前后事件及主要人物的言行,尤其是姑姑、王肝、秦河等人对待爱情、生命的态度,分析和探讨莫言对爱情、生命乃至人性的深刻认识。认为: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爱情和婚姻被传统和现实隐匿,生命的繁衍异变为生殖的膨胀,主人公们也为此付出了沉痛的生命代价和人性代价。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从文学文本入手,探讨经过修辞移植后的电影文本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特征。笔者以莫言的小说为例,分析了文学文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表现。从小说《白狗秋千架》到电影《暖》两种文本间成功的修辞移植,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大众文化语境对文本修辞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从远古神话到到当代小说,从考古、民俗到文学想象,“蛙”意象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富有变化的过程。文章结合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对莫言长篇小说《蛙》中的“蛙”意象进行深度分析,追溯到“蛙”原型中的“蛙女神”,将其与小说中突出的人物“姑姑”进行对比,揭示这一原型意象的运用对小说文化蕴涵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20.
饥饿与恐惧历来就是作家创作的源泉,只因伴随而来的沉痛、苦难以及现实的挣扎都是对生命的挽歌或者涅槃,《蛙》就是这样一部内容深厚的作品。作家莫言的小说《蛙》立足于我国计划生育的大环境,立足于高密东北乡的计划生育现实,立足于一村一乡的由于计划生育所带来的生命变迁。由底层叙事所衍生出的死亡阴影,由乡村记忆所牵出的动物恐惧,最终都回归于人类深重的自我解构之中,从而使主题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