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8 毫秒
1.
绿色发展是“绿色”和“发展”的辩证统一。“绿色”既是“发展”的方向,也是“发展”的方式。“发展”既是“绿色”的目的,也是“绿色”的保障。而无论“绿色”还是“发展”,都内在地包含着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绿色”不仅仅是保障人类持续发展的手段性条件,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生活方式、价值理念和审美情趣。“发展”不仅仅是单纯的物质财富增长,更是个性自由、生活境界和文明程度的提升。没有深厚的人文根基,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绿色发展。就当代中国而言,一方面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的前提下将人文关怀内蕴于发展规划和制度安排,另一方面必须在整合各种思想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的人文生态教育,努力夯实社会主义绿色发展的人文根基。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在建筑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提出了较系统的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思想体系.传说大禹曾发布禁令,提出了“取之以时”的自然资源利用原则;西周时期,形成了“育养以时,而用之有节”的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制度;唐代进一步形成了较系统的“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自然资源持续利用思想.这些思想观念,曾是保障我国建筑资源、特别是木材资源持续利用的重要人文理念,它对现代发展绿色建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建筑大师贝聿铭曾经说过:“建筑是有生命的,它虽然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蕴含着人文思想。”建筑,体现了人的精神的一种理念和境界,是人类追求精神愉悦的固体延伸,是居住最富生命力的表现。南宁是十分重视建筑艺术与环境生态建设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拥有以南湖风景区、青秀山风景区、邕江为代表的优美的“一湖一山一水”的绿色风景线,曾荣获“联合国(迪拜)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  相似文献   

4.
李宝莲 《社区》2014,(10):61-61
“绿色”概念在德国已深入人心。近年来,一种绿色建筑理念——“绿色屋顶”开始从实验室走进普通的德国社区。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建筑与人文教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古代建筑中蕴涵着深刻的人文教化理念。通过对其中诸如“天一合一”、“礼乐精神”、“适形便生”等精粹思想的抽象及对中西建筑文化差异的比较分析,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外来文化的兼容能力。   相似文献   

6.
正在绿色建筑的推广上,中国各级政府部门身体力行,但进展缓慢。问题是要得到从开发商到业主的广泛认同并不容易。而“花园城市”新加坡在推广“绿色建筑”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它有哪些经验可为中国借鉴呢?新加坡的“城市花园”建设自建国以来,新加坡政府虽然每五至十年修编一次城市建设规划,但始终坚持建设“花园城市”的理念。在修编时,新加坡政府要求按照“可持续发展新加坡”的要求,并充分体现“绿色建筑”、“环保优先”的理念,把全国分为若干个  相似文献   

7.
当前城市环境景观形态关注的几个问题是:理念思路的更新;生态环境的再认识与“绿色城市”目标、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与平衡;大众行为心理规律的探索与尊重;环境景观形态设计研究的细化;环境景观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推动。  相似文献   

8.
绿色图书馆是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它贯彻的是一种科学、健康、创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绿色图书馆建设首先要从建筑做起.绿色建筑在设计上主要包括五个因素:可持续发展、节水、节能、材料选择与室内环境质量.南京工程学院逸夫图书信息中心在选址、造型及色彩、节能、功能区域设置、智能化系统、无障碍设计等方面充分体现了绿色图书馆的理念,达到了人、建筑、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交通运输应以“集约发展、绿色发展、智能发展、安全发展、人文发展”为导向,切实为社会各项事业提供和谐发展的运转环境。这是徐州市交通运输管理处开展工作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0.
“追赶超越”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发展的科学定位和精准把握,是新常态下推动陕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行动纲领。绿色交通是“追赶超越”需要实现的重要目标之一,如何在“追赶超越”中贯彻绿色交通理念及选取何种实施路径,成为陕西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综述“追赶超越”和绿色交通的基础上,梳理了二者的理论内涵及绿色交通的基本原则和构成要素。从政策法规、基础设施、运输结构、智能交通等方面分析了陕西绿色交通的基本现状,总结了陕西在发展绿色交通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陕西在实现“追赶超越”中贯彻绿色交通理念的五条实施路径,为陕西绿色交通发展提供了依据。研究认为,实现绿色交通应遵循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一体化原则;陕西在发展绿色交通中存在着交通运输规划与用地之间矛盾加剧、交通结构比例不协调、居民出行方式多样化、公众参与度较低等问题;陕西可从优化交通运输布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交通结构,加强科技创新、引领绿色理念,构建协同机制、保障交通发展,扩大教育宣传、激发公众参与热情5个方面贯彻绿色交通理念,实现“追赶超越”。  相似文献   

11.
绿色建筑对保护环境安全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全球气候问题层出不穷,环境安全迫在眉睫,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耗能大户、对环境负有重大影响的建筑业,应对以往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绩的黑色作业方式进行改进,在实施绿色作业的同时,不仅增强人们的环境安全意识,更使得环境安全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运行过程中能够落实。为此各国在着眼本国建设时,应以最经济的能耗、最小的环境破坏和最大的利益所得,建设具有民风民情、地域风貌家园的同时,更要兼顾世界的环境安全,以使人类在更长远的将来,共享地球带给人类的福祉。因此扼制人类欲望、遵循生态原则、倡导低碳生活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发展绿色建筑是国家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最为重要的措施之一,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实践,也是推进国家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课题。在全面发展绿色建筑的过程中,很多问题需要从国家法律的高度进行阐释和推进, 从而实现良法善治,并进一步体现社会治理绩效水平。如何正确地认识和理解相关问题,都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绿色建筑的深 入开展。 “无规矩不成方圆”,在现有标准规范的基础上,绿色建筑已有充足的理由走向法治化道路。在治理能力现代化理念 下,探索完善我国绿色建筑政策法规体系的对策与方案,对促进新时期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从而提升社会治理绩效具有重要 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北京市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及其主要问题基础上,设计了"十二五"时期北京市发展绿色建筑的激励政策总体思路与基本框架,并提出了发展绿色建筑的激励政策。研究表明:在绿色建筑发展起步阶段,应对绿色建筑的供给端和消费端进行正向激励,发挥政府在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核心作用;随着绿色建筑的不断发展,应逐步发挥市场在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应逐步降低对绿色建筑的激励力度,运用反向激励扶持绿色建筑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建筑大多数基本上是绿色的,或准绿色的。在古代建筑发展史上形成了“象天法地”“建筑节俭”“因地制宜”“崇尚自然美”和“风水环境意识”等思想观念。总结、继承这份建筑文化遗产,对中国绿色建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智能建筑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过于注重智能化而忽视融入绿色理念的问题,因而智能与绿色建筑一体化发展应是我国智能建筑在新时期发展的战略路径。根据智能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建造特点,可以构建基于建筑生命周期的智能与绿色一体化发展的体系结构。为推动智能绿色一体化发展,应建立统一的管理部门,搭建智能绿色建筑产学研发展平台,制定智能绿色建筑的评定标准。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我国智能建筑发展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智能建筑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过于注重智能化而忽视融入绿色理念的问题,因而智能与绿色建筑一体化发展应是我国智能建筑在新时期发展的战略路径.根据智能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建造特点,可以构建基于建筑生命周期的智能与绿色一体化发展的体系结构.为推动智能绿色一体化发展,应建立统一的管理部门,搭建智能绿色建筑产学研发展平台,制定智能绿色建筑的评定标准.  相似文献   

17.
英国绿色建筑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是发生工业文明负面影响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走在世界前列的国家之一。英国绿色建筑渊源于18世纪崇尚自然的理念和19世纪中叶提出的"绿色精神"。英国绿色建筑建筑大致经历了20世纪60~70年代的理论酝酿时期、20世纪末期的实践探索时期和21世纪以来的初步发展时期。英国较牢固地树立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建立了较完备的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法规政策、注重绿色建筑技术的研发、重视公众参与,引导低碳生活等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以来,可持续发展理论进入第二次飞跃时期,发展绿色经济成为其核心思想。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有与之相应的社会文化即生态文化作支撑。高校作为生态文化发展的重要基地,通过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两种基本方式影响着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在生态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强大的社会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19.
“5·12”特大地震以来,公共建筑的安全性被广泛关注。钢结构作为一种抗震性能优越的结构形式,可以广泛应用于抗震公共建筑的建设。并且,钢结构是一种绿色结构体系,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以陕西汉中、宝鸡和武功三地的三个钢结构学校为例,思考了钢结构体系的绿色属性,对地震灾区中小学重建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