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一个体主体是构成市民社会存在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结构性基础 ,是市民社会一切活动的核心要素。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逻辑来看 ,市场经济、“市民社会”、个体主体之间都必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市场经济是“市民社会”的产物 ,而“市民社会”的完善和发展也有赖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 ;由市场经济所生成并最终促使其实现的赋有鲜明个性自由与独立人格的个体主体则形成市民社会的鲜活、深厚的文化基因和价值基础 ,并反过来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市民社会的发育。二中国当代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施结果必将孕生出市…  相似文献   

2.
市民社会与中国的现代化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本文首先考察了中国的现代化的特征与不足 :从发生类型看 ,中国的现代化是“刺激———反应”的产物 ;从发育状况看 ,中国现代化的特征表现为“后发性”和社会分化严重不足 ;从目标取向看 ,中国的现代化还表现出“赶超型”的特点 ;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政权主体经常变换 ,发展模式转化更为频仍。通过对市民社会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考察 ,我们认为市民社会是中国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意。但是二者又有细微区别 :(1 )市民社会在中国属于“后现代”的内容 ,它的发育晚于现代化的启动 ;(2 )中国现代化的实现并不必然意味着中国市民社会的形成 ,市民社会在中国的发育和推进要比现代化经历更长的时期。因此在发展时序上 ,中国的现代化要优先于市民社会。  相似文献   

3.
“市民社会”思想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论述了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理论渊源、主体构成以及对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影响。文章认为 ,马克思把“市民社会”看作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是商品经济的对应物 ,看作是置于个人和国家之间、对私人利益和普遍利益起调和作用的“中介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显示出了重要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化与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民社会”与“市民精神”等话题逐渐成为我们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内容。近来南京市就围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市民精神”展开了全市大讨论 ,以下是部分专家学者就此话题在一次座谈会上的发言摘登。该座谈会是由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和江苏省社科院共同召集的  相似文献   

5.
主体道德自觉:价值、功能与实现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个体主体的道德自觉是达到群体主体道德自觉和社会主体道德自觉的必备前提条件之一 ,是确证和完善主体性的重要内容。主体道德自觉具有自主性、自励性、自控性、自我评价性以及自我完善性等功能。主体道德自觉是通过人格教育逐渐达到的。主体道德自觉、人格教育与人的现代化三者的紧密联系 ,构成了主体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生动图景。  相似文献   

6.
市民社会: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再检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们现在所讨论的“市民社会”概念大体上有两种含义 :一是独立于国家的私人领域 (以市场为核心的经济领域 ,表现为经济和政治的分离 ) ;二是独立于经济和政治的公共领域 (社会文化生活领域 ,表现为经济、政治、社会的分离 )。中国的市民社会是现代化肇始以来开始艰难发育的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使中国的市民社会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在现代化进程中 ,中国的市民社会应以政府培育为主、以市场经济拉动和民间力量的自然生长为辅 ,同时 ,应积极培育社会中间层和社团组织 ,不断提升社会理性和法治化程度。  相似文献   

7.
三、国民素质是决定我国现代化建设成败及市场经济发展快慢的基础和关键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行为都是以自然人及社会人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国民素质的高低从根本上决定着这两大社会实践活动的进程。 (一)社会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社会的现代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客体的现代化,既物的现代化,包括社会物质生活资料日益丰富,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有较高的水准;社  相似文献   

8.
自治作为人类理性追求社会优化的一种努力 ,本质上是对社会良性运动机制的一种积极探索。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目标的确立 ,表现出与社会自治观念的某种契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 ,更为社会自治观念奠定了经济认识基础 ;社会自治发展的第一阶段———社会自治 ,适应于市场经济和产权社会化的社会主义社会。或者说 ,在市场经济和产权社会化的社会主义社会可采用市民社会自治的形式 ;市民社会自治是社会现代化和政治现代化的标志 ,当社会由集权时代进入以分权为特征的转型时期 ,市场经济体制对政府体制的基本要求是政府小型效能化 ,即要求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现代政治体制和社会自治体制  相似文献   

9.
罗晓静 《中州学刊》2004,(4):197-199
民法现代化与经济、社会、文化的现代化息息相关,它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渐进的变革过程.中国民法现代化的关键是民法的活法化,它取决于成文法与非完善的市场经济、市民社会与熟人社会、私法文化与传统法文化这三大矛盾的克服;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的推进,中西法文化的暗合构成了矛盾可能被克服的理由.  相似文献   

10.
孙跃纲 《南方论刊》2010,(2):4-6,12
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体是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主体当然也是党和政府。从发展哲学的视角看,以人为本作为当代社会生活的核心理念和普性价值,它的主体不应也不能局限在执政者的层面,而应该有三个层面:市民社会里的普通个人、市场经济中的公私企业、国家管理中的党和政府,其中普通个人、一般民众的以人为本自觉应该是整个社会以人为本实践的基本主体和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民间社会重新出现的希望,随着对于80年代关于中国现代化、民主化道路探讨的反思和深化,随着西方和东欧对市民社会讨论的热情及成果被逐渐了解,中国思想学术界对于市民社会的理论探讨开始活跃(市民社会,译自英文civilsociety,也称为公民社会,民间社会)。这一过程中,民间学术色彩较重的《中国社会科学季刊》及其主编邓正来发挥了重大作用。邓正来和景跃进在《中国社会科学季刊》创刊号(1992年11月)上发表“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把市民社会问题纳入中国现代化道路、现代化目标所要求的政治社会结构的调…  相似文献   

12.
人的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现代化的含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 :广义的人的现代化是指整个人类状况的现代化 ,即包括适应社会现代化要求的人口素质的现代化和人的主体意识的现代化 ;狭义的人的现代化主要是指人的个体素质的现代化以及个体素质与社会现代化协调统一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人的活动能力的多方面的发展、个体和社会的协调统一与全面发展。人的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既有区别又相互统一。人的现代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经阶段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现代化的最终目标和必然结果 ,实现人的现代化的过程 ,实质上也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实现人的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 ,就必须大力发展与提高社会生产力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全面推进科技进步 ,实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资源和环境的协调统一发展  相似文献   

13.
高天驹 《江汉论坛》2022,(12):56-62
“市民社会”是西方文明史中的重要概念。与以往不同,福柯从生命政治学的视角开辟了一个理解“市民社会”的新方向。在新自由主义框架下,福柯通过对“市民社会”概念进行历史性追溯,考量了“市民社会”的内在构成和主体成员,并勾勒出两种过渡:一是市民社会的支点的倾斜(从公正化市场到真言化市场),二是市民社会中成员特征的转变(从经验主体到homoconomicus即经济人)。以此为基础,“市民社会”的形成过程即生命政治治理术的发展过程,其本质是“新自由主义治理术之新型场域”。以“治理术”为视角,福柯提供了审视“市民社会”概念的新维度,赋予其不同于政治、经济、文化的生命政治学意蕴。质言之,福柯语境中的市民社会仍然以马克思所剖析的资本增殖逻辑为主导原则,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这种原则逐渐以生命政治的新形态呈现,属于资本逻辑在当代的自我更新和延续。福柯的分析为我们从生命政治学层面开创“市民社会”研究新向度,激活和重思既有市民社会理论提供了重要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4.
当代市民社会理论语境下的行业协会及其中介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市民社会理论继承了近代市民社会理论将“国家-社会”二分法作为市民社会实体存在的依据,继而进一步提出了“国家-市民社会-经济”三分法,并在此基础上界定市民社会,把市民社会指向与政治国家、市场社会相并立的第三域,社会中个组织构成市民社会的主体。行业协会一直是市民社会理论构戍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是市民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社会中介组织,在社会发展的实践中,行业协会具有联结市场和政府的中介功能,是市场和政府“双重失灵”下的中间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5.
中国“市民社会”分析——背景、概念与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市民社会”研究是中国现代化道路选择的第三种途径,它提倡有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就现实而言可分为两类:一是指允许公众自由进入以形成公众意见,具有与政治社会良性对话的社会制度性空间;二是指由大量非营利的志愿组织组成,独立运作、价值中立的经济联合力量。中国目前的状况是,经济性市民社会发展态势迅猛,政治性市民社会仍在萌芽阶段。  相似文献   

16.
市民社会: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市民社会能够促进市场经济的成熟和完善 ,创造政治民主化的文化、社会和组织条件 ,推动宪政法治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为政治权力分立、政治结构分化和政治体系的持续稳定奠定牢固的基础。因此 ,市民社会是市场经济的政治发展要求转化为现实必不可少的中介 ,构成了西方政治发展最根本的推动力。发展中国家同样需要一个符合本国特点的成熟的市民社会来推动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体概念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了马克思主体概念的四个不同的样态———自我意识主体、市民社会主体、个人主体、资本主体,肯定了“市民社会主体论”是马克思主体概念的基础部分,而“资本主体论”则蕴含着一个极有发展前景的“资本诠释学”。  相似文献   

18.
现代市民社会概念的形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市民社会并非存在于一切社会之中,而是一种与市场经济相关联的现代社会形式。西方的市民社会概念有一个由传统向现代演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近代所形成的“天赋人权”、国家起源于“社会契约”以及社会独立于国家而存在等重要观念,是市民社会理论的前提性观念,是现代市民社会概念得以建立的基础。黑格尔第一次区分了市民社会与国家,明确地提出了现代涵义的市民社会概念,但是,他过分地抬高国家而贬低市民社会,从而建立了一个“国家高于市民社会”的理论构架。马克思纠正了被黑格尔颠倒了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并深化和发展了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基本规定。在现代市民社会概念的形成过程中,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观点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主要在于他们把握住了作为市场经济的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9.
关于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体现了关于社会发展的实践理解,突出了社会发展的价值必要性和利益范导性,究其实质是关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主体性理论。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在当代就具体化为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关系。历史和现实及逻辑都一再佐证:社会现代化的关键和根本保证是人的现代化。作为物的现代化的目的与手段相统一的人的发展是社会现代化的“内生力量”和“创造”形态。在我国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根本则是如邓小平提出的要培育“四有”新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培养“四有”新人、弘扬人的主体性的宏观保证;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途径;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教育”,是造就人的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整体主义一直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家国同构”的伦理政治机制又极大地压抑了个体价值的实现。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壮大和完善,个人的主体意识终于从尘封的牢笼中凸现出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引起了人们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诸如功利意识、效率意识、自我意识、竞争意识等等的萌芽与发展,就是个人积极性、创造性和主体性得以发挥的表现。谈到个人主体,我们首先必须弄清“主体”一词的含义。“主体”有三层含义。其一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主体;其二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认知主体;其三是实践意义上的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