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宗教与神话具有密不可分的亲缘关系,道教的发展也离不开神话的佐证与传播。道教基于宗教本身弘道的需要,对神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秉承着万物有灵的观点,凭借变形的手段,继承、改造和创造神话故事,使道教神话成为中国神话宝库中的奇葩。  相似文献   

2.
20世纪的道教文学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其中孙昌武、孙逊、王青教授的唐代道教文学研究、宗教叙事学研究、道教神话研究在方法论上自成一格,值得认真总结。王青的《汉朝的本土宗教与神话》是一部理论建构与文献阐释的神话学力作。孙昌武的《道教与唐代文学》对于唐代炼丹术、神仙术、宫观文化和三教调和思想与唐代文学的复杂关系进行了描述和分析,揭示了唐代道教的政治化、学理化、世俗化和美学化倾向及其对唐代文学产生的深刻影响。孙逊的《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一书在内容上着重探讨了古代小说的历史渊源、文化价值和诗学建构,在方法上既注重史料的充分占有又注重思辨的缜密细致,以专题的形式凸现了古代小说与宗教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3.
自从六朝至唐代,长江上中游地区是道教传播的重要区域之一。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的神与仙继承了中国原始宗教、古代神话、古代宗教所崇拜的诸神,又容纳了民间信奉的众神,吸收并发展了得道成仙的思想。因道教诸神来源于民间,对信仰者来说并不陌生,因此道教在长江流域很快赢得了民众的崇奉。  相似文献   

4.
仁宗是继太祖、太宗、真宗之后宋朝的第四位皇帝,其父宋真宗大力发展道教,以神道设教,仁宗朝仍受到"崇道热"的影响。赤脚大仙是知名的道教神仙,其形象产生于真仁之际。宋仁宗为赤脚大仙转世神话的产生、流传和演变有着复杂的政治背景,赤脚大仙在神化仁宗皇帝形象中应运而生,以道教势力为主导的各利益集团共同催生和传播了该神话,其目的在于为道教争取宋朝皇权、皇室的持续支持。元明清时期,道教、佛教典籍、类书中基本保留仁宗转世神话的原貌,而诗词小说话本或借用赤脚大仙转世的故事,或借用赤脚大仙的名号,赤脚大仙已不再拘泥于宋仁宗前世的身份,其形象也变得独立和多元化。  相似文献   

5.
唐末五代是道教神话发展的高峰时期,崇道的时代氛围和神仙信仰的世俗化为道教神话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背景。这一时期的道教神话作品众多、类型齐全、弘教功能突出,在道教神话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体现了神仙信仰世俗化转变的轨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承前启后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贵州民间道教与傩坛(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境内很少看到打着道教旗号的宗教活动.似乎已趋消亡。其实不然,以正一道为核心的民间道教,已深入傩坛,并在一些傩坛成为主导。可以说傩坛是流传在边远农村民间道教的载体,是一种尚未发育完全的准宗教形态,其历史之久远.覆盖面的宽广,都相当惊人,值得宗教界、学术界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7.
汉中文化具有浓厚的宗教底蕴,特别是与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之间有着无法割裂的联系,汉中的发展记载了道教的发展,汉中的历史无不书写着道教的兴衰。汉中人民无论从审美情怀、生态观念,还是饮食特征上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而这些也都是与道教文化相关联的,受到了道教文化的影响。同样,道教文化的发展也与汉中有着很大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道教建筑属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传承道教文化的载体.就建筑形式和艺术特征而言,经过与佛儒建筑的融合与渗透,道教建筑依然保存其独有的文化特征——神话内核,从而形成特有的建筑特色.介绍道教建筑在历史发展中神话对建筑思雏的影响,以及遗存的道教建筑特有的神话特征.  相似文献   

9.
道教之"道",是神仙信仰之"道";道教之"教",是"教化"之"教"。作为中国本土固有的宗教,以神仙之道设教是道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显著特征。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神仙道教力求从调节人们的身心关系出发,逐渐形成了注重内在炼养、注重师承传授的宗教文化特色。道教的这种调节和整合功能,客观上适应了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体现了道教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面。同时,由于道教文化兼容并包,涵盖斋醮科仪、风水术数、武术导引、医药卫生、内外丹炼养等内容,这些内容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深深的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世俗社会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道教又被称为生活道教。  相似文献   

10.
道教之“道”,是神仙信仰之“道”;道教之“教”,是“教化”之“教”。作为中国本土固有的宗教,以神仙之道设教是道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显著特征。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神仙道教力求从调节人们的身心关系出发,逐渐形成了注重内在炼养、注重师承传授的宗教文化特色。道教的这种调节和整合功能,客观上适应了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体现了道教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面。同时,由于道教文化兼容并包,涵盖斋醮科仪、风水术数、武术导引、医药卫生、内外丹炼养等内容,这些内容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深深的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世俗社会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道教又被称为生活道教。  相似文献   

11.
明代道教世俗化是道教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宗教转型,其成因一方面源自于道教自身发展的逻辑,这可以归结为神仙信仰的动摇、内丹术的通俗化以及对儒家伦理思想的吸收三个方面;另一方面源自于道教特别是正一道,因其"益人伦,厚风俗"的社会政治功效而受到明代统治者的推崇,继而渗透于世俗的道德伦理生活中。与此同时,正一道自身作出的变革,特别是天师张宇初对道教规范和思想两方面的建设与提升,实际上使道教更好地适应了世俗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明代小说包含着许多道教因素。神魔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与道教息息相关,长篇历史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具有浓郁的道教色彩,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话本体小说更是"道化题材"。明代小说中道教影响的意象痕迹和渗透随处可见。道教作为一种本土宗教,原本就与中国百姓的世俗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作为道教信仰、道教情感艺术表达的一种形式———"道化题材"小说,就更是植根于世俗生活的泥土之中。  相似文献   

13.
全真道兴于金盛于元 ,是我国历史上与正一道对峙的最大道派之一。王重阳作为全真道的创始人 ,他不仅躬自出家修道 ,著书立规 ,而且招徒布教 ,立会弘道 ,为全真道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全真之盛 ,重阳颇有功焉  相似文献   

14.
人们认为,王船山《通释》以丹法释骚,有用后起之学释前贤作品、以道家学术解儒者著作之嫌,故失之偏颇。事实上,内丹学的标志性著作虽出自道家,但内丹丹法却源自先秦养生内炼术,在楚辞创作年代已基本成型;且屈原并非纯粹的儒家学者,在他的思想中诸学并存、儒道兼容。因此,王船山以丹法释骚有其合理性,我们不能顺着以儒释骚的传统惯性,断言其为谬误。  相似文献   

15.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对古代小说影响深远.近30年来,不少学者从文化学、宗教学的角度对《水浒传》与道教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文章对近30年《水浒传》与道教研究的成果从小说的道教文化语境、对待道教的态度、道教在小说艺术方面的作用以及九天玄女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梳理.  相似文献   

16.
老子的"道",主要指形成世界的本原,决定万物的本体,宇宙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而老子的"德",其广义是指万事万物合"道"而行的品性,其狭义则指人的合"道"而行的品性。"自然"是老子"道"与"德"的本质特征。"道"生万物,"德"养万物","道"体"德"用,二者辩证统一于万物之中。老子哲学的主要意蕴就是依"道"而立"德"、立"德"而明"道"。老子对"道"的预设与描述体现出老子哲学理论思维的形上视域,老子对"德"的揭示与规定标志着老子哲学实践关怀的形下向度。  相似文献   

17.
宋代是我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大发展的时期,由于宋政府的大力提倡,道教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信教人数激增。在这种情况下,对道教进行管理成为摆在宋朝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资料少且琐碎,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一直未及深入,研究内容往往仅及片面。本文力图在广泛搜集、利用资料的基础上,从管理范围、管理机构、运作方式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论述,以期对宋代道教的管理有一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儒学,佛教和道教,均有其各自的养生观。认真总结儒、释、道三家养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但具有学术理论意义,而且对构筑小康社会,预防疾病、增强人民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也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