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山阴祁氏澹生堂藏书楼 ,在中国私家藏书史上曾创造辉煌的业绩 ,可惜世变势移 ,楼毁书散。文章勾勒了当时重建澹生堂的风貌、史迹以及藏书家之品格 ,以补史佚。  相似文献   

2.
1929年夏,清华大学购买了杭州杨氏丰华堂藏书5720种,47546册,这是清华大学图书馆建馆以来所购古籍的最大一宗。杨氏父子两代穷搜极采,是近代史上江浙地区有名的私人藏书家,他们对保存古代文化典籍功不可没。丰华堂藏书琳琅满目,珍品杂陈,为清华大学培养“以著述为毕生事业”的国学研究人员做出了不少贡献,至今仍为教学提供着丰富的材料。本文考察了杨氏父子的生平及藏书事迹,追述丰华堂藏书售归清华、化私为公的历史,并简要评介其藏书内容及藏书特色  相似文献   

3.
黄宗羲、吕留良之交恶是清初学术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购买澹生堂藏书即是两人交恶的重要原因之一,全祖望对此事经过论述甚详。但全祖望是黄门后学,偏袒黄宗羲而贬抑吕留良,所述经过谬误颇多。后世学者有承袭全氏之误者,亦有滋生新谬误者。本文从原始文献出发,通过严密考证,力图还原黄、吕交恶的真实图景,也试图阐发交恶背后的性情之争与学术差异。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私人藏书活动经历绵绵数千年,虽然累遇兵乱水火之难而不中绝。其中一些良好的藏书传统和道德风范值得今人借鉴。一、诵读之资学问之本藏书的价值是什么?清代藏书家张金吾说:“藏书者,诵读之资,而学问之本也。”《爱日精庐藏书拉)可见,满足求知欲汲取知识是古代私人藏书的原动力。读书要有书,藏书为读书。苦于读书不便就要自我储存。苏武描绘当时读书人,欲求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见(苏东坡全集)卷十一(李氏山房藏书记》的情景,反映了读书人藏书的普遍心理。;。当然,在利用藏书治…  相似文献   

5.
《千顷堂书目》是黄虞稷以自家藏书为基础编撰而成的明代经籍目录,是《明史·艺文志》编纂所据之蓝本。《千顷堂书目》内容中有诸多“缺姓名”“缺”“中阙”“阙”,尤其是卷六至卷八史部地理类之方志目录,多达五十四处,内容涉及人名、书名、卷帙等,现考补出其中十九处缺文内容。  相似文献   

6.
书痴     
常爱晖 《社区》2010,(26):11-11
吾友昆生,喜好藏书.几近成癖。他好藏书虽还没好到像“嗜书瘾君子”汤姆·罗勃那样,家中除了一张安乐椅外全是图书的程度.但用“积书盈屋,堆积如山”来形容他家的藏书之多是一点也不夸张的。  相似文献   

7.
梁廷柟 (1 796~ 1 861 ) ,字章冉 ,号“藤花亭主人”。有一姊一妹 ,无兄弟行。生有二女 ,均早夭。父某 ,表字礼觐 ,号“澹缘居士”,曾读书于太学。夫人陈氏 ,福建人。居士始家顺德伦教 ,以地方不靖 ,曾先后移寓大良和佛山。族祖善长 ,字崇一 ,号燮庵 ,乾隆进士 ,曾为白水县令 ,后擢升建宁府同知 ,卒于官。著有《广东诗粹》《赐衣堂文集》和《鉴堂诗钞》。《广州府志》有传。善长之孙梁之任能承家学 ,从游者众 ,澹缘居士即为从学者之一。梁之任门下有何太青 ,号藜阁 ,即廷姐夫 ,顺德羊额人 ,嘉庆十四年进士。《广州府志》有传。廷师辈 ,…  相似文献   

8.
明代祁承■以“世用经济”作为读书、购书、鉴书的指导思想。这导致《澹生堂藏书目》存在推崇“国朝”(即明朝)的情况,成为其部类设置与排序、具体文献归并的主要标准。“世用经济”作为此书目编纂时知识构成的核心“主题”,得以有效处理好编纂过程中部、类、小目的三级文献单元体及具体书籍之间的“文献关系”,实现抽象的类名与感性的具体文献二者的有效统一。在《澹生堂藏书目》“小说家类”中,祁承■依致用价值的大小将小说分为“说汇”“说丛”“佳话”“杂笔”“闲适”“清玩”“记异”“戏剧”等八类小目,即是上述思想的具体实践。这对现代图书馆学的启示在于:应先对图书的特征、内容及类属有较清晰的认识,并从中提炼出文献知识构成的核心“主题”,才能处理好“资源出处”“文献关系”与“主题”三位一体的关系。这促使明代私家藏书目为合理展现目录学知识结构与文献秩序的层级关系,尝试对“小说家类”之“道”的本质与“器”的知识表现进行多维探索。  相似文献   

9.
先秦两汉时期私家藏书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两汉时期是我国古代私家藏书的发端和初步发展时期,开创了我国古代私家藏书的先河。这一时期的私家藏书以藏书助学术,以藏书经世道,以藏书长见识作为私藏的目的,即“藏以致用”。私家藏书有力地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学的发展,也成为各个时期国家藏书的重要源泉,是文化典籍得以流传、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书院藏书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的集贤书院和丽正书院。然而,当时的书院,乃是国家藏书与修书的地方,正如袁牧在《随圆随笔》卷十四中所言:“书院之名起唐玄宗时,集贤书院、丽正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而后,一些讲学育士的场所也开始以“书院”命名。如:“乐林书院在德安县,唐义门陈衮建,聚书千卷,以资学者”(《光绪江西通志》卷八十二).据考,唐代其他各地尚有此类书院约二十余座。这些场所之所以也称之谓“书院”,究其原因,盖皆有藏书故也.所以,书院虽为一教育机构,同时也是古代一重要的藏书机构。本文…  相似文献   

11.
古代官府藏书,位居四大藏书类型之首,是古代藏书产生的源头。统治集团的重视和参与,并在财力、物力、人力等各方面提供保障,是古代官府藏书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原因。各朝统治者所施行的“仁政”促进了古代官府藏书事业的发展,利用古代官府藏书成果卓著。  相似文献   

12.
文章全面考察了《何氏语林》所引《大唐新语》、《澹生堂藏书目》关于《大唐新语》的著录,今本《大唐新语》中所谓“伪文”以及“佚文”,指出吴冠文《关于今本〈大唐新语〉的真伪问题》一文判定今本《大唐新语》为明人伪造的理由不能成立。吴文违背了“孤证不为定说”、“不隐匿反证”等学术规范,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周易订疑》十五卷,题“乐陵董养性迈公辑著”,半页九行,行二十五字,白口,四周单边,版心下刻“正谊堂”,封面刻“正谊堂授梓”。钤有“真州吴氏有福读书堂藏书”印记。南京图书馆藏。按《四库全书总目》易类存目有《周易订疑》十五卷《序例》一卷《易学启蒙订疑》...  相似文献   

14.
廖茂财 《社区》2010,(11):15-15
浙江自古以来山川秀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化昌盛,享有文物之邦的美誉,这和浙江藏书事业的发达是密不可分的。浙江历代藏书楼之多,藏书家之众,藏书之丰富,在全国也是尤为突出的。曾被乾隆皇帝誉为“人文渊薮”之地.这不仅为浙江文化史写下辉煌的一页,形成了浙江文化的一大特色,还为振兴中华民族的繁荣和保存祖国古代文化遗产作出过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漫话藏书印     
颤饣笙垂读书、爱书、藏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古往今来,许多知名的藏书家对书籍有着独特的感情,并且喜欢在自己所珍藏的书籍上钤盖藏书印。在古代,文人学士很重视藏书印,尤其是明、清的藏书家,几乎有书即有印。论及藏书印种类,共分五类:一是用自己的名号或藏书处的名称。宋太祖有“秘阁图书”之印;苏东坡有“赵郡苏轼图籍”;毛泽东常用的一方藏书印为“毛氏藏书”。二是藏书家说明其得书不易。于是印文常用成语:“子孙永保”、“子孙保之”。如清初浙西派的朱彝尊,他的藏书印曰:“购此书,颇不易。愿子孙,勿轻弃。”但有些藏书家认为使藏书永…  相似文献   

16.
书院藏书楼是中国古代四大系统图书馆之一。它从中唐诞生以来,到清末更名为学堂图书馆,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中国图书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一、书院藏书楼的盛况书院之名,原为藏书之所,后来虽然演变为授徒育才的教育机构,但藏书仍然受到重视,与讲学、供祀合称为书院的“三大”事业。可以说没有藏书,就不能称其为书院。所以,古代书院都非常重视藏书楼的建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方志编纂繁荣,且多留存至今,虽然方志中没有设立“藏书”一门,但是相关门类中保存了大量的藏书史料。通过这些零散的藏书史料,可以勾稽出古代藏书家的生平事迹和藏书活动的风貌,可以考知古代藏书家读书治学的感人情形,还可以辑录出数目可观的藏书诗文,丰富古代藏书文学的研究内涵。  相似文献   

18.
胡应麟及其学术成就散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应麟以自身的藏书为依托,在诗歌创作、校勘、辨伪及诗歌、戏剧、小说理论研究方面均有所建树。其“二百山房”为“名楼林立,名家辈出”的我省古代私人藏书事业描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文学、史学、版本学成就为素以“文物之邦”饮誉海内的我省人文景观书写了辉煌的一页。胡氏轻科举薄名利的淡泊志趣,不为时风所构的高洁情怀,敢为天下先的浩然正气,也给后人以深刻的启迪与无穷的回味。  相似文献   

19.
澹归的《列朝诗集传序》,无论对于研究澹归本人,还是对于研究钱谦益,都是一篇重要文献,其中一些观点,如“析青田为二人,一以为元之遗民,一以为明之功臣,则凡为功臣者皆不害为遗民”等,震古铄金;提出的一些问题,如“虞山其为今之后死者宽假欤?为今之后起者兴起欤?”等,颇多待发之覆,遗民心态,则是其中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私家藏书活动文化特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的私家藏书活动源远流长 ,具有五大基本文化特质 :独特的文化景观 ;由藏书阶层性体现出来的极高的文化品位 ;藏书多样性背后的“仁人爱物”精神 ;作为藏书家个人性情与志趣表征的“藏书精神” ;与公家藏书互为补益的多元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