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央电视台有一个收视率很高的谈话类节目叫《实话实说》,其主持人崔永元以机敏的反应、幽默的谈吐、平民化的主持风格深受大家欢迎。该节目的宗旨就是围绕某一话题找来一帮人大家实话实说,不为尊者讳,不为名家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尽管一些当事人被这些直言无忌的“实话”和“实说”搞得脸上麻丝丝的,但该节目要的就是这种“实说”效果。电视机前的观众也感到这种对话很过瘾。为什么呢?因为生活中很少用这种“实话”兼“实说”的方式进行语言交际,而在这个节目里,陌生、解禁带来刺激和震撼的效果。既  相似文献   

2.
第一节课:实话实说主讲人:张杰的妈妈我儿子今年14岁,上初二。从小到大,他都是一个懂事的孩子,热情善良,从不惹事。我和他爸爸从小就教育他要做一个善良、诚实的人,对别人要宽容,也经常给他讲"孔融让梨"之类的故事。我常常对他说,如果和别人发生了冲突,一定要先想想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好。  相似文献   

3.
在一次工作业统检查中,老板问一个雇员他是否有同事相处困难的问题。“绝对没有!”这位雇员回答,但他无意识中已点头。老板担忧地皱皱眉。为什么?“当人们不知道是否该相信听到的或看到的,身体语言就会显示出来——而它讲了真话”,管理方面的咨询专家南富·奥斯丁说。“你可以控制讲话的快慢,但是很难控制身体姿势与之适应。”一位母亲发现她的两岁的女儿在她的化妆柜前,将眼影扶得满脸都是。妈妈宣布:“不允许你再这样干了!”但她禁不住笑了起来。第二天孩子直奔化妆品隐蔽处。对她来说,从她妈妈的笑容中明白可以用它。正如奥斯…  相似文献   

4.
曾经在一本书上读到这样一段话:对一个中国人说“你撒谎成性,眼下就在说谎”,与对一个英国人说,“你真幽默,满脑子都是俏皮话”,有着同样的效果。一望而知,这肯定是一个外国人而且尤其是讲英语的外国人所说的。这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强我们内心的愤慨,使我们愤怒于这种公然的恶意中伤。这种“只要是个中国人就不能不愤怒”的情绪,我当然也是不会缺少的。 . 我读到这说法时,中央电视台还没有“实话实说”的节目哩,现在却是有了,无疑又增加了一个驳斥“无耻谰言”的例证。在我们这里,小孩子都要接受“做诚实孩子”的教育,稍老一点的人都学习过大庆人“三老四严”《其中就有三老,  相似文献   

5.
刘晓斌 《老年人》2011,(4):12-12
小时候,父母对我们说:“不要说谎,做人要老实。”读书了,老师教育我们:“要言行一致,不要口是心非。”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真话却是不能随便说的。比如第一次和陌生女人见面,一般是不能随便问人家年龄的,即使看上去她的面相很“困难”,也一定要说她年轻、漂亮,这样才显得有礼貌;否则,准遭人白眼。  相似文献   

6.
费霞 《现代交际》2002,(4):26-27
社会上,大多数人心正──心地纯正,光明磊落;大多数人眼正──一视同仁,看人全面;大多数人耳正──不偏听偏信,不孤陋寡闻;大多数人口正──敢说真话,善吐真言;大多数人脚正──行得方正,与人为善。“正”是受人青睐的,古往今来,人们都崇尚“正”,“正”有向心力,有吸引力,有凝聚力,同心正、眼正、耳正、口正、脚正之人打交道,人们会感到顺心、悦心、安心、放心。但事事并非尽如人愿,在茫茫人海中,总有一二“不正” 之人出没其间。如果遇到“不正” 之人,该如何同其打交道呢? 一、对心不正之人要心胸坦荡 与人交往,有…  相似文献   

7.
<正>第一讲:实话实说主讲人:张女士儿子小哲已经上初中了,他学习成绩很好,但性格十分内向,似乎觉得跟人交流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他在家里也很少说话,最多是用眼神或者动作表明他"知道了"。  相似文献   

8.
贾赦看上了鸳鸯,叫邢夫人向老太太去讨。怎样将鸳鸯要到手,邢夫人心里没底,找来王熙凤商量。王熙凤一时偶露赤子之心,并没有考虑邢婆婆的日常为人、性格特点及自家得失,竟是按照事理和外界反映等等,本着心中所想,讲了真话。只见她说: “依我说,竟别碰这个钉子去。老太太离了鸳鸯,饭也吃不下去,那里就舍得了?  相似文献   

9.
对女人来说,要和另一半分享内心深处的秘密欲望,或是探讨两人关系中不完美的所在,是件尴尬的事;而从男性的角度讲,更不可能永远是床上的赢家,对于性爱他们也特别容易受伤害,可苦于男人的尊严,他只能口是“性”非。  相似文献   

10.
“你到底是什么人?”桑原低声问。“什么人?建筑咨询的顾问……”“看来,你挺熟悉黑社会的做法的。你曾说自己以前是干拆迁的,你到底是什么人,给我说真话。”“是干拆迁的。”“不是正道上的吧!”这是日本小说《黑川博行》中,黑道人物桑原和二宫见面时的一段对话。看来,个别“干拆迁”的“不是走正道的”不仅仅是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1.
美国畅销书作家罗伯特·哈夫在一本叫做《如何在这个疯狂世界里找一份好工作》的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人类社会主要建立在“馈赠关系”之上,有来才有往;更远一点,在十七世纪西班牙有位著名的礼仪专家伊丽莎白,她也认真说过:“礼品是人际交往的通行证。”其实,在一般人看来,西方人通常不如东方人那么喜欢“送礼拉关系”,但是上述两个外籍人士的话似乎足以证明:人们之间彻底不送礼的社会,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2.
几位老友,不常见面,见了面总劝我“放下”。放下什么呢?没说,断续劝我:“把一切都放下,人就不会生病。”我发现我有点儿狡猾了,明知那句佛家经常的教诲(比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屠刀”也不专指索命的器具,是说一切执迷),却佯装不知。佯装不知,是因为我心里着实有些不快;可见嗔心确凿,是要放下的。何致不快呢?从那劝导中我听出了一个逆推理:你所以多病,就因为你没放下。逆推理中又含了一条暗示:我为什么身体好呢?全都放下了。  相似文献   

13.
干得好,可以成为女中豪杰!嫁得好,可以成为贤妻良母!在现实生活中,“干得好”与“嫁得好”俨然成为一对矛盾。要想干得好,就得牺牲家庭;要想嫁得好,就得放弃事业!能否既干得好,又嫁得好呢?有!当然有,但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少之又少!实际上,执乎其中,不左不右的倒占大多数。谈起“干得好”与“嫁得好”这个话题,必然要涉及到男女平等问题,并最终触及到这一问题的本质——经济自  相似文献   

14.
<正>第一讲:实话实说主讲人:谭女士儿子小峰是由爷爷奶奶照顾大的,从小就非常胆小。5岁的时候,小峰突然对"死亡"敏感起来。他从电视上看到老人死亡的画面,就开始担心起爷爷奶奶会不会死,甚至有一段时间他总怕爷  相似文献   

15.
朱哈路过市场,有人从后面跑过来,重重刮了他一个耳光。朱哈痛得大喊:“你干什么?”那人道歉说:“对不起,朱哈,我把你错看成我的一位朋友了,我和那位朋友是不讲客气的。”朱哈不放过他,把他告到法官那里。但那人是法官的朋友,法官听了两个人的话后,就判那人让朱哈副一记耳  相似文献   

16.
正这件事过去50多年了,说的是有一位老中医,在他逝世前的日记中,留有一篇奇特的“病历”:姓名:方奉;住处:周柴胡同;病状:心火;处方:淡竹、故纸……注意事项:熟地可用可不用,生地不可不用。“病历”上,共有“防风、柴胡、淡竹、故纸、熟地、生地”六味中药,其内容全都与“灯笼”有关。如:姓名“方奉”,谐音“防风”,指的是灯笼要防风免得吹灭;住处的“柴胡”与处方中的“淡竹、故纸”,是讲扎灯笼用的原材料,病状“心火”,说的是灯笼的特点和所用的蜡烛。在当时,还没有手  相似文献   

17.
很多人以为“性”致是一种一下子出现的东西。譬如,夫妻俩饭后小憩,互送秋波,情意绵绵,突然为欲望所动,迫不及待地相拥进人卧室……其实,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夫妻没有那么浪漫。要知道:性爱并不等于性交。你的爱侣虽说与你眉来眼去、情话喃喃,那可能只是性爱热情的表露,并不是暗示要与你马上去翻云覆雨。夫妻俩经常亲呢一下,并非一定是为过性生活,更重要的是保持性爱的热情,让两人都感受到相互之间的关系是那么亲密那么依恋。有一对夫妻因性生活不和谐去找咨询医生。丈夫先说:“她说需要我更多的温情,但当我向她示爱时,她又拒绝了。我想她一…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青年中出现注重自我价值的倾向,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如果我们把价值观念的变化放到社会变革中来考察,那么它的实质和意义就会充分显示出来。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以家族团体为本位,个体的价值取决于家族的价值。因此,“忠”、“孝”成为最高的价值尺度。在家讲“孝”,出门讲“忠”,就是以丧失自我为自我,以丧失个性为个性,在“忠”、“孝”中表现人的价值。古代儒家讲“克己复礼”,宋明理学讲存天理(仁、义、礼、智),灭人欲”,都是要求人们压抑自己的需要,绝对服从家族和国家的需要,以保持家族和社会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9.
常言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人一旦结了婚,就得“养儿防老”,因而,“养老”和“抚幼”成了人一生的基本义务。 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的思想观念里已没有了“养儿防老”的守旧思想,他们之中更有一部分人要事业、要爱情、要婚姻,但就是不想要孩子。这部分人被称为“丁克”一族,这是从美国传来的词,即“无孩家庭”的意思。 “丁克”们不要孩子,不外乎有以下几个原因; 出于工作方面的考虑。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加速了生活节奏和人才竞争,紧张的生存状态使人们不愿意在业余时间为子女操劳费心,他…  相似文献   

20.
杨智辉 《现代交际》2005,(10):17-17
生活中不免会接触一些“圆滑”的人,常常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人们是既羡慕他们的这种在别人面前游刃有余的能力,同时也讨厌他们的“圆滑”。如果我们碰到一些左右为难的情况,需不需要也变得“圆滑”一些,以适应社会呢?其实对于这样的问题,200多年前乾隧年间的纪晓岚已经做过很好的解释。他认为做人要“处事圆滑、内心中正、不同流合污而为人谦和”。意思就是说处理具体事情的时候,可以适当掌握尺度,依情况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但是内心一定要诚实忠厚,做人要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