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日本语言民族主义滥觞于17、18世纪的"国学"研究对所谓"纯粹日语"的追求与制作之中,而"纯粹日语"在后来的现代化过程中以"言文一致"的形式得以"实现".其表现是存在着一种"自然的"、"本真的"的"日本语"的错觉被制造出来,并至今发挥着影响人们的思维、行为的潜作用;其实质是文化帝国主义的推行和狭隘民族主义的滋生、蔓延;其结果是对内最大限度地抹平一切差异,对外则是自我东方化和在此基础上的自我绝对化、优越化.可以说,语言民族主义构成了日本文化民族主义的一个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西方学术界对日本企业的管理制度都抱有很大的兴趣,20世纪80年代更是研究的黄金时期。但是这些研究存在重大的缺失。为弥补这个缺失,有必要对"会社"这一日本本土概念作系统的分析,并了解"会社"这一概念对日本企业管理制度所带来的重大影响,即在阐明"会社"含义基础上,从"会社"与股东、管理层及员工的三层关系真正理解日本企业的组织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3.
进入新世纪以后,对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日本出现的"普通国家"论仍有继续予以关注与探讨的必要。"普通国家"这一话语所表述的首先是一种论调、一种思潮、一种对日本国家发展现状不满的观念,然后才是诸如修改战后日本和平宪法等与实际政治活动相结合的实践性政策指向。在这一认识基础上,本文以"普通国家"这一话语之所以会出现的观念背景为思考视角,对这种观念究竟是什么、是怎样的观念致使"普通国家"这一话语得以在战后日本出现、这一话语表述的出现究竟意味着什么等做了逐层剖析。  相似文献   

4.
<正>2017年,适逢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卢沟桥事变"80周年。在这一时间节点,中国日本研究学术团体纷纷以年会形式举办研讨会,对日本视域中的东亚问题、日本社会转型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以及中日经贸合作进行深入研讨。中华日本学会2017年年会暨"日本视域中的东亚问题"学术研讨会2017年10月21—22日在长春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华日本学会、东北师范大学主办,东北师大历  相似文献   

5.
伊藤虎丸和竹内好对日本反省和批判思想是一致的.伊藤虎丸继承了竹内好强烈的现实感和反省意识所构成的主体精神的自觉,对鲁迅及其中国现代文学的思考,是立足于对日本近代化的反省与批判上,包含着对历史的深刻认识.与竹内好不同的是,伊藤虎丸是从对战后日本现实问题的反省开始他的鲁迅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也是对"战后民主主义"的再确认和再思考.  相似文献   

6.
继2009年年底民主党鸠山内阁推出"新增长战略" (基本方针)之后,2010年6月18日菅直人内阁正式推出日本的"新增长战略".该增长战略被视为是民主党执政以来首次推出的有关日本经济中长期运行的发展规划.同以往的经济增长战略相比,菅内阁的"新增长战略"究竞新在何处?尚存哪些问题?未来前景如何?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成为本文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7.
2009年日本众议院大选以来,"普天间问题"成为搅动当前日本政局动荡的焦点.民主党提出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主张,尝试着摆脱不对等的日美同盟关系.其结果,一方面"普天间问题"使执政的民主党不得不回归理性和现实,另一方面导致民主党与社民党分裂、冲绳县与中央政府对立,使民主党陷入被动应对的尴尬境地.另外,日本本土与当地行业间的竞争、知事和地方议会的选举、私有土地的归还等日本国内因素,使"普天间问题"的解决处于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8.
叶琳 《日本学刊》2008,(3):154-156
2008年3月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和日本一桥大学联合举办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这是继2006年双方共同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与企业责任"研讨会之后的又一次"可持续发展"系列研讨会.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蒋立峰和日本一桥大学北京事务所所长杉森正和分别致开幕词.中日两国的专家学者围绕着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经验和环境条件等课题对中日环境保护与经济合作相关问题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9.
皮俊珺 《社科纵横》2008,23(2):169-170
师从著名国文学者芳贺矢一的冈崎义惠所大力倡导的日本文艺学却是国文学研究的一个反命题."日本文艺学"的提出在日本国文学界甚至文坛都引起了轩然大波,并引发了几次围绕"日本文艺学"的大的论争.身为国文学者的他为何会"离经叛道"地提倡和推崇"日本文艺学"?这与时代因素、冈崎义惠本人的文艺、美学素养和国文学背景等等都有着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正《日本研究》杂志由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主办,是一份具有广泛影响并深受读者欢迎的外国问题研究学术期刊。《日本研究》的办刊特色主要表现出五个突出:学术性、综合性、先导性、现实性、交流性。稿件的研究领域涉及日本政治、经济、历史、中日关系、社会问题,与日本相关的国际关系、区域合作等国际问题。欢迎投稿。一、本刊栏目开设的主要栏目有"日本经济"、"日本政治"、"日本历史"、"中日关系"、"区域合作"、"海外日本研究"等。  相似文献   

11.
从学科的性质看,知性思维(理性)或社会学的视界理解"社会",是源于知性思维的方法论和渴望解决现实问题的责任意识,并不是哲学的论域。我们认为,社会学的方法是工具理性的方法,它无法解释价值性的哲学困难,因此,把握"社会"的哲学意蕴,也就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旨趣和现实关怀。从哲学的视角看,社会之所以是社会哲学的逻辑起点,是因为,社会不仅是一个内置了价值判断的主词,而且是区别于个人和国家的本体范畴,是具有生命特质的独立实存。  相似文献   

12.
“中部崛起”的内涵问题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小华 《社科纵横》2010,25(9):22-24
在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背景下,"中部崛起"具有不同于以往的鲜明特征和丰富的内涵。应当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地准确地把握中部崛起的内涵,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相似文献   

13.
日本社会变革中的"生活者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生活俱乐部"为中心的"生活者运动"自1965年至今在生产和消费领域、地方政治和行政领域、社区建设领域开展了共同购买活动、"肥皂运动"、垃圾减量运动、再生利用运动、代理人运动等多种活动,对日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一主要由家庭主妇参与并推进的社会运动,倡导了一种新的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尝试了一种新的劳动方式,推动了日本政治、地方行政的民主化进程,也开辟了一条妇女参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虚拟社会”伦理初探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必将产生一种新的世界性的社会组织形式——“虚拟社会”。随着虚拟社会的产生,对传统的社会道德观念和规范提出了挑战,为当前道德建设提出许多难题。本文试对这一挑战与难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The term "political Islam" sounds strange to people who are not familiar with Muhammad's teaching: how can a religion be political? To a Muslim—for whom religion is inseparable from politics, the state, and from all spheres of a person's life—this formula seems equally strange, but for a different reason entirely. After all, in Islam there is no division into secular power and spiritual power; in fact, the Church as an institution does not even exist. The Christian formula "Render therefore unto Caesar the things which are Caesar's; and unto God the things that are God's" [Matthew 22:21] is unacceptable to Islam; and the Muslim rulers, beginning with the caliphs, have embodied both spiritual and secular power at the same time. From a Muslim standpoint, Islam's political influence is a natural phenomenon.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人学观经历了由人本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转换,人本主义的人学观把个人看成是彼此孤立的个体,主张"个人构成社会",社会就是由这些孤立的个体组成的单个人的集合体.而历史唯物主义则把社会看成是个人彼此间相互联系或关系的总和,主张"社会构成个人",个人是由社会所规定、制约的.由于这一人学视角的转换,马克思不再诉诸对社会的理性批判,而是诉诸对社会的改造,从而以此实现人的自由解放.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问题正普遍受到人们的关注。学术界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小康社会和如何建设小康社会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为了科学地认识这些问题 ,本刊约请了中国人民大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的教授、副教授 ,从经济发展的均衡和协调性、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以及加强党的建设等方面 ,对如何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问题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齐卫平  肖照青 《社会》2003,(6):41-46
理论天地 社会阶层的分化与重组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二十余年来,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原来相对封闭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分配制度的合理化、法制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以及新的劳动、人事、教育制度的确立,使中间阶层悄然崛起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理论界对这一问题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发表了一批理论成果。本文拟就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情况作一综述,以期对深入探讨这一问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陌生化"社会中信任机制的"理想型"与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海宁 《社会》2003,(8):17-20
社会的陌生化趋势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书为我们充分呈现了“熟人”社会的形成原因和特征,费孝通先生认为传统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国,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它要求人们长时间、小规模聚居在一起,并与外界生活保持一种相对隔离、孤立的状态。在这种几乎不发生流动的社会中,人们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因此,社会成员彼此知根知底,费孝通先生的评论是“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费孝通,1998:9)  相似文献   

20.
邓琪瑛 《创新》2009,3(10):60-62
"戏曲进入中小学"校园活动是近年来被各界广泛讨论的热点。由于培养的对象以中小学校园学生为主,对此有人表示赞成,也有人反对。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戏曲进入中小学"校园活动仅属于戏曲艺术普及教育里的一环,由于不是教育的主流,所以比较缺乏学理方面的系统探索,大多仅停留在表面的讨论和活动本身的陈述。有鉴于此,笔者以浙江"婺剧进校园"为调研对象试图从儿童的立场出发,进一步阐释儿童、儿童文化、儿童传承与戏剧艺术之间的密切关系。通过调研可知,以儿童为主体、戏曲为载体的这样一种无需通过任何考试形式的"戏曲进入中小学"校园活动是切实不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