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唐朝官制的精简完善,是唐朝兴盛的重要原因之一。职事官制是唐官制的主要部分,但远远不是全部。要完整地掌握唐朝官制,必须对唐朝职事官、散官、勋官、爵位的设置作全面的研究。唐朝官衔的书写顺序一般是散、职、勋、爵。散官居首,说明了散官地位的重要。  相似文献   

2.
丙午官制改革与清末政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丙午官制改革与清末政局袁亚忠1906年(农历丙午)9月1日,清政府发布“仿行宪政”上谕,明确宣示预各立宪“先行厘定官制”。以此为标志,清王朝最后一次政治改革──筹备立宪正式开始。接着,清政府又颁布改革官制谕,并成立官制编制馆,作为编纂官制的专门机构。...  相似文献   

3.
唐朝是在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立国之初,由于隋末的暴政和多年战争破坏,“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面对这种局势,唐朝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等有利于恢复农业生产的政策,并在官制上实行一套与当时的小农社会相适应的制度。唐初的官制是武德七年(624年)确定的,大抵沿袭隋旧,分为京职事官和外职事官。京职事官包括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六省(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诗)、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九寺(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  相似文献   

4.
唐朝经营西域,继承的是汉朝传统。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都有西汉体制的影响。最初,唐朝在北疆以西州为中心展开建设,即使在安西都护府转驻龟兹之后,西州的地位依然重要。安西都护府下辖四镇,四镇驻军数万人,南疆地区终于获得稳定。继续探索北疆的管理体制,最终设置北庭都护府,把庭州建设为北疆的军事政治中心。至此,天山南北分别设立两个军事政治中心,互有分工又彼此配合。唐朝的西域管理体制终于从汉代的制度模式中发展起来,拥有了唐朝制度特色。南北两个军事政治中心既分工又配合,在稳定西域、维护丝绸之路畅通方面,唐朝的新体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唐朝地缘政治与民族势力之间存在的互动关系的研究,认为决定唐朝地缘格局的因素主要是前朝政治影响的结果,但其格局一旦确立,外族政治势力的活动,就成为制约并影响唐朝地缘政治的首位因素,具体说唐朝前期关中北部的战略格局之建构与后期长安西部战略地位之转移,均是突厥、吐蕃这样有影响的政治势力促成的.  相似文献   

6.
汉代经济政治原论刘斯翰一春秋战国之际,中国社会发生了“质变”性的深刻变革。这是中国现代历史学界的共识。变革的表现,从经济上说,是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从政治上说,是“任人唯贤”的官僚制取代了“任人唯亲”的世官制。这也是为绝大多数学人所认同的。然而,对于这...  相似文献   

7.
朝鲜半岛深受汉字影响,作为一种制度文化,韩文创建初期的古代官制术语蕴含着特定时期的政治、历史、文化知识。通过对韩文创建初期官制术语的语义溯源,可知古代朝鲜官制术语结构主要有整体借用、双音节汉字词借用、单音节汉字借用等三种形式。通过分析发现,朝鲜朝的官制术语在制度需求、运思逻辑等实际运用层面上,主要效仿了中国唐宋时期官制,并在官职的名称和品阶上进行了重构,在形式上也体现出了多动宾、并列以及术语两两对称的语言学特征,从语义溯源和概念重构机制上不难看出,中国的儒家思想、汉字、科举制度以及朝鲜朝对韩文创建初期官制术语的使用以及官制文化体系的构建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康有为的政治改革与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变革中国政治的理论支柱之一是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他依据孟德斯鸠学说构建的新“政体”,是从改革清朝的官制作突破口的.地认为改变政体,也就是“变官制”与“正定官制”为同义语.他说:“凡百政事,皆待官而始行.”因此,变官制为变法之本,是变法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苟官制不改,以数千年积弊之衙门,只  相似文献   

9.
论唐代盐业政策与王朝的兴衰吉成名有唐一代,各个时期的盐业政策是不同的。盐业政策的变化与政治、经济形势直接相关,李唐王朝的兴衰与盐业政策的制订和推行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一李渊于公元619年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唐朝伊始,很多制度承袭隋代,盐业政策...  相似文献   

10.
我国唐朝流放制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朝的法律制度较完备且影响深远。自北魏将流放列入五刑后,唐朝进一步完善发展了这一制度,对唐朝的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试对此制度作一些探讨。一、流放类型唐朝流放按时期划分,大致有三种类型。即:三流,加役流,长流。三流,是唐朝初期,在沿袭隋朝答、杖、徒、流、死五刑的基础上确定的。流放是五刑中的重要刑种,仅次于死刑,高于徒刑。《唐律疏议》“犯流应配”条规定,“三流俱役一年。”即:一等流放三千里,二等流放二千五百里,三等流放二千里‘’。隋朝流刑犯居作期有二年半、三年不等。唐高祖武德二年改流罪居…  相似文献   

11.
石冬梅 《天府新论》2007,(3):118-122
北魏孝文帝力行汉化政策,创立了一套不同于北魏前期的新官制。太和新官制并不像史学界一般所认为的是模仿的南朝制度,实际上它是以汉魏西晋、尤其是西晋官制为蓝本,而又加以发展创造而建立的,它与南朝官制差别甚大。太和新官制影响深远,它基本上被西魏以及东魏、北齐所继承,而隋朝官制又主要源自西魏以及六官制度,所以也可以说,太和新官制是隋唐官制的主要渊源。  相似文献   

12.
《学术论坛》1984年第1期刊发的《广西土官制的流弊及改土延缓的原因》一文(以下简称《流弊》),展读之后,受益非浅,但对文中的某些观点,尤其是对土官制及改土归流作用的评价问题,笔者不取苟同。特提出几点粗浅看法。一、历史上土官制是否起过积极作用历史上,活跃于桂西民族地区的大小土官,世袭罔替,雄踞一方,延续千余年之久,对广西尤其是桂西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都发生过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流弊》一文只谈消极因素,对土官制在历史上的积极作  相似文献   

13.
论唐朝的民族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 ,唐朝的民族观念处在变动之中。从前期的华夷一家到后期的华夷有别 ,表明唐朝处置民族问题随着形势的变迁而作出不同的回应。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唐人将民族问题置于政治问题之内 ,是政治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唐中央与周边民族势力的关系而论 ,中央集权地位的强盛与衰弱 ,直接导致民族观念的相应变动。这是理解唐朝民族观念的基本动因  相似文献   

14.
1906年9月1日,清廷发布宣示预备立宪先行厘定官制上谕,标志着清末预备立宪运动的正式开启。在对中央官制进行一番调整后,编制馆亦草拟了一个颇具西方宪政色彩的外官官制改革草案。在征询地方督抚意见时,意见纷纭,编制馆不得不对原方案做出重大调整,宪政色彩明显消褪,并在拖延一段时间后,宣布先在东三省试行。外官官制改革再次落入传统吏治因循敷衍的怪圈,清廷立宪改革的诚意备受社会各界质疑。  相似文献   

15.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日益衰败。其原因不仅由于藩镇林立割据,更重要的是兵变迭起。唐朝后期兵变对于继盾之后的五代十国和赵宋王朝的政治结构,影响很大。本文仅就唐末兵变有关的几个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一、唐末兵变频繁唐朝的同势在玄宗统治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即史书所称的“开元盛世。”但天宝十四年的“安史之乱”,动摇了唐的统沿基础,使唐王朝开始衰败.在唐朝后期的150多年的政治局势中,落镇林立和藩镇割据是其突出待点。有论“天下尽裂于藩镇。”其实,也不尽然。藩镇内部后期也动荡不安。频繁兵变即是一大特色。据《资治通鉴…  相似文献   

16.
唐朝国威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这在中国封建史上也是空前的。在此基础上,遂形成了唐朝所独有的较开明的政治与对外开放的时代特色。而此时大量的外国人来华与留居,正是与唐朝开明政治与对外开放政策联系在一起的。从唐太宗开始,就遵循着“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他打破了夜郎自大、固步自  相似文献   

17.
唐朝对东北亚诸政权曾主动采取多种文化输出的策略,像学术、典籍、宗教、书法等等,这些文化输出政策缩小了唐朝与东北亚诸政权的文化差异,加强了双方的文化交流,也巩固了唐朝与东北亚诸政权的宗藩关系。这种高超的政治智慧,对今天的现实政治仍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进入唐朝,是封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全盛时期.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影响着亚洲各国,同时,唐朝法律制度也达到了空前完备的程度.从唐律的篇章体例中可以看出,唐律的体例比较完整,其内容也相当广泛,涉及范围之广非历代所能比拟.唐律包括了封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司法、军事、婚姻家庭、债权债务等各个方面,是一部综合性法典,而且作为封建国家的法律出现了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条文,更是体现了唐朝物质文明已拓宽了范围,表现了其历史进步性.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国时期东北职官概述(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末东北地方官制改革的历史背景,赋予东北有别于内地行省制度的新的行省官制体系。中华民国时期,东北实行了与内地整齐划一的地方官制。后来,由于奉系军阀以“保境安民”为由宣布自治,因此给东北职官制度蒙上了一层特殊的地方色彩。更由于东省铁路问题,东北又出现了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和管理制度上极具特点的东省特别区及其官制。  相似文献   

20.
唐朝前期马牧业发达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朝前期马牧业发达的原因徐嫩棠贵阳医学院马列部我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养马传统,唐朝则是马牧业发展史的顶峰。尤其是在唐朝前期,由于国家安定,经济发展,无论是国家监牧养马,或是民间私人养马,都呈现出一派空前的繁荣景象。唐朝的马牧业,是唐朝整个社会经济的重要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