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张贵 《老年世界》2010,(3):22-22
年年迎新春,岁岁贴春联。如今,城镇里的春联全是买那现成的电脑印制成的烫金对联,但是广大的乡间村寨农家百姓的春联因其用量大贴得多,仍以人工书写为主。我长期在农村山区任教,编撰对联是我的业余爱好。  相似文献   

2.
薛弢 《老年世界》2011,(3):24-24
我的书橱里.珍藏着一副春联,那是父亲撰写的最后一副春联。每年春节前,我都要从书橱里取出这副春联,仔细端详,父亲教我撰写春联的历历往事,就浮现在眼前,以至于年逾花甲的我,仍不免沉浸于回忆中又一次深深感动……  相似文献   

3.
对于196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年画代表一种对于岁月的温暖回忆。“新桃换旧符”虽说是用于描述贴春联的情景的,但也总与儿时贴年画的记忆紧紧连在一起。一向清苦的乡村生活因为春节的来临而变得热闹起来,色泽鲜艳的年画将原本冷清的屋子装点得喜气洋洋。  相似文献   

4.
真子 《现代交际》2006,(7):10-11
60、70、80年代.三代人构成了现今职场最美丽的风景。“60年代”自言辛苦,因为他们有太多的压力;“80年代”自言辛苦,因为他们承受了太多的误解;“70年代”呢?要在“60年代”和“80年代”的夹缝中寻求发展,他们也很无奈。  相似文献   

5.
每一代人的手里都有过一手好牌,那就是他的青春。但并不是每一手好牌都能打出最大的价值,很多时候,好牌砸在自己手上了,或者干脆就自我牺牲成就了别人。比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他们的个人梦想曾经被人造神话和宏大叙事的光焰所覆盖,70年代出生的人,则始终在类似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精神与物质的冲突”之类的永恒二元张力中受到撕扯,备感焦虑,等到“醒悟”过来的时候青春已飘然远去。  相似文献   

6.
《社会学》2005,(3):45-51
20世纪60、70年代,工作与家庭就作为专门的研究领域出现了。到了80年代,它已从起初的关注“双职工家庭”与“职业母亲”领域发展为多学科、多理论视角的研究领域。Menaghan和Parcel在1990年的综述中给该领域作出了一个概念界定。十年过去了,研究者们一直热衷于工作与家庭的相互关系研究,尤其注重工作对家庭生活质量和家庭成员发展的短期与长期影响。  相似文献   

7.
从1947年到1970年代初,企业高管们好像表现得那么无私,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地给普通工薪阶层涨工资,而他们自己的平均收入却没有多大变化。而1970年代以后,特别是1980年代初以来,他们又变得那么贪得无厌,疯狂地往自己腰包里塞钱。是什么促使他们的行为出现如此天壤之别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安子 《女性天地》2008,(4):48-49
郑渊沽,对于出生于70年代、80年代,乃至90年代初的人来说,都是一个标志性的名字:27年前,郑渊沽创作了一部3万字的童话——《皮皮鲁外传》,从那以后,他就成了中国童话界的“大腕”、虽然他的最高学历只有小学四年级,可他却单枪匹马创办了《童话大王》杂志,从写刮印再到发行,他统统拿下。郑渊洁的童话影响了整整一代中陶少年儿童。就是这样一个“童话大王”,在教子过程中也创造了一个新的教子童话。  相似文献   

9.
家乡的年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农村生活仍处于清苦贫困的境地,乡村过年,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而我们家更惨,母亲一个人领着我,陪伴着孤独多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外婆……和同龄人相比,我的不幸,一度淹没在残缺不全的记忆里。  相似文献   

10.
《中外书摘》2010,(5):22-24
第二大经济体让美国不安 根据统计,20世纪60年代中期,日美贸易总额开始出现不平衡现象。20世纪60年代,美国对日本的逆差仅仅只有几亿美元,70年代上升为几十亿美元,在80年代进而上升为几百亿美元,整个90年代其对日本逆差基本上在500亿美元上下波动,大约占到美国对外贸易整个逆差的50%。  相似文献   

11.
长久以来,在中国,生儿育女不只是个人的事。从上世纪70年代“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到80年代”只生一个好”,再到如今“还是两个好”的声音此起彼伏。而在讨论生育政策去向的时候,我们必须关注的是,现阶段我国的人口形势、现有的生育政策将造就怎样的人口结构?人口结构又将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怎样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宋毅军 《老年世界》2010,(11):28-28
初识书法还得说到上个世纪50年代初的小学。那时有毛笔字课,叫做“写仿”。还记得每张纸写16个字,算是作业,教师用红色笔圈评,好的也就是红圈多的,都要张榜于学习园地。儿时的岁月总是让人留恋。  相似文献   

13.
同样一个最朴素的关于“好人”的故事,80年代生的孩子觉得像在听一个神话,陌生而诧异;而 60年代生的人则觉得像是在回味一部小津的黑白电影,有一种怀旧的温暖与惆怅。  相似文献   

14.
尚可 《职业时空》2005,(13):1-1
公司文化理论自80年代初传人我国以来,很快就在国内业界掀起了公司文化建设的热潮,并成为从精神层面上统御员工的工具。20多年过去了,公司文化的热潮似乎还很热,但人们却也冷静地发现,这一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都大有反思的必要。反思一:工具理性张扬,价值理性窒息。不少企业把公司文化当作从精神层面上统御员工的工具,只着眼于规范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而对于员工自身成长发展及其人生意义的价值诉求却缺乏实实在在的关照。员工成了戴着文化面具的新工具人。和传统制度主义管理方式不同的是,它并非赤裸裸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迫于巨大的人口压力,中国政府开始实行控制人口数量增长的计划生育政策。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家对既定计划生育政策陆续做过一些微调,并最终形成了“提倡一胎、控制二胎、杜绝三胎”的“独生子女政策”。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人口增长速度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也有学者认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令人堪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毛毛 《当代老年》2006,(3):32-33
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中国共产党逐渐调整了对台方针政策,大力倡导加强两岸人民往来。通过政治谈判实现国家统一,在岛内和海外产生了空前热烈的反响。对国民党僵化的大陆政策形成强大冲击。  相似文献   

17.
论高校制度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骏 《职业时空》2008,4(8):118-118
一、高校制度文化的内涵及意义 从高校校园文化的视角看,高校制度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其中间层。始于80年代中后期的高校校园文化研究,认为高校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区域和群体,自然地衍生出自己的文化,即校园文化。它是由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和享有的群体文化,是师生群体中通行的规范准则、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体系。一般从内容上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70年代,我团(北京卫戍区)担负着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住地警卫和随身警卫。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警卫工作中也因诸多因素,会出现许多缺憾,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在日常生活中会出现一些凡人的琐事,今采撷一些轶闻趣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童小娟 《职业》2011,(7):52-52
上世纪80年代初,一位上海小伙子大学毕业后进入了上海一家国企上班,然而,他并不满足于那种朝九晚五的平庸生活,于是辞了职,东拼西凑地借了一些钱,经营起了扑克牌的代理生意。  相似文献   

20.
师岭 《老人世界》2011,(9):45-45
我与老伴谢敬华是上世纪50年代结婚的。当时我们都是20岁。转眼几十年过去了,现在我们已是80岁的老人了。我弟兄五个,有哥哥和三个弟弟,老伴和妯娌们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好。尤其是和我嫂子一起生活了16年,从没闹过意见。邻居和亲戚的关系也都非常的融洽。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一个亲戚邻居的小孩被车轧死了,通过亲戚找到我帮助解决,事情处理的结果本人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