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1931年,日本在中国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侵华战争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1937年7月7日,日本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由北向南侵占了大半个中国,并积极准备向东南亚扩张。日本法西斯敢于发动侵华战争,并积极准备挑起太平洋战争,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原因之一就是美国政府长期对日本推行经济绥靖政策,给日本起了输血打气的作用,支持和纵容了这个战争祸首。本文试图就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对日本实行的经济绥靖及其原因做一点肤浅的探讨,以求教于史学界的前辈和同行们。  相似文献   

2.
“九·一八”事变后,英国主导下的国联非但未能有效阻止日本的侵华行为,反而在其不断纵容之下,日本侵华脚步不断加大。究其本质,此时英国在中国问题上对日本的退让,源自于一战后英国整体实力的下降及其在中国东北的利益远比日本为低。英国这种绥靖政策的推行首当其冲损害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从长远来看,也损害了华盛顿体系所确立的和平原则,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3.
<正> 1937年7月,日本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面对日本的侵略,美国政府优先考虑的不是如何援助中国,制裁日本,而“是避免同日本冲突,限制任何对抗的危险”。从这一政策出发,美国国务卿赫尔表示,美国对中日双方都保持“公正、友好的态度”。7月12日,美国务院发表声明,不问正义与非正义,说中日之间的武装冲突对和平和世界进步事业将是一个重大打击,要求双方停止敌对行动。同月16日,赫尔发表了  相似文献   

4.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到1941年美国政府为了自身的利益,奉行绥靖日本的政策,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民众经过一段时间的转变,在国内掀起了广泛的援助中国的民众运动,这些运动得到社会许多方面的支持,并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而不断加强。这些运动虽然没有改变日本侵略者的侵略步伐,但给予他们施加了相当大的压力,并逐步让世界人民认识到日本侵略者的真正面目,对于打击法西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日本对苏政策,史学界传统的看法是日本一直准备对社会主义苏联发动新的军事进攻,推行反苏反共政策,近年来,有学者认为日本对苏政策是举棋不定,在“北进”与“南进”之间等待、选择。本文的观点是日本对苏联政策完全不是要进攻苏联,或者说不是要“北进”,而是要防御苏联干涉日本侵华。日本是在不断扩大侵华过程中,逐步采取对苏强硬政策,其实质是以攻为守,便于它在中国大陆肆意进行侵略扩张。  相似文献   

6.
1941年的美日谈判主要围绕三国同盟、经济合作及中国问题进行,而纠葛的焦点则在中国问题。美国政府在第二阶段的谈判中,重申“赫尔四原则”,要求日本从中国及法属印度支那撤军。较之第一阶段,美国政府的对日绥靖色彩趋于暗淡,强硬、遏制的一面逐渐占了上风。在谈判的最后阶段,美国政府的对日绥靖倾向又死灰复燃,提出了严重绥靖日本、牺牲中国的《美日协定基础案》,只不过没有付诸行动。美国政府的对日政策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反复,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一、时至1941年8月,日本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南部是美国政府对日强硬的重要因素;二、美国政府的对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英国对日强硬态度的影响;三、世界形势与美国的国内形势均趋于好转。但这种强硬是以不导致太平洋战争为基点的,正因如此,到了谈判的最后阶段,为了赢得备战的时间,美国政府不惜抛出《美日协定基础案》。而在亚洲,中国正在支持着美国的先欧后亚的大战略。正是由于中国人民的浴血抗战,才便美国在暂时绥靖日本还是继续支持中国之间选择了后者。  相似文献   

7.
中日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发表了国际政策基本原则声明,以“公正”的姿态。空谈“维护和平”。实质上是纵容侵略,使交战双方互相消耗,坐收渔人之利。1941年,日、美经过秘密会谈,拟定了《日美两国谅解方案》,企图以牺牲中国,换取日本的谅解,策动“远东慕尼黑”阴谋。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结盟,美国成了中国抗战的主要援助国,但是,美国援助中国的目的,是为战后控制中国,称霸世界的战略目标服务的。  相似文献   

8.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是日本的盟国。1936年11月,两国政府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以反苏反共和称霸世界作为他们的共同目标。不少人据此认为,在日本侵华战争中,当时的德国从一开始就站在日本一边,纵容支待日本侵略中国,是中国的敌人。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其实,在抗战爆发前,中德两国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即使在抗战初期,两国也仍然保持着正常的外交关系和经济交往。事实说明,中德两国关系的恶化,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并非一开始两国就处于对立或交战状态。本文的目的,就是试图对抗日战争爆发前后的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时代的封闭半封闭模式,固然与毛泽东的中国观和世界观有关,但从毛泽东的本意来说,在建国前后,是要使新中国对世界开放的,尤其是对美国等西方世界开放。这种开放的战略基点就是他欲使中国“桥梁”于美苏及两大阵营的思想。之所以未能遂“桥梁”之愿而被迫抉择“一边倒”,根本原因在于当时战争与革命的历史条件,尤其是美国政府顽固的扶蒋反共政策和反苏反共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0.
七七事变     
七七事变也称“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占领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7月7日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中国抗日战争爆发。  相似文献   

11.
对1935—1936年意—埃战争中,国际帝国主义推行的纵容法西斯意大利侵略扩张的绥靖政策,人们更多地注意了对英法及其操纵下的国际联盟的揭露,而对在这场战争中美国推行的绥靖政策揭露甚少。实际上,一向标榜孤立主义的美国,也充当了法西斯意大利的邦兇。无论是意—埃战争前抛出中立法,还是战争期间修改中立法,都抹杀不了美国支持意大利侵略扩张的铁的事实。本文的意图在于重温意——埃战争的历史、揭露美国的绥靖政策。  相似文献   

12.
从抗日战争后期到解放战争,美国政府先后派遣赫尔利和马歇尔来华调解国共矛盾,美国的对华政策逐渐从扶蒋联共、限共走向扶蒋反共。中共对美国的态度也从合作、中立、走向敌对。由于美国的全球战略是以同苏联争夺为核心,并把反苏与反共相联系,形成两种制度之争,随着美苏冷战在欧洲逐渐兴起,美国对华政策也坚定地走向援蒋反共。中共顺应中国革命发展方向,充分利用中美苏三国四方之间的各种矛盾,在冷战与内战的交织中最终赢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相似文献   

13.
卢沟桥事变以后,出于鼓励中国的考虑,美国没有对中日双方实施"中立法",但客观上却助长了日本的侵略。1938年6月,由于日本不断扩大侵华战争,美国宣布对之实行"道义禁运",迈出了对日本实施经济压力的第一步,但"道义禁运"没有法律效力,也缺乏强制色彩。由于日本向西南太平洋的扩张,美国于1939年7月宣布废除美日商约,1940年7月又对日本实施废铁禁运。但无论是"废约"还是废铁禁运,都是美国政府采取的相对温和的步骤。在此之前,美国政府内部就有关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1931~1941年美国的对日本的侵华政策,无论是绥靖还是遏制,其核心都是避免承担义务和卷入战争,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以“七.七事变”为界,之前绥靖的一面占主导,之后遏制的一面逐渐占主导。美国始终守护着不卷入战争、尤其是不卷入太平洋战争这条外交底线,其目的是为了谋取美国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最大利益。  相似文献   

15.
日本借卢沟桥事变开启了全面侵华运动,美国对日本的外交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美国利益的变动而变化着。 卢沟桥事变后,美国的态度从积极到消极再到半积极,从“不承认主义”到严守“中立”直至对日制裁,究其转变的原因为美国崇 尚的利益至上原则、国内长期盛行的和平主义、孤立主义思潮、美日经贸关系更为重要。美国该时期对日政策,客观的说,是一 次失败的外交,既打击了中国抗日的行为,也助长了日本侵华意图。  相似文献   

16.
一以贯之的军国主义政策、战后美国的姑.息纵容等,是导致日本坚持对外扩张、美化侵华战争的原因.这些深层次的原因的存在,使今天的日本右翼势力更加猖獗.对此,深受其害的中国人民和亚洲各国人民应当保持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17.
太平洋战争前,美国对华政策主要是绥靖日本侵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实行与中国结盟共同抗日的对华政策,但在开罗会议后,美军开始调整对华政策,对蒋介石政府由无条件支持转向有条件支持,而加紧对国共关系进行调处,由压蒋联共发展为扶蒋限共。1945年赫尔利使华后,美国对华政策演变成扶蒋反共。  相似文献   

18.
曾担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将自己定位为大英帝国的守护者,在其对外政治思想中也是以此来作为立足点的。在二战前,他反对绥靖政策,战时与美国结成特殊关系,战后又在意识形态领域反苏反共,并设计了“三环外交”。其对外政策对英国外交政策产生了延续至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1949年底,美国政府从对苏遏制的战略角度出发,基本确立了准备承认新中国和放弃台湾的对华政策。然而,在此关键时期,美国的战略指导思想发生变化,美国国内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掀起了反华反共的政治思潮,国内政治环境严重恶化。这使得美国不得不改变艾奇逊现实主义的对华政策。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开始了对新中国的全面封锁与遏制。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为了实现独霸中国和太平洋地区扩张政策,与德国订立了"防共协定"和军事同盟,企图利用日德同盟力量,实现日德意苏"四国同盟",并希望借助"四国同盟"力量压制美国,使美国放弃参战,最终完成日本在亚太地区的侵略扩张计划,实现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1941年《日苏中立条约》实质是该"四国同盟"构想的畸变。以此可全面透视日本推动日德同盟政策变化的动因及对策,以及对东亚国际关系和侵华战争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